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宅的布局是什麼,古代房屋建築布局是什麼樣的?

2021-03-04 02:47:56 字數 6160 閱讀 9004

1樓:匿名使用者

堂屋:舊式民居的起居活動空間,一般設計在房屋中間,又稱「客堂」。 因為平時敞開,有的地區又稱「明間」(臥室則稱「暗間」),另有花廳:舊式住宅中大廳以外的客廳。

古代的住宅建造很注重五行這些風水理論。尤其是廁所和廚房還包含了水、火。

廁所:一定要建在北房與東房夾角的這個位置,也就是東南方,道理同樣是出自五行理論。北方屬水,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按照五行相生的道理:「水生木」。

廚房:建在東房與南房夾角的位置,取的是「木生火」的道理,東方屬木,南方屬火,「木生火」古時候做飯沒有天燃氣,沒有液化氣,只能用劈柴,而且南房又多是下人們住的地方,所以把「廚房」建在東房與南房夾角的這個位置。

至於浴室,有講究的人家就會有專門洗澡的房間而且離臥室應該不遠,甚至可能就是跟臥室相同的乙個房間用屏風隔出來。而窮人家的就會到河裡洗澡並且很少洗,女性就在家裡的臥室,環境好一點的有木桶,差點的就是木盆+毛巾在擦擦的基礎上稍微洗一下。

至於最後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你要說是窮人的話,連廚衛臥室客廳都是勉強湊齊的了,要時有錢的人家,當然還有書房、園子、庫房這些基本的了。

古代房屋建築布局是什麼樣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房屋主人可以根據土地面積的大小、家中人數的多少來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進,大可以到三進或**,還可以建成兩個四合院寬的帶跨院的。小者,房間為13間;一院或二院者,房間為25間到40間。廂房的後牆為院牆,拐角處再砌磚牆。

大四合院從外邊用牆包圍,牆壁高大,不開窗戶,以顯示其隱秘性。從制式上來說,許多王府和寺廟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進行設計和建造的。

最小的一進院,進了街門直接就是院子,以中軸線貫穿,房屋都是單層,由倒座房、正房、廂房圍成院落,其中北房為正房,東西兩個方向的房屋為廂房,南房門向北開,故稱為「倒座房」。四合院中植花果樹木,以供觀賞。

兩進四合院分為前院和後院,後院又叫做內宅。前院由門樓、倒座房組成,連線前後院的一般為垂花門,一些相對樸素的住宅則用月亮門,後院由東西廂房、正房、遊廊組成。也有的兩進四合院,例如北京茅盾故居,並沒有垂花門隔出前院,而是在正房後加後院,建專供女眷居住的後罩房。

完整的四合院為三進院落,第一進院是垂花門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進院是廂房、正房、遊廊組成,正房和廂房旁還可加耳房,第三進院為正房後的後罩房,在正房東側耳房開一道門,連通第二和第三進院。在整個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間為大客廳(中堂間),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傭人住倒座房,女兒住後院,互不影響。這其中也有反映「男外女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宮殿、住宅及其他建築的一般布局是怎樣的?

3樓:漫閱科技

中國古代的宮殿、住宅及其他建築,一般都是中軸線對稱布局,而且追求正南北向,《周禮·夏官·司馬》中說,「正朝儀之位,辨其貴賤之等,王南向」。所謂「中正無邪」,這是中國的「禮」之表述。「禮,有以多為貴,有以高為貴,有以文為貴。

」並且以具體的尺度規定下來,「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士三尺」。

古代房屋布局

4樓:匿名使用者

四合院在建築上有一套固定的規格:北面是正房,東西是廂房,南面是倒座,東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間是天井,整體由廊子貫通。

坐北朝南,北邊的就是正房,南邊是南廂房,東邊的房子叫東廂房,西邊的叫西廂房。還有人說,從陽光照射的角度來區分:早上光線先照到的是西廂房 。

老式中國家庭居住在四合院時,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間為大客廳(中堂間),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傭人住倒座房,女兒住後院,互不影響。

大四合院的正房是前廊後廈,後有罩房。東西廂房南邊的花牆子中間有一座垂花門,門內是四扇木屏風,東西廂房都有抄手遊廊,與垂花門相通。正房與廂房之間,有圓月亮門兒,可以穿行。

外院,東西各有一道花牆,中間是月亮門兒,四扇綠油漆的木屏風,紅斗方字,東邊的是「動壁圖書」,西邊的是「西園翰墨」。可以從這個門兒到跨院去,南房有穿山遊廊。如此布局,形成了東西南北互相連通的幾個院落。

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間或七間,屋裡有木隔斷或落地罩,也有的正房和廂房帶廊子。五間的是三間正房兩間耳房,耳房單開門。七間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間,有兩個與正房相通的套間兒。

東西廂房各三間,廂房和耳房之間,有過道兒,可通後院。東西廂房的南邊,有一道院牆,把院子隔成裡外院。院牆的正中間有月亮門兒,月亮門兒的後邊,立乙個影壁。

外院,東西各有鹿頂一間或兩間。鹿頂的房子比廂房稍小一些,用做廚房或是僕人們住。南房七間的格局,盡東頭兒的一間是大門洞兒,大門西邊的一間是門房兒,房門開在大門洞的西山牆。

盡西頭兒的一間做車房或是做旁門。

小四合院布局簡單,一般是北房三間,分成一明兩暗或是兩明一暗。東西廂房各兩間,南房三間,都是臥磚到頂、起脊的瓦房,清水脊的門樓兒,兩扇對著關的街門,各有乙個小鐵環兒,用來敲門。也有的小四合院是棋盤心的,或是仰瓦灰梗兒的。

一家兒兩三輩兒人,住小四合院,獨門獨院,非常合適。

5樓:龍奉孝

從遠古到漢代的木結構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從半坡遺址到商代盤龍城遺址、西周周原建築遺址、漢代禮制建築、石闕等,雖已有復原研究,但還都未能得出系統的結論,只能看出一些脈絡: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乾式結構,後代雖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結構發展史中卻有重要作用。

②自商代至戰國宮殿遺址中已發掘的平面柱網布置,均縱向成行列而橫向常不成行列。據此可推斷屋架構造,係以縱架為主,直至漢代仍有應用,故縱架應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構造形式。後來,遼金時期偶然也有使用縱架承托橫架的構造,那是經過改進提高的縱架。

③自西周開始已用櫨鬥作為結合柱、梁的構件,以後逐步發展成櫨斗上用拱、昂等組合成鋪作(見斗拱)的複雜構造形式。

現在知道最早的關於具體的結構形式的記錄,是宋代《營造法式》中的殿堂結構、廳堂結構、簇角梁結構三種。根據現存例項,可以推斷這三種結構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應用。它們的特點如下所述。

殿堂結構:全部結構按水平方向分為柱額、鋪作、屋頂三個整體構造層,自下至上逐層安裝,疊壘而成。如造樓房,只須增加柱額和鋪作層(平坐)即可。

應用這種結構的房屋,平面均為長方形。有四種地盤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雙槽、單槽和分心斗底槽。

廳堂結構:用橫向的垂直屋架。每個屋架由若干長短不等的柱樑組合而成,只在外簷柱上使用鋪作。

每兩個屋架間用椽、襻間等連線成間。每座房屋的間數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數、相應步架的椽平長相等,各屋架所用梁柱數量、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規定平面形式。廳堂結構施工較殿堂結構簡便,但不宜建造多層房屋。

用廳堂結構建造小規模房屋,不用鋪作,稱為"柱梁作",應用普遍。現存例項中,還有一種綜合殿堂和廳堂結構的形式,如奉國寺大殿,用縱、橫、豎三個方向的柱、梁、鋪作等構件,互相交錯,組成乙個整體,施工繁難,遼金以後未見再用。

簇角梁結構:用於正圓或正多邊形平面的建築,每個柱頭上的角梁與中心的棖杆(雷公柱)相交,組成圓或方錐形屋頂。

宋式簇角梁構架示意

在明清官式建築中,殿堂結構僅存表面形式,實際均為廳堂結構,稱"大木大式"。普遍應用的"柱梁作",稱為"大木小式"。而簇角梁,則稱為"攢尖",多用於小型亭榭。

此外,在長江流域和東南、西南地區,習慣用穿斗式構架。它與廳堂結構同屬橫向垂直的屋架,但廳堂結構由逐層抬高而減短的梁承受檁和屋頂的重量,故稱抬梁式構架。穿鬥架用柱直接承檁,不用梁,柱間穿枋僅是連繫構件。

構件種類 大木作結構構件,按功能可分為12類。其中拱、昂、爵頭、鬥4類屬鋪作構件。

宋代抬梁式構架

根據《營造法式》作如下介紹:

①形制。殿堂型構架內、外柱同高,柱頭以上為一水平鋪作層,再上即為貫通整個房屋進深方向,隨屋面坡度疊架的梁。廳堂型構架內柱公升高,沒有貫穿整幢房屋進深方向的大樑,在柱間使用較短的梁疊架起來。

②柱。大多加工成梭形,外簷四周的柱子帶有生起和側腳。

③梁。露明的梁稱為明伏,被天花遮住的梁稱為草伏,明伏有的加工成月梁形式。按每根梁長度和位置的不同稱謂,如簷伏、乳伏、平梁、搭牽等。

梁的長度以椽架來衡量,一椽架即指一條架在兩伏之上的椽子的水平長度,一般梁的長度為幾個椽架的長度即稱幾椽簷伏,但兩椽架長的梁在構架最上一層的稱為平梁,在內外柱之間的稱為乳伏,處於乳伏之上一椽架長的梁稱為搭牽。

④鋪作。在梁柱交點的斗拱形成鋪作層,它既能加強構架的整體性,又能巧妙地吸收、傳遞來自不同方向的荷載,是抬梁式構架中起結構作用的重要部分。

清代抬梁式構架

根據清工部《工程做法》作如下介紹:

清七檁硬山大木小式構架

①形制。清官式建築構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建築等級較高,多用斗拱。

有的簷柱、內柱同高,上加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斗拱層,上承梁架,近似宋式殿堂構架,多數則近似宋式廳堂構架。大式也有不用斗拱的,用材較為粗壯。小式建築規模小,不用斗拱,用料也較節省。

但無論大式或小式建築均無明伏、草伏的區別。

②柱。抬梁式構架中的柱子按位置定名。位於前、後簷最外一列柱子稱為簷柱,位於山牆正中的柱子稱為山柱,在建築的縱中線上的內柱稱為中柱,除中柱以外的內柱,均稱金柱。

從故宮現存建築看,明代建築柱子尚保留了側腳、生起的作法,清代則很不明顯。

③梁。每榀樑架中主要的梁,按本身所承托的檁數定稱謂,例如上承九檁者稱為九架梁,依次有八架梁、七架梁,直至三架梁。梁的長度以步架(即檁間水平距離)來計,九架梁者長八步架,七架梁者長六步架,六架梁者長五步架等。

此外,還有幾種次要的短梁,如簷柱與金柱間的梁,長僅一步架,在大式建築中稱桃尖梁,在小式建築中稱抱頭梁。如果廊寬兩步架,桃尖梁加長一倍,稱雙步梁;這時往往上面還有一道一步架長的短梁,稱單步梁。各種型別的梁,截面高寬比,多近於6:

5,或5:4,截面近於方形。

④斗拱。元代以後,梁、柱節點上的斗拱逐漸變小,與唐宋建築中的斗拱相比,結構作用減弱,裝飾性加強。到清代斗拱幾乎蛻化為裝飾性構件。

⑤其他。樑架中的叉手、託腳被取消,縱向的聯絡構件減少,襻間、串等被統一成檁、墊、枋三位一體的標準作法,稱"一檁三件"。

抬梁式構架所形成的結構體系,對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為現代建築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材料

穿斗式構架

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的一種形式,這種構架以柱直接承檁,沒有梁,原作穿兜架,後簡化為"穿逗架"和"穿鬥架"。

穿斗式構架示意圖

穿斗式構架的特點是沿房屋的進深方向按檁數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檁,檁上布椽,屋面荷載直接由檁傳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橫向貫穿起來,成一榀構架。每兩榀構架之間使用鬥枋和纖子連線起來,形成一間房間的空間構架。

鬥枋用在簷柱柱頭之間,形如抬梁構架中的闌額;纖子用在內柱之間。鬥枋、纖子往往兼作房屋閣樓的龍骨。

每檁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據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檁三柱一穿"、"五檁五柱二穿"、"十一檁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構架。隨柱子增多,穿的層數也增多。

此法發展到較成熟階段後,鑑於柱子過密影響房屋使用,有時將穿鬥架由原來的每根柱落地改為每隔一根落地,將不落地的柱子騎在穿枋上,而這些承柱穿枋的層數也相應增加。穿枋穿出簷柱後變成挑枋,承托挑簷。這時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樑的作用。

穿斗式構架房屋的屋頂,一般是平坡,不作反凹曲面。有時以墊瓦或加大瓦的疊壓長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

穿斗式構架以柱承檁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縱架有一定淵源關係,已有悠久的歷史。在漢代畫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漢代穿斗式構架房屋的形象。穿斗式構架用料較少,建造時先在地面上拼裝成整榀屋架,然後豎立起來,具有省工、省料,便於施工和比較經濟的優點。

同時,密列的立柱也便於安裝壁板和築夾泥牆。因此,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時代採用穿斗式構架的民居。這些地區有的需要較大空間的建築,採取將穿斗式構架與抬梁式構架相結合的辦法:

在山牆部分使用穿斗式構架,當中的幾間用抬梁式構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穿斗式構架是一種輕型構架,柱徑一般為20~30釐公尺;穿枋斷面不過6×12至10×20平方厘公尺;檁距一般在100釐公尺以內;椽的用料也較細。椽上直接鋪瓦,不加望板、望磚。屋頂重量較輕,有優良的防震效能。

井乾式結構

雲南南華井乾式結構民居

一種不用立柱和大樑的房屋結構。這種結構以圓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層層疊置,在轉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圍欄,再在左右兩側壁上立矮柱承脊檁構成房屋。

中國商代墓槨中已應用井乾式結構,漢墓仍有應用。目前所見最早的井乾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獻都屬漢代。在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器中就有雙坡頂的井乾式房屋。

《淮南子》中有"延樓棧道,雞棲井幹"的記載。

井乾式結構需用大量木材,在絕對尺度和開設門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構架和穿斗式構架。中國目前只在東北林區、西南山區尚有個別使用這種結構建造的房屋。雲南南華井乾式結構民居是井乾式結構房屋的例項。

它有平房和二層樓,平面都是長方形,面闊兩間,上覆懸山屋頂。屋頂做法是左右側壁頂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檁,椽子搭在脊檁和前後簷牆頂的井乾木上,房屋進深只有二椽。

中國古代城池建築布局是什麼樣的,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布局的特點

城池,又稱為城郭,詞中的 城 指城牆,是中國 南韓等東亞國家古代的軍事防禦建築。為保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築城是東亞國家的傳統 與歐洲國家比較起來,東亞的城郭規模一般較大。城池依等級的不同,可分為府級 縣級 廳級 堡級等 一般來說,層級越高,規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築也不同。城池結構 城牆城牆是城市的...

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歷程是什麼,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歷程

可能是古人為了壓縮自己語言中不必要的成份,講究一種簡明扼要的美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歷程 唐代是中國詩歌史上的 時代,詩體完備,流派各異,名家輩出,成就卓著。初唐四傑 王勃 楊炯 盧照鄰 駱賓王 和稍後的陳子昂,上承漢魏風骨,力掃齊梁宮體頹靡詩風,發出清新健康的歌唱,為唐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宋詩總體...

中國古代朝代的順序是什麼?中國古代朝代的順序

中國朝代順序表 夏 商 周 西周 東周 春秋 戰國 秦 漢 西漢 東漢 三國時期 魏 蜀 吳 晉 西晉 東晉 五胡十六國 南北朝 南朝 宋 齊 梁 陳 北朝 北魏 東魏 西魏 北齊 北周 隋 唐 五代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十國 前蜀 後蜀 吳 南唐 吳越 閩 楚 南漢 南平 荊南 北漢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