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新老瓷器最簡單鑑定方法?

2021-03-03 22:13:18 字數 5689 閱讀 1754

1樓:深圳裝修隊

在瓷器方面,目前最為藏家歡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窯,明代成化、永樂、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則是雍正年間、然後是康熙和乾隆年間的,這些年代產的瓷器也是歷代藏家所追求的。

那麼如何來辨別古陶瓷的年代呢?古陶瓷鑑定是一非常複雜而又綜合的技術,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鑑定師都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瞭如指掌,才能從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準確的判斷。

而對初學者來說,可以通過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鑑別方法,繼而循序漸進地來掌握訣竅。

簡單地說,就是要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階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說:「雨過天青雲**,這般顏色作將來。

」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階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淨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

這一特徵,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

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鏽斑點。

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淨,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

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

此外,近年來,利用科學儀器檢測技術來鑑別古陶瓷的年代也成為了一種常用的重要手段。

新老瓷器最簡單鑑定方法?

2樓:盈家薈

胎質辯新老瓷器之一:觀察瓷器胎土是否經過人工淘洗。明清瓷器製作程式很規回

範,胎土都要經過人工淘答洗,因而胎質顯得乾淨。老瓷器的胎質看上去既有粉狀,又有細顆粒狀。

胎質辯新老瓷器之二:觀察胎的密度有無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明清瓷器製坯前調泥都是人工,人工和泥製坯燒出來的胎密度適宜,無密度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

現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泥是煉泥機煉製,用這樣的泥製作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裡有過重的感覺。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鬆,拿到手裡有過輕的感覺。

胎質辯新老瓷器之三:觀察胎體的厚薄程度。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時期的胎體相對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間的胎體則相對較薄。

把握好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胎質辯新老瓷器之四:觀察胎質是否滋潤。老瓷器製作用的胎泥都經過陳腐,加上露胎部分長期與外界物質和空氣接觸,經過風化和吸取營養,胎質有滋潤的感覺;仿品瓷器的胎質一般則較為乾澀。

宋代官瓷器鑑定方法?

3樓:深圳裝修隊

一是釉質的差異。宋代官窯器釉質肥厚,酥光寶暈,有玉質感。釉下氣泡顆粒大而明亮,並累疊密集,如史料"聚沫攢珠"之述。

釉色以粉青、天青、炒公尺黃等色為多。雍正仿宋官窯器釉層較薄,釉下氣泡小而疏,釉表多數均透明光亮而欠潤澤。釉色以豆青、灰藍、月白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紋片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紋片有大小開片兩種,大開片紋痕長而粗壯,有的紋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經線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樣垂披於臀,因此有"牛毛紋"之稱。即使是小開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幾條較長較粗的紋痕。

紋痕的顏色以鱔血、魚籽黃、墨色、油灰居多,鱔血者為上品。雍正仿宋官窯器以小開片居多,紋痕粗細大體相差不大,迄今未見有牛毛紋者。紋痕顏色比較單調,基本為黑色或淺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稱"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徵的形成,完全是由於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窯器,胎色為白色、灰白色和淺灰色,這樣的胎色在器口釉薄處和足根露胎處不可能形成紫口鐵足。

四是底足的差異。宋代官窯器有滿釉裹足支燒和足根露胎墊燒兩種,前者器底有支釘痕,後者足根露胎為鐵足,足部修胎比較粗糙,底部無款識。雍正仿宋官窯器除了足根施以醬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細規整。

(1)產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兩種,胎質較鬆,呈紫灰色。

(2)薄胎薄釉青瓷採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外底留有3至4個或更多支釘痕。

(3)薄胎薄釉青瓷採用墊餅墊燒,釉多開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淡黃和青灰色,紋飾少見,有紫口鐵足現象。

(4)器形有碗、盤、洗和各式瓶、爐等,仿古銅、玉器造型較多見。

南宋時在今杭州市鳳凰山南麓烏龜山郊壇另設新窯,稱「郊壇下官窯」,又稱南宋官窯。

此官窯瓷器胎為黑、深灰、淺灰、公尺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釉面乳濁,多開片,稱為「蟹爪紋」,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公尺黃等。

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卻偏赤鐵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

器型除碗、盤、碟、洗等日用器皿外,還有仿商周青銅器的尊、鼎、爐、觚等陳設瓷和祭祀用禮器。

弘治時期瓷器的鑑定方法?

4樓:深圳裝修隊

1、胎質與成化時相同,修胎規整纖巧。

2、釉面肥腴滋潤,潔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閃灰色)。

3、紋飾線條纖細、舒展,比成化時更為柔和透逸。

4、盤有塌底現象。由於器底整個收縮下凹,使器裡圈足承托處微顯凸露。

5、圈足處理光滑圓潤,足牆比成化時略矮,內牆直立,深淺不一。官窯盤碗之類和成化時基本一樣,亦有「器足雙邊線」的特徵。

6、器足底釉面色調,由初期的白色逐漸轉變為灰色,後期則為「亮青釉」。

7、款識雖沿用舊制,但字型趨於清秀,筆劃纖細柔和。以楷書為主,字型小而規整。有四字或六字兩行豎寫款。

明代瓷器鑑定方法 不同時期鑑定方法不同

5樓:土巴兔裝修

對洪武時期瓷器的鑑定

1.由於在元代和明代瓷器的砂底有顯著的特徵,可以看到露胎的地方有火石紅斑存在。從明代開始一直持續到清代乾隆時期以後才徹底的消失。

2.釉面一般是青白的顏色,色澤方面也比較的淡雅。

3.明清朝代瓷器上面繪製的龍紋圖騰沒有元代的那麼凶神惡煞,比較多的是五爪龍。

4.明代瓷器上面的紋飾,在早期都比較的豪放簡練,形象也生動。但官窯瓷器就大不相同了,瓷器上面的紋飾比較的精細複雜清秀,帶有一定的元代的風格。

對永樂時期瓷器的鑑定

1.在中國的陶瓷歷史上,永樂時期的有明顯的特徵,有甜白釉和鮮紅釉佔有比恩較重要的地位,是明清兩朝顯著地典型特徵。

2.永樂時期的胎體相比之前輕重比較的合適,瓷器的底面是白沙底,製作是比較的細膩精湛。

3.瓷器上面的釉面較為厚,顯得十分的瑩潤,它的口和底以及邊角大多都是黃色或者是白色。

對宣德時期瓷器的鑑定

1.到了宣德時期,瓷器的胎土都是比較的細緻,調的釉質也比較均勻,胎質製作細膩精緻,砂底屬於細的,器形是各種各樣。

2.宣德時期瓷器上面的紋飾不像永樂時期那麼的細緻,改為筆法比較的有勁道,紋飾不僅比較的粗重,而且也比較的豪放。

3.宣德時期的瓷器都帶有年款,多為楷書款,有四字和六字的,年款部位不固定。

對成化時期瓷器的鑑定

1.成化時期的瓷器造型方面和之前大不相同,瓷器比較的玲瓏剔透,小件品瓷器很多

2.胎體變得更加的輕,在光的下面呈現肉紅色或者是牙白色,顯得晶瑩潔淨。

3.瓷器比較的幽靜淡雅,杏花顏色比之前要淡

4.瓷器上面的紋飾線條很細,一般選用雙線勾勒,填色淡雅,且不分陰陽。

青花瓷器鑑定的方法

6樓:土巴兔裝修

 我是個比較喜歡古董的人,平時也喜歡去研究,平時看電視都愛看些關於古董的欄目。在外國人眼裡中國瓷器就是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而中國人看來瓷器不只是中國文化的象徵,還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見證!

歷史書記載瓷器在戰國時期就開始出現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非凡的青花瓷器。那麼對於現代人怎麼判定自己家裡收藏的那些青花瓷器是真假呢?下面小莫給你十個方法!

1、大花大葉,葉為滿色,但花朵不填滿色,且外部繪有較明顯的空白邊線。山石、海水、人物、動物紋等、亦相類,紋飾內露白。

2、纏枝蓮葉,「葉形多呈葫蘆狀,或有一至五個尖瓣

3、變形蓮瓣邊飾,有的為一組、有的畫二組,構成上下對應的仰、覆蓮瓣紋裝飾。除盤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蓮瓣,均呈單體形式排列,蓮瓣間留有空隙、互不相連。明洪武時,除部分執壺和盞託外,瓶、罐、盤及碗的蓮瓣紋邊飾均呈併攏(共邊)型、此後,這種繪法貫穿於明清兩代。

4、蕉葉紋,多數作分開狀、葉與葉之間留有空隙,少量為併攏型或葉與葉呈重疊狀。明初以重疊狀多見,偶見有分開的。宣德以後,蕉葉紋幾乎不見有分開的,都為拼攏重疊狀。

此外,元代蕉葉的主脈,均以濃筆的粗線條表示;入明後,蕉葉的主脈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葉主脈的粗實線條,在視覺上涇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雲頭紋(亦稱「雲頭紋」、「雲肩紋」、「垂雲紋」)。雲頭與兩雲腳相交之尖頭,指向呈前後相背形態。即,如意雲紋兩雲腳間的尖頭,與雲頭的尖頭,方向相反,很少例外。

而洪武,如意雲的頭與腳的尖頭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絕無例外,並沿襲至永宣。成化起,如意雲頭的兩尖頭,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紋邊飾。由互不相連的單體回紋組成、有的回紋呈規矩的方形,有的為變形回紋,有的為減筆式回紋。明洪武時,回紋邊飾由一正一反兩方相連形式排列組成。

明永樂以兩方連為主,同時又出現一筆環連式的回紋邊飾。宣德以後,除少數邊飾仍作一正一反兩方相排列連外,多數回紋邊飾呈整圈一筆環連式,並延續至清末。

7、龍紋。元代青花瓷器上,畫龍的不少。龍軀細長,且細頸,細腿、細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體態輕盈。

頭較小,長鹿角,張口、吐舌,龍的下顎有須,上頜一般無須,但是,至正十一年銘標準器的龍上頜有雙須,而此類帶雙須現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龍紋圖案上十分少見。龍身鱗片分兩種,以網狀細鱗片(圖多見,以留白大鱗片少見,後者龍紋更加精美龍有背鰭,腹下通常無橫紋帶。胸與背部,常飾有火焰狀飄帶。

肘部有長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龍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極為罕見。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壺春瓶與出戟尊,其內口沿部位,常常加繪一道捲草紋或雲頭紋邊飾。入明後,此類內邊飾現象,起初仍存在於明洪武朝玉壺春瓶上,洪武以後消失。

9、元代紋飾採用平塗法,「有的則是在濃筆邊線內施以淡色」(孫瀛洲),小件器上為一筆點劃,這就是所謂「一支筆」的畫法。從明成化起,以「二支筆」工藝見長,構線與填色是分別完成的。「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

這種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為劃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證」(孫瀛洲)。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後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較,有硬中見柔的感覺。「胎質淘練得不如明清瓷細緻,因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並在底足、口邊與縮釉露胎處呈現火石紅色」(孫瀛洲)。

青花瓷器文化淵源流傳,需要我們善於發現,鑑定與繼承,家裡有收藏破爛的青花瓷器,千萬別忽略它們哦!有可能是真品哦!所以青花瓷器的鑑定方法很講究,以上的十個方法是我自己學習總結出來的,希望能幫到那些愛玩古董的你們。

瓷器請高手幫忙鑑定這件瓷器的年代及大約價值!謝謝

您的這乙個藏品,因為最近一直有人剽竊抄襲我的回答,可以站內hi聯絡告知詳情!你這東西光看相片看不出什麼,年代應該是 時間的 不會太長 瓷器請高手幫忙鑑定這件瓷器的年代及大約價值!謝謝!您的寶貝,宋代的民窯瓷碗,惜品相有缺,市場估價1萬左右!公升值空間還很大!請妥善儲存!防偷防騙!以上結論皆從 得出,...

一對瓷器花瓶求鑑定窯口年代,怎樣判斷瓷器的年代和窯口

這就是一件普通的開片青灰釉瓷罐,製作年代時近代製作,江浙一帶的窯口,做工 器型 釉色還是不錯的,但價值不大。供你參考。謝謝 一對瓷器花瓶,真品是 時期的風格的哥窯瓷器品種!這是定窯?是哥窯開片看造型風格是清中期的考慮出手加我 怎樣判斷瓷器的年代和窯口 一般來說,從胎質 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要鑑...

從釉面鑑定古代瓷器真偽的方法,古代瓷器有什麼鑑定的竅門,

釉與器物窯口鑑定 古代陶瓷生產,釉的材料 同胎土一樣,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由於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燒成溫度 窯內氣氛 施釉方法 工藝技術等方面的差異,各個地區 各個窯口的陶瓷產品在釉方面往往會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較鮮明的特徵。如唐代壽州窯瓷器以生產黃釉為主,另外還有黑釉 茶葉末釉和窯變釉等。黃釉色調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