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差現象是誰發現的,歲差現象是誰第乙個發現的?

2021-03-04 02:55:23 字數 976 閱讀 9706

1樓:四診合參

所謂歲差,是指春分點(或冬至點)在恆星間的位置逐年西移的天文現象。在西元前二世紀,希臘天文學家依巴谷已經發現春分點每百年沿黃道西退1°的現象,我國古代最早發現類似現象的是東晉天文學家虞喜,他在330年左右,對歲差現象作了與古希臘人在形式上迥異而實質相同的表述。

在虞喜之前,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冬至時太陽所在恆星間的位置發生變動的情況,但這未導致對歲差規律的**和總結。一直到虞喜才充分注意到實際上已為天文學界熟知的這一現象的重要天文學意義,並著手對歲差現象作數量化的論述。他由「日短星昴,以正仲冬」(24)句推知,昴星於堯帝時在冬至日黃昏時中天。

再由實測,他得知,當時冬至日黃昏時昴星與子午方位的偏離度值。又考知自堯帝到其時的年距。最後虞喜算得每經50年冬至點沿赤道向西移動一度的數值,這就是我國古代經由特殊的途徑獨立地得到的第乙個歲差值,雖然發現年代遠遲於古希臘,但該值的精度已略優於依巴谷值,為歲差值的進一步探索開拓了新路。

在此基礎上,虞喜「使天為天,歲為歲」,(25)即把恆星年(太陽兩次通過同一恆星的時間間隔)與回歸年(太陽兩次通過冬至點的時間間隔)兩者區別開來,並為曆法有關問題計算精度的提高準備了條件。

後秦天文學家姜岌約於380年發明了月食衝法,其方法是在月食時測量月亮所在宿度,這時太陽正與月亮相差半周天度,於是能較準確地推知冬至時太陽所在宿度。這為後世歲差佳值的頻頻出現提供了切實有效的基本方法。

十九年七閏的閏周前後沿用達千年之久,到北涼趙■的元始歷(412年)才出現了轉機。趙■給出了600年221閏的新閏周,這是他對回歸年和朔望月長度認識深化的結果,即他對於回歸年長度應小於365.2468日,和朔望月長度應在29.

5306日左右均深信不疑,而這二個天文數值絕非十九年七閏法所能協調,所以只有改革舊閏周,方可符合他已經確認無疑的如上事實,別無出路。當然要邁出這一步仍需極大的勇氣。元始歷所取回歸年長度的精度較前代曆法有大幅度的提高,趙■對閏周的改革正與此相輔相成,是一大膽的和明智的創舉。

自此以後,新閏周輩出,呈現了不斷求索、改進的可喜局面。

東晉時期,誰發現了歲差,最早發現歲差的是誰?

令人驚奇的是天文學在這個沒有統一王朝支援的時代也有了重大的進步。東晉的天文學家虞喜 生卒年不詳,享年76歲,於335 342年間著 安天論 在330年比較當時的星辰出沒時刻和古代記錄時發現了歲差,並提出了乙個稍大一些的歲差值。當然,他不可能從理論上正確解釋這一現象。最早發現歲差的是誰?在西晉時期的某...

電磁感應現象是誰發現的,什麼時候

1820年,丹麥著名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揭開了研究電磁本質聯絡的序幕,他的這個重大發現很快便傳遍了歐洲,並被許多物理學家所證實。因此,人們確信電流能夠產生磁場。但反過來,磁能產生電嗎?許多物理學家很自然地提出了這個相反的問題,並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艱苦的探索。其中,最有成效的是英國物理學...

日暈現象是如何產生的,日暈現象是如何產生的?

日暈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是日光通過卷層雲時,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當光線射入卷層雲中的冰晶後,經過兩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有卷層雲時,天空中會飄浮著無數冰晶,在太陽周圍同一圈上的冰晶,都能將同一種顏色的光折射到人的眼睛裡形成內紅外紫的暈環。天空中有冰晶組成的卷層雲時,往往在太陽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