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鄉愁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集觀後感

2021-03-04 04:37:54 字數 6251 閱讀 2049

1樓:老三學長

人是要有所「敬畏」的。尤其是敬畏天地(大自然)、敬畏祖宗、敬畏聖賢。

我們曾經鼓勵過「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敢於「戰天鬥地」,敢於「無法無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以糧為綱,全部砍光」,破壞了生態平衡,最後,我們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才知道人應該和大自然和睦相處,「天人合一」,才是我們應該選擇的道路;

我們曾經把孝敬祖宗和有關道德標準作為「封資修」來批判,推崇「親不親,階級分」,毀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價值觀、道德觀,造成當下許多社會問題。現在我們才想到了,人性的敗壞,道德的滑坡才是最大的危機;

我們曾經說「知識越多越反動」,提倡「大老粗為榮」,批判「師道尊嚴」,批判「學術權威」、「技術權威」,後來,我們嚐到了苦果,再後來,我們把文化和教育變成了「產業」,又造成新的問題……至今,這條路如何走向正軌還很艱難。

所以,我們現在強調「敬畏之心不可無」,是非常及時,非常重要的。它給我們很多啟示和思考空間。對於「傳統村落」,保護好大的「一片屋」,是很重要的,挖掘、保護和恢復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重要的。

記住鄉愁第四季,第五集,讀後感 10

2樓:匿名使用者

寫讀後感要提煉讀物主線與框架。這是個不容易做到的事兒,但如果你在通讀的時候做了工夫,也並非難事。文中發生了什麼事情,主要有什麼人物,整個故事是怎樣發來的,整個故事的過程可以分為哪些部分,每一部分又可以用什麼樣的語言來概括,最後把這些問題串聯起來就是文中的主線與框架。

記住鄉愁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集觀後感

3樓:匿名使用者

《記住鄉愁》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選取100個以上的傳統村落進行拍攝,是一部以看得見的傳統村落為載體,以生活化的故事為依託,以鄉愁為情感基礎,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大型紀錄片。

由**宣傳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電視台組織拍攝。將選取全國100個以上的傳統村落進行拍攝,梳理傳統村落的發展脈絡,聚焦海內外華人記憶中的鄉愁,深入挖掘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於2023年1月1日起在中文國際頻道隆重推出。

記住鄉愁第一集觀後感

2023年元旦在「**時段」晚8點播出了「記住鄉愁」第一集《敬畏之心不可無》,看過之後,今天中午又看了一遍重播,覺得很好。

《敬畏之心不可無》是在我的故鄉——福建培田村拍的。《敬畏之心不可無》,這個片名起得很好,給培田文化的特徵——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乙個縮影,作了乙個很好的解說。

拍這部紀錄片時,龍巖市有關部門專程把我和廈門大學的鄭振滿教授接去參加拍攝。為什麼會叫我參加這次拍攝?我估計是編導看過我的《大屋碎影》一書或我的部落格有關文章。

我有一篇博文《培田傳統文化要略》(曾在《閩西**》發表過),談到了培田的「傳統文化」的特點。內容和「敬畏之心不可無」很吻合。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崇禮的儒家文化為主導地位的。《荀子·禮論》說:『禮有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天地即大自然,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農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農耕文化,不崇拜天地不行。對先祖的尊崇,表達了中國人祖先崇拜和宗族血緣紐帶的堅韌。

崇拜『君師』,君是政治權力的體現者,師是倫理道德的體現者,其關鍵是對師——聖賢的崇拜。這三條體現了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文化特質。

培田正是繼承傳統,做到三個尊崇的典型。

培田的先人們崇拜天地,認真地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結合。培田村落的選址、建設很講究『風水』,事實上就是講究『天人合一』。後壠山的『風水林』及河源溪上游的茂密山林營造了培田很好的生態環境。

在靠天吃飯的小農經濟時代,講究生態、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正是崇拜天地的結果。

培田人敬重祖先,培田民居建築中,最主要最顯著的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廳』或堂屋,整個房屋布局都要服從這點,也由此形成了廳庭結合、以『廳』為主體的建築風格。所謂『九廳十八井』即為滿足大家族多個祭祀空間而設定的。這裡『廳』指的是正廳或堂屋,正廳供奉的是公眾的祖先,各偏房中的堂屋供奉的是各支房的先人。

『井』是為廳提供採光通風用的『天井』。

培田人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祖先上一炷香,因此廳堂香火是常年不斷的。逢年過節,殺乙隻雞,買回幾斤肉,首先要供奉在廳堂的神桌上,讓祖宗先『品嚐』。每年除夕,廳堂上都要掛上祖先畫像,沒有像的要換上新寫的有歷代祖先名字的紅紙。

傳統的『祖宗崇拜』和血緣關係紐帶形成了傳統的民居建築。也形成了與此相關的宗族社會、宗法制度和長幼有序的等級關係,傳統的培田小社會即由此來實現村民自治和管理。

客家學者謝重光先生在他的《閩西客家》一書中,寫到道德風尚:『客家人的基本價值觀是貴重於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培田人當然也是如此。

其實這個值觀不單是閩西客家人所獨有,而且還是我們民族的主要傳統之一,『尊師重教』即是『禮之三本』之一。當然,以儒學為主導的所謂『教育』除了『讀書做官』之外還有倫理教化、道德修養等所謂『修、齊、治、平』。延續千年的儒家傳統文化及對中國的影響一直是專家學者們研究爭論的課題。

孰是孰非,至今難以論定。

培田人尊師重教,由來已久。培田歷史上經濟條件較好,有錢的族人熱心捐助教育,並有鼓勵上學的獎勵機制,使培田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墨之鄉』。『南山書院』也名聲遠揚。

培田,這一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院,留給人們研究思考的空間是很大的。有人說培田是一部讀不完的書,的確如此。培田何以如此珍貴?

因為它不僅僅有『好大一片屋』,而且有『文化』、有『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村』。……」

在《敬畏之心不可無》這部記錄片中,上述內容得到了很好的解說、補充和發揮,用「敬畏」代替「尊崇」,是十分高明的。

《記住鄉愁》讀後感800字 70

4樓:射手白色彩虹

《鄉愁》,篇幅雖短,所折射的情感卻連綿不絕,一點一滴的思緒與相思凝結成不朽篇章,

余光中影響了一代人,不!嚴格的說應該是他所表達的情感。

母親與兒子,丈夫與妻子正如大陸與台灣,我很想知道難道真的什麼東西能分割兩者。作為文人墨客,余光中毫不含糊,詩人的《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鄉愁在新的時代新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和深度;作為乙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人,余光中更是無可挑剔,從詩文中可以體會得到他所表達的深厚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詩文描述了乙個青年從小到大一生的經歷,從小背井離鄉,小時有的雖然僅僅是一張小小的郵票,粘連的是與母親之間深深的思念,還有那不盡的鄉愁!

當青年長大的時候,按理說,在這個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之時,理應無憂無慮鬥志昂揚拼搏向前。但鄉愁又化作一張窄窄的船票,他在這頭,妻子卻在那頭,帶來的只有無盡的相思!無盡的愁苦。

最後那青年老了,父母也去世了,鄉愁唯一給他留下的是那座矮矮的墳墓。再看看我們自己,雖然與家人僅僅只隔數里地,想到滄桑的父母還是不免有些傷懷。想到這,我想詩人的鄉愁裡的傷

感多多少少的與我們的情感還是有粘連的。

詩人余光中以自己的個人情感感悟聯絡到祖國和民族,將其感情昇華至另乙個更高的層次,撩起無數愛國人士的愛國之情。該詩情真意切,既抒發了自己愁苦之情,將鄉愁寫的淋漓盡致,又渴望祖國統一。他將台灣與大陸緊緊地聯絡到了一起,鄉愁就是現在分割大陸與台灣的那條淺淺的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我能清楚的感覺得到鄉愁以其強烈的抽象情感在引領者我們,這也正讓我們知道了我們前方是光明的。詩中表達了何其壯大的

愛國情感,不禁又讓我聯想到的屈原!哎,他們可說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啊。

鄉愁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他的濃重的歸屬感,渴望回歸「母親」的回抱。當然在詩中不可掩埋

的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即使在耄耋之年也不忘落葉歸根回歸祖國。

《記住鄉愁》讀後感

5樓:匿名使用者

以下是讀後感寫作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讀一本書的時候,就要知道這本書的最基本的內容,例如,書名,作者,內容的梗概等。這些,對於乙個讀了這本書的人都必須掌握的。所以,讀後感開文就要把這些亮出來。

例如,我在暑假的時候,讀了某某寫的一本書,名叫《某某》,在這本書裡,他向我們講解了某某生活的時代發奮力強的過程。

寫完了讀後感的開頭後,看你寫的人就想知道,你看了這本書後,你能得到什麼樣的教育,受到了怎樣的啟發,因此,再分一段,就要開始把自己的觀點寫出來。例如,我看完這本書後,深受啟發,終於明白了乙個道理,就是人活當下,必須百分百努力。

當然,你寫出來這個觀點後,實際上,必須再要用事實來證明你的觀點,你要如何證明你的觀點呢。有兩個層面,一就是結合你讀過的書來延伸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以此來前後結合而寫。另一種就是以你以前與現在的感想做對比後,進行表達。

對於讀後感來講,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感字,所以,這個感字能帶給你如何的想法,就要看你對這本書的了解程度以及受影響的程度。一本書,可以讓我們感受很多,所以,最好的就是從讀的書裡找到乙個最鮮明的觀點亮出來,而且要保證這個觀點是正確的,積極的,向上的。

怎麼寫好讀後感

最後一點就是表明心態,本身你從書中得到了啟發,受到了教育,自然就希望自己能如主人公或者是書裡的某個人物一樣,要怎樣,所以,在作文的最後,你就要表明你的心態,意思就是書寫一下自己的志向和理想。這樣,你的讀後感就寫好了。

記住鄉愁諸葛村觀後感

6樓:老三學長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春天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社稷。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祖宗。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恩情。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根本。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春天。

這是我做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文字統籌時腦海中一遍遍閃過的句子。由中宣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電視台組織拍攝的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於2023年1月1日正式開播。

塵封了百年的傳統文化實體,以百集紀錄片的形式重回歲月和大地。這些節目,既是一出出生命大題,又是乙份份絕好的答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100個「考場」裡,一次次,一次次收起,仁心寫,義舉答,子子孫孫答不夠,一答就是百千年。

我看到,但凡得高分的家族、村落,他們都有共同的遵守,沒有忘記國家社稷,沒有忘記祖先,沒有忘記恩情,沒有丟掉根本。但凡興旺的家族,都有家譜、祠堂、祖訓,並且像守著生命一樣守著這些家譜、祠堂、祖訓。仁義禮智信,孝悌勤儉廉,在這些土地上,已經化為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我還看到真正的勵志和制度,真正理解什麼叫師道尊嚴、什麼叫商道賈德。我發現晉商成功的秘密並不全在經營裡,徽商成功的訣竅並不全在謀略裡;還發現幸福原來也在五常十義裡,甚至就在一餐一飲、一草一木裡。

看著這些臺本,我突然覺得,人一旦沒了故鄉的概念,一切病相就要來了。現代人生活在城裡,沒有乙個共同的地理凝聚力,房子常常換,漂泊感就來了,漂泊感帶來無根感,無根感帶來焦慮。不像古人,不管走多遠,心繫故鄉。

太多的故事讓人淚眼婆娑。甘肅哈南村是乙個把「忠」自覺化的村落。戰時,他們把「忠」用於衛國;和時,他們把「忠」移於建設。

據記載,明初時朱氏祖先立下赫赫戰功,朱氏後人便把「忠勇傳家」作為家規祖訓寫進了族譜。歷史上,朱氏一族先後有11人為國捐軀,從軍報國也就成為哈南村的傳統。每逢外敵入侵,「母送兒,妻送郎,父子爭相上戰場」催人淚下的場面,就會在這個小村莊裡出現。

汶川**後,哈南村也是重建速度最快的村落之一。在安徽屏山村,明嘉靖年間,舒善天進京趕考,高中探花,衣錦還鄉之際,發現相依為命的老母病倒家中,便棄官侍母,直至終年。還是屏山村,在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成功塑造「抗戰夫人」王麗珍的人民藝術家舒秀文,當年一月掙30塊大洋,會把25塊寄回家裡。

在山西靜昇村,王氏十六世祖王寅德與人合夥做生意,對方早亡,他把屬於對方的錢分文不少地還給人家後代。做月餅的吳麗霞家,如此在乎月餅切開後的勻稱,不單是講究月餅的品相,更是考察做月餅的人心是否勻稱。他們相信,心勻稱,手下的活無不勻稱,心不勻稱,手下的活難以勻稱。

讀一出出台本,我就像是在給祖先的老屋拂塵,給祖先的德容擦灰,給祖先的衣襟撣土。我是那麼急切地想等到下一出,又是那麼緊張地看著每一出,一遍不夠,兩遍不夠。多少次,我的鍵盤上落下乙個不肖子孫的熱淚。

就連晚上做夢,都在鄉愁之中。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是多麼幸運,我們有這麼偉大的傳統,這麼優秀的祖先,這麼智慧型的文化,這麼可愛的同胞。作為乙個作家,我是多麼幸運,能夠以這種方式,親近我們偉大的傳統,為祖先盡上乙份小小的孝心。

在這些節目中,我看到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故事,遠比在任何一部**中讀到的精彩。很難相信,倘若沒有這40個攝製組長達9個月的艱辛打撈,任憑他們淹沒、流失,對中華民族來說,將是何等的損失。

有了這100集,我們就可以回答,人類將走向何方。有了這100集,我們就可以回答,子孫將向**去。有了這100集,我們就有了底氣。

孔子不但是中國人,而且正在以鄉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端午不但是中國的,而且正在以鄉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我還看到了二十四孝的現代版,看到了精忠報國的現代版,他們有名有姓,有臉有麵。

此刻,我更加篤定,只要我們把根留住,只要我們回到根那裡,一切都不是問題。因為春來草自青,草的答案不在草本身,而在春那裡。

鄉愁中的傳統,傳統中的鄉愁,正是我們一刻都不能離開的春風。

第六第七詳細過程,第六第七詳細過程

1 25m s,方向向上 設初始速度為v0,第一次通過30m高度速度為v1,第二次通過30m高度速度為v2 因為不計阻力,v2 v1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兩次通過30m高度處間隔時間為1s v2 v1 gt v1 10 1,v1 5m s 根據能量守恆,mv0 2 mv1 2 mgh 25 2 30 ...

第六第七題求解釋

由於是巨集定義的常量,所以代入的時候,只能是m 2 3,2 3,4 2 3 2 3 4 7 而不是m 2 3,2 3,4 2 3 2 3 4 21 因為巨集定義的代入是嚴格按原樣代入的,如果是函式定義的話就是m 2 3,2 3,4 2 3 2 3 4 21 題目6 2 3.14 r,c語言計算浮點數...

藏總共幾畫第五畫是多少第六畫是什麼

藏 字一共十七畫,第五畫為 撇 第六畫為 豎折 藏 有兩種讀音 1.c ng 1.隱避起來 埋 包 奸 匿 隱 蘊 汙納垢。2.收存起來 收 品 書 儲 2.z ng 1.儲放東西的地方 府 寶 2.道教 佛教經典的總稱 道 大 經 三 佛教經典 經 律 論 三部分 3.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