蘇軾寫記承天寺夜遊有沒有歸隱之意

2021-03-04 04:56:42 字數 1140 閱讀 2476

1樓:

閒人:這裡是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裡是乙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閒,自稱「閒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本欲就寢的蘇軾,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

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於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

乙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水」中還有水草漂浮,遊蕩,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竹、柏之影與月光互相映襯,渲染了景色那幽美肅穆。

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淨

蘇軾看著這一池明澄,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閒情雅緻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閒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閒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乙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同樣,他在另一篇詞《行香子》中也有提到類似的意境。

詞中抒發了人生短促的憂傷、知音難遇的悲慨,表達了對虛名浮利的厭倦,對隱逸生活的嚮往。詞中開篇同樣以優美潔淨的月色起興,接著寫對月把酒,沉思反省人生。詞中集中了古人有關人生的言論和比喻,充分表達了名利虛無、人生如夢的感喟。

既然人生短促,名利無憑,知音難遇,事與願違,詞人只好「且陶陶、樂盡天真」,並進而產生棄官歸隱之心,希望從官場紛爭困擾中解脫出來,去過那「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的「閒人」生活。這種歸隱之想,其實早就萌生,但終其一生都沒有歸隱。儘管蘇軾一生沉浮不定,受貶、入獄,迭受打擊,但他都挺住了。

這大約得益於他思想的多元化和個性的曠達。他得意時,兼濟天下,頗有政績;失意時則用老莊思想來排遣胸中塊壘,不為虛名浮利所羈絆。這首詞實際就是他失意時的自我排遣和思想調整,也是蘇軾個性和人生觀的具體展現。

呃。其實我說實話,這是我七拼八湊出來的。蘇軾的詞寫的都很有意境。很有感覺的。若想進一步了解蘇軾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記承天寺夜遊中蘇軾夜遊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本文寫天他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時,由於貶官謫居,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最後一句乙個 閒 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空閒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作者揮灑人生 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時蘇軾因 烏台詩案 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

記承天寺夜遊作者怎樣描繪月色的,記承天寺夜遊作者是怎麼描寫月色,月色有什麼特點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 x ng 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月光 照在院中 如同積水灑滿院落般清明澄澈,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 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乙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 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 不汲汲於名利而又能從容流...

蘇軾在記承天寺夜遊中描繪了怎樣的世界?表達了蘇軾怎樣的心境

描繪了承天寺月光皎潔,水清樹密的景象,表 達了蘇軾對美好月色的喜愛,對難以實現心中 抱負的惆悵以及對生活的感慨。安定祥和,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美好世界,表達了作者的嚮往。晚風輕輕 微微吹臨 顫動著這周遭的景物 側耳傾聽 似乎是天籟之佳音 我正想解衣就寢,安睡就盼望著乙個美夢的來臨呀!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