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瞋恚是什麼意思,嗔恚是什麼意思

2021-03-03 22:01:36 字數 5044 閱讀 5979

1樓:如善

指的是嗔恨之心,嗔恨是非常厲害的乙個賊,它會悄悄的偷走我們的快樂。自己還不知道!

嗔恚是什麼意思

2樓:huaheng歲月

又作嗔,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

嗔恚者。恨怒也。見人有得。

愁憂憤怒。見人有失。悅樂慶快。

及逞勢逞氣。欺侮人物等。「五戒十善」是佛教倫理道德的基礎。

以佛教的觀點,守「五戒十善」可確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墮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脫,來生仍可繼續修持。

「五戒」側重於止惡,而「十戒」側重於行善。由「十戒」而來的「十善」即以不淨觀離貪慾,以慈悲觀離嗔恚,以因緣觀離愚痴,以誠實語離妄語,以和合語離兩舌,以愛語離惡口,以質直語離綺語,以救生離殺生,以布施離偷盜,以淨行離邪淫。

不宜嗔恚,遇到事情應心平氣和,憤怒、仇視會導致人做出錯誤的判斷。

擴充套件資料

嗔恚的出處:

瑜伽八卷十六頁雲:云何嗔恚?謂於他起害欲樂,起染汙心,若於他起害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樂。

二解 法蘊足論八卷十四頁雲:云何嗔恚?謂於諸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乃至現為過患。總名嗔恚。

嗔恚,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3樓:廖海波

嗔恚:又作嗔,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嗔:怒,生氣 ;恚:恨,怒。

 《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出自瑜伽八卷十六頁:云何嗔恚?謂於他起害欲樂,起染汙心,若於他起害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樂。

4樓:匿名使用者

嗔恚就是因無明而生起的仇恨心理,對人對事不滿,或是對自己的境遇不滿,因而埋怨、遷怒於人於事,是一種損人又不利己的心理,這種心理大大要不得,一定要改。佛說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型觀、悲觀及慈觀才是正觀,即是說我們當時常心懷感恩,以出離心對待入世人和事,時常對廣大眾生發起慈悲心,別人怎麼說我都不理會,生氣是最大的惡因,一生氣就火燒功德林,把前面修來的福分都毀壞。佛說除此之外,都是邪觀。

《普門品》裡面說:「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我們都是凡人,都有無始貪嗔痴,所以我們一定要多加修行,降服噁心,往更高尚的心理前去。

願我們一起同修,同證無上道,人與人之間更加和諧,世界更加美好。

5樓:因緣法

嗔恚,就是嗔恨、憤恨的意思。

佛說,心中有蓮,花開見佛是什麼意思

6樓:寂然無為

蓮花是生,於佛而言,身是淤泥,心是蓮花,為什麼說身是淤泥,你不妨好好研究下,心是蓮花,佛在心中,慈悲也在心中,一切善惡都在心中,可是為什麼會有善,善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會有惡,惡又是怎麼產生的?如果這些都不去弄明白,只是靜坐苦念經,固然可以借佛經消掉自己的業障,但是卻不能讓你自己開悟,如果不去弄明白,即使你念一輩子的**,也對自己的修煉,沒有任何益處。

開悟就是花開,開悟就是明了,開悟了,佛就出現了,你就是佛了,佛就是你了,能懂麼

佛說 作福是什麼意思

7樓:張作零

行善積德,這樣就會有大福報,就是你自己作福

8樓:匿名使用者

大白話解釋就是做好事積陰德

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佛說的是什麼意思

9樓:六六

佛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捨己為人」。它表示一種敢為別人犧牲,一種經世濟民的精神,也是一種勇猛精進,拯救人心,改造社會風氣的精神。

拓展資料:

大乘佛學本來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勇敢精神,這是佛教救度眾生脫出苦厄積極入世的一面。如民間最常說的「十八羅漢」即是已修成正果,但不住涅槃的人物,他們受釋迦摩尼佛祖的囑託,常住世間,為眾生福。

自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面臨生存危機,佛門子弟也有處於末法時代之感。面對如此大災大劫,豈個「遁」字了得?應該代之以為救度眾生甘願入地獄的大無畏佛教精神。

當戊戌變法失敗,面臨生命危險的緊急關頭,譚嗣同拒絕逃生機會,可見,他正是以這種捐軀的壯烈行為,來喚醒民眾的覺悟的。

其後的章太炎也指出這種勇猛精進的大無畏精神來自堅定的信仰,梁啟超進而認為: 「佛則有一絕對無限的大欲在前,懸以為目標,教人努力往前進……佛對於意志,不僅消極的制御而已,其所注重者,實在積極的磨練激勵之途。」

這裡指出學佛者的修習,並不僅僅是消極地克制慾望情感,而是在於積極的磨練意志,激發志氣。這種佛學精神發揚到革命事業中,就是要徹底去除一切私慾。只有這樣,才能勇往直前,沒有任何縛累牽掛。

對於革命過程中可能遭遇到的種種艱難困苦、威脅危險,不但不可懼怕,而且要視為磨練激勵的好機會。佛門常說,有因無緣不能結果。如果說普救眾生是因的話,那麼艱難困苦即是緣,只有因緣和合,修行人才能開悟,也才有可能取得正果。

同樣,革命者雖有獻身民眾的巨集大志願,如果不經歷種種艱險危難的考驗,也不可能百煉成鋼,成熟為乙個真正的革命家。

在此一時期,楊度還提出「新佛教論」,他雖然曾經主張君主立憲,但後又支援國民革命,晚年又加入中國共產黨,究其一生,總還是以尋求真理為主。總合章楊二家之說,都是主張了卻生死,去除我執,從而樹立無縛無累的徹底革命精神。只有眾人都奮不顧身,一掃怯懦自保的習氣,社會才能得到徹底的改造。

換言之,人們在改造自己的同時也挽救了廣大眾生。

10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的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捨己為人」。源自《地藏菩薩本願經》,不過原文好像沒這句話,是後人根據意思編的。

地藏王菩薩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願渡盡一切惡道眾生,然後才成佛果。不過他老人家於久遠劫前已經成佛,現在是倒架慈航的菩薩,等渡盡眾生,才成佛果,但地獄及所有眾生都是不可能渡盡的,他老人家就永遠也不能成佛了。

關於地藏菩薩本生事蹟,大乘佛經裡有幾種記載:

(一)過去不可思議阿僧只劫,有佛號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地藏菩薩那時為婆羅門女,其母悅帝利不信三寶,修習邪道,死後墮入地獄受苦。此女賣掉家宅財產,廣求香華,於佛塔寺,大興供養。以至誠恭敬,摒息雜念,一心稱唸佛號。

其母承女孝順,為作功德,離獄生天。

(二)地藏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為孝女,名曰光目。其母生前喜食魚子,犯殺生罪極重。光目女知母死後必墮惡道,請阿羅漢入定觀察,果意其母在地獄中,受大苦難。

光目女一心唸佛,恭敬供養,以誠孝的力量,拔救母親離地獄苦。

這兩個故事,說明地藏菩薩提倡孝道,重視超度救濟父母。當然更為重要的,是父母還健在的時候,作子女的要竭盡孝道。對父母除衣食供養,老病侍奉外,最根本的是勸說父母,尊敬三寶,深信因果,止惡行善,具足正見。

中國人特重孝道,其慎終追遠的精神,與地藏法門有所吻合。所以地藏菩薩在中國,受到人們普遍的尊敬,不無道理。

(三)在過去久遠不可說劫前,地藏菩薩曾為大長者子。彼時有佛名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長者子見佛相好莊嚴。

心生敬慕。問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佛答:欲得此相,為當久度一切苦惱眾生。長者子遂發願,我今盡未來劫,為一切苦惱眾生,悉令解脫,我方成佛。

佛的相好,是功德莊嚴,具足萬行的體現。地藏菩薩於久遠劫前行菩薩道,說明他是果位很高的大菩薩,為度眾生,故於穢土,現聲聞身。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乙個人相貌長得好壞,是其思想與行為如何的集中表現。

今人不察,不在行為美,思想美上狠下功夫,而是採取整容,打扮的辦法,結果是適得其反。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答覆地藏菩薩的話:「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的話,是發人深省的。

(四)過去無量劫前,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一王發願:早成佛道,普度群生,此即一切智成就如來。

一王發願:若不先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惱,令其實樂,得至菩提,絕不成佛。此即地藏菩薩是。

這個故事反映了地藏菩薩的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度眾生的特點:

那裡最艱苦,就到那裡去。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最艱苦的地方,當然是地獄。所以地藏菩薩的工作物件,是在地獄裡度極重罪的眾生,那些惡貫滿盈的眾生,只要改惡從善,至心誦念地藏菩薩聖號,可以解除一切苦厄,使地獄相,隱而不現。

醫生治病,要注意防與治相結合,地藏菩薩度眾生也是如此。對已墮地獄的,令其離獄。但工作的重點,還是放在末墮地獄的眾生身上,如何令其護持善根,永遠不造墮地獄的惡業。

在《十輪經》卷三,介紹有四類十一種罪,能使人墮入地獄。(一)五無間罪:①殺父,②殺母,③殺阿羅漢,④出佛身血,⑤破和合僧。

(二)造五無間四根本罪:①殺、②盜、③淫、④妄語。(三)謗正法。

(四)疑三寶。若人犯上述十一種罪中的任何一種,必墮無間獄中。地藏菩薩向人們廣泛宣傳這十一種罪是墮地獄的種子和因緣。

使人們認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特別要認清墮地獄的極惡業,才能避惡趨善。不造此類的惡業,就不受惡報,免墮地獄。

11樓:致閱歷史

這是佛經裡的乙個故事,一艘船上有五百人,還有一位有神通的比丘,這位比丘通過神通知道其中一位乘客是強盜,要設計殺光這船上所有的人,所以這位比丘為了救這400餘人,就將這強盜殺了,但是因為比丘是受不殺生戒的,所以會受到破戒的果報,他明知道這樣,還是毅然的救了這400多人。

另外,這句話還直指一位大菩薩的行跡,就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的具體本跡請參看《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的大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救度的很多眾生都已經成佛了,但是他老人家自己還仍然不成佛,要度盡地獄的所有眾生。阿彌陀佛

12樓:慈悲圓滿

這句話講的是慈悲心;

眾生將要落地獄之時,如果佛陀可以代替他,讓眾生安樂的話,佛陀願意自己入地獄;

就是這麼個意思;

回答完畢,謝謝觀賞。

吽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無嗔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又密宗,稱秘密宗 這個秘密一定要講清楚,不要以為它真有什麼秘密,不是的,深密,是深密的意思,也有隱密,但是深密的意思多。因密法者,正是諸佛秘要之藏,不輕示人者也 他不是法器,他絕不傳法,結緣那個可以,我跟章嘉大師頭一天見面,那是教我一些方法。我真正行皈依禮,這在他老人家面前皈依的時候好像是一年半,我...

佛法裡說的貪嗔痴,嗔是什麼意思,佛教中貪嗔痴指的什麼意思

嗔 又作嗔怒 嗔恚等,指仇視 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 中說 雲內何為嗔?謂 容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 中則說 嗔者,於苦 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 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

請問佛說捨得是什麼意思

捨得,即願意付出,不吝惜。最早出自 易經 警世通言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假如今日有個人緝訪得賊人真信,來報你時,你還捨得二十兩銀子麼?有捨有得,不捨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捨得是一種人生智慧型和態度,是擁有超越境界來對已得和可得的東西進行決斷的情懷和智慧型。也是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 生活禪 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