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明禮儀常識有哪些

2021-03-03 20:59:57 字數 4806 閱讀 1161

1樓:易書科技

家庭一般由一對夫妻及其子女組成。男子長大成年娶妻後,一般都與父母分居,自立門戶,其父母由幼子贍養。如果父母去世,財產歸幼子繼承,不與幼子分遺產。

彝族古代盛行火葬。19世紀中葉才改火葬為棺木土葬,但兇死者仍行火葬。葬儀簡單,臨終喂含口錢、五穀,給死者洗澡、理髮、穿衣、入棺,請畢摩祭祀,死者兄弟、子侄穿麻布孝衣,為死者帶孝。

棺木不深埋,高出地表寸許,壘土成墳。年、節到墳前燒紙錢。彝族盛行祖先崇拜,祖靈用青松木、櫻桃木、馬櫻花木製作,或繪製祖先像,逢年過節或喜慶之日,舉行祭祀。

彝族崇奉土地神,多數彝族村建有土地廟,廟內右方土地神,左方山神,居中土地神。有的彝村不建土地廟,而選三棵大樹象徵土地、山神、上主,謂日「神樹」,常在樹下設壇祭祀。彝族圖騰崇拜較為普遍,以虎圖騰最為明顯。

他們自稱虎族,視虎為祖。

彝族傳統認為,日月星辰,雷電風雨,草木山川,巨石懸崖,飛禽走獸,皆有其神靈,人若惹之,會得災禍。

彝族有尊老愛幼的美德。年正月,均給老人敬送酒飯、豬肝、臘肉。遇老人病災,攜雞、酒及老人喜食的食品看望。

平時吃飯,讓長輩坐上方,盛情斟酒、夾菜。彝族關心兒童,不教唆兒童做壞事,不在兒童面前說髒話,若遇兒童跌跤、迷路、遇險等,即便是仇家孩子,也要救助,不記前仇。

彝族有好客的美德。客人進屋,起身讓座,置酒款待,客人告別,舉家起身,送至家門外。

彝族對座次、進餐等有定規。火塘上方是男性長輩座位,下方為婦女座席,其餘人多在側面就座。每天進餐,全家的飯均由家庭主婦盛給,食肉則由當家男子夾菜,自行去碗中夾肉食者視為失禮。

彝族節日主要有:正月十五以前過年節;正月十五碧麼開街節;二月初八插花節(馬櫻花節);三月二十八服裝節;六月廿四火把節;八月十五嘗新節;冬月冬街節。

彝族的禮儀

2樓:匿名使用者

彝族是乙個文武並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長幼之間,誰長誰幼,誰大誰小,不僅論年齡,還依據父家譜蝶或母系譜蝶的長晚來定,不許喊錯。在特殊的公共場合裡,就坐排位要以輩數大小排列,長輩在場時發言不准搶先。

彝族有「客人長主三百歲」之俗話,凡有客人來,必須讓位於最上方,至少也要煙茶相待。

元謀彝族有白、紅、黑、甘彝及蠻族五支系,居住全縣13個鄉』鎮的山區或半山區,也有部分住在壩區與漢族雜居。2023年人口40114人,佔全縣人口的21.3%。

彝族自稱「羅羅頗」、「乃蘇頗」、「諾蘇頗」、「納羅頗」、「納蘇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居住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區域間語音上的差異。

元謀彝族分兩部分:一部分為本地土著民族,一部分為遷入民族。而遷入者居多。

其遷入大致上有三次。元「至元二十七年(2023年),以雲南戌軍糧餉不足,於和曲、祿勸二州爨焚軍內僉一百八十七戶,立屯耕種」。時元謀屬和曲州轄,爨為黑彝族,是彝族進入元謀屯田的最早記錄。

明洪武年間,明兵南下雲南,克復後,洪武十九年(2023年)沐英率領所部於雲南屯守,在此期間進入元謀屯田墾荒的彝族有居住雷依的尹姓(也包括灣保尹姓);居住姜驛鄉新海的羅姓;居住在雷依的羅姓(先居環州,萬曆年間遷往散止);新華浪巴鋪的普姓(明入滇,先落籍定遠,後分支廟門,**元年[2023年]移居浪巴鋪)、凹裡簸普姓(光緒年間從牟定秧田衝遷來)、新華永姓。據《武定府志》載:''白彝,……性狡,包頭洗面,不挽長髻,迎春日赴各衙門吹笙跌腳」。

「黑彝,……雜處山阱,巾纏頭,跣足。挽髮捉力。 婦人辮髮用布裹頭。

男女俱披羊皮,嫁女與皮一片,繩一根為負背之具,或用筍谷(筍葉)為帽,衣領以海蟲巴飾之。織火草麻布為主。星回節(火把節)列炬殺牲祭祖先。

老幼圍坐火下,吹笙撲跌飲酒為樂。其(祈)祝以鈴,其佔(卜)以蟲巴、錢、草簽、雞羊骨之。相見亦有尊卑上下之禮,交易用木刻記數,別有書字,見漢人則避。

性畏鬼」。據《華竹新編》載:元謀彝族多種,「均羅婺之遺,日白曰黑日個。

而白(彝)最有知(識),近山則習於舊染,平川則進而從師(學藝)」,黑彝「乃屬生夷,纏頭跣足,結髻剃髭(須)。又有倮貓,短褲裸肌,別有土語,遇山而蕾。」「松針撒地,一望青蔥。

以多宰牲豚為敬,不以珍錯為隆。……任重於背尺板為隔,內半圓而麗肩。外橫平而承劇。

後攬小草以附腰,前引皮條而兜頭」。乾隆年間(1736~2023年),又有四川涼山彝族遷於雷應山上居住(即今涼山)。而本地土著民族,乃為原羅婺部羅婺族後裔。

黑彝所居多為樓,院心多設糞坑,樓下有的作伙房,於堂屋中置一火盆,火盆上置一鐵三角,用以燒煮食物。時間長久,煤煙薰染,梁、樓板黑黝如漆。有的則將樓下用以養牛、羊。

節氣和喜事,彝族都喜歡以松毛散地,松毛清香撲鼻、心曠神怡。據說元朝時期,統治者對漢族和其他民族施行民族壓迫,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又害怕其他各族人民起來反抗,便規定了十家人才准許甩一把菜刀,為了反抗其統治,各族人民約定於臘月三十晚上敲砧板為號j殺韃子(蒙古人)。到了三十晚上,大夥一齊動手,把在本地統治的韃子一齊殺了,但是血淌了一地,第二天是過春節,於佳節不利,便以松毛覆蓋之,自此以後,凡過年或重要節日、喜事便以松毛鋪地。

彝族禁人稱他們為「倮玀」,不食狗、馬、騾、驢之肉和自死動物之肉。喜歡狩獵,信仰多神。其主要節日為火把節,亦稱「六月二十四過大年」。

其它節日與漢族相同。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也稱星回節。關於火把節的傳說,主要有兩種。一種傳說是很久以前,天上有個凶神叫斯熱阿比,奉天王之命,經常到人間騷擾,激起彝族人民的反抗。

為了戰勝凶神,人們推舉彝族英雄阿提拉巴領著大家同凶神作戰。他們點燃了千萬支火把,把通往天上的天梯燒毀,斷了斯熱阿比的退路,經過九天九夜的浴血戰鬥,終於殺死了凶神。天王大怒,立刻撒下天蟲,意欲吃絕莊稼,餓死人民。

而此時正是馬鈴薯結薯、玉公尺抽穗的時候。天蟲吃了三天三夜,彝族人便舉火把,把成千上萬只天蟲燒死,保住了莊稼。但有一部分鑽入地下,第二年又出來食莊稼。

彝族人民又舉火把將害蟲燒死,至此每年到了這個時節便舉火燒蟲,形成火把節。另一種說法是:開元年間(713~741年),蒙舍詔欲吞併蒙言、越析、浪穹、遭賧、施浪五詔為一。

6月25日,召五詔設宴會於松明樓。遙l賧詔(今鄧川)酋妻慈善,識其詭計,勸其夫莫往,其夫不聽。慈善便用鐵釧套於其夫臂上。

宴席間,松明樓火起,五詔酋無一得脫。各詔酋妻前往尋夫君骨骸,難於分辨。唯有慈善認得鐵釧,拾得夫骸。

蒙舍詔以為神之。欲聘慈善為妻。善以夫骸未安葬為由相拒,歸家治葬完畢,堅閉其城,蒙舍詔發兵圍困。

三月後食盡,慈善盛裝端坐,競已餓死,國人以祭之。故從此後於火燒松明樓前一天為火把節,沿傳至今。由於元謀彝族居住地域較廣,故上述兩種說法均有。

涼山彝族火把節在火把樑子舉行。夜幕降臨,男女老少舉著火把,興高采烈地聚集在會場上。點火前,由幾位長者將水果等食品撒向人群,並高唱火把節歌,向到會人祝福,然後點燃大火把。

火把節便正式開始。火把節中的主要活動有鬥牛、摔跤和跌腳。壩區彝族火把節則多於寬敞處彈琴(或**)跌腳,有的持火把繞村莊或于田壩中奔跑。

彝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家中無子或兒子幼小的可以招婿入贅,入贅子多為家庭兄弟多,家境困難者。入贅後,男方改隨女方姓,待下代或第三代取一二名子孫復原姓,稱「還宗」。

彝族中常有表兄妹婚、叔配嫂等現象。即舅表、姑表、姨表之間的表兄妹可以成婚。其中黑彝支系實行舅表、姑表優先婚,姨表不婚。

因黑彝族中姨表兄妹直呼兄弟姐妹,不帶表字,視同手足。他們稱這種表兄妹之間的婚姻為「鐵板橋」,即通婚後便成一家人,象鐵板做成的橋一樣通行無阻。叔配嫂,是指兄死後,以小叔子配嫂,如公婆同意,也可另行改嫁。

2023年後,叔配嫂、表兄妹婚和入贅後改跟女方姓的逐步減少。

彝族實行族內婚。但黑彝族中有等級內婚的習慣。在黑彝族中,其祖先有「司」(意為主)和「傑」(意為奴)之分,「司」與「傑」的地位不同,一般不得通婚,「  司」的男子可以娶「傑」的女子,但其地位也隨之降為「傑」。

而「傑」的男子則娶「傑」的女子。近幾年來,漢族也有同彝族通婚的現象,但漢族多數是女子,且與漢族通婚的也多為「傑」。此外,彝族內規定家族不婚。

凡父輩的遠祖,都為家族,是一家,不能通婚。

彝族青年的婚姻較自由,一般可以通過火把節等公共活動相識,相識後,雙方以對歌表達愛慕。也有的於跌腳中相識後,情投意合,遂退出來,另找地點敘情,互送禮物紀念訂終身。定情後,男方請人去向女方父母說親,只需帶一瓶酒去,如女方父母同意,便接過所攜之酒喝。

然後男方正式到女家定親。過三個月後,男方還要買三丈青佈或藍布、一塊肉、一瓶酒去女家,給女方父母,稱為「遞小禮」。雙方即可確定婚期。

定婚後的姑娘常在頭上或頸上帶男方送來的銀首飾或帽子,以示此女已許人家。因元謀彝族較多,居住分散,故婚禮又有不同的風俗。但都殺豬宰羊,搭青棚,以松毛散地,設地席。

新華一帶的彝族男女青年結婚,新郎新娘要向長輩磕頭行禮,長輩根據自己的能力送點錢給新人。新郎披紅掛綵,服飾新,頭帶新帽,帽上繡有銀花。新娘出門披著新衣服,胸前帶一面鏡子。

迎親隊伍要天黑才能進門。老城丙間一帶的彝族結婚,迎新娘時,新娘結婚當日不能吃喝,由男方迎親時,自新娘家一出門就要背到新郎家。沿途一般遇水涉水,不走橋。

實在無法繞道的則以毛氈鋪上後才過橋。背新娘的人選必須是新郎的表兄弟。涼山一帶有的地方迎新娘時必須由迎親隊與女方歌手對歌,若男方歌手對歌中輸於女方歌手,則被女方歌手用鍋煙抹臉,以示懲罰。

對歌才能接新娘。新娘的陪嫁多為木櫃,並於櫃中放上婚禮前新人自己在河中無人踩著之處揀的幾個石頭(或放在揹簍中),名之為背去金銀財寶。新娘到新郎家後,要熟悉新郎家的成員和主要親戚。

而村中男女老少都於婚禮當天前往祝賀,有的送木柴、有的送糧食或肉食,以表祝賀。當天晚上,在場院上,一群群賀親者肩並肩,手牽手,跌腳起舞,舞姿優美,琴聲幽揚,載歌載舞,通宵達旦。這時,往往又一對男女的戀愛又在醞釀之中了。

新人成婚後七天,夫妻雙雙要攜帶粑粑、肉(或肥羊乙隻)、酒等禮物到女家回門,必須在太陽落前趕到。此時,婚禮儀式始告結束。

人死後,因支系不同,用不同方式安葬。涼山上的彝族人死後,親友前來奔喪,攜帶黃豆,死者家屬認真接待,並將親友帶來的黃豆同死者一起,放於寬敞場壩處,一層柴一層豆垛好,畢摩開始念經,「超度」死者靈魂,而親屬開始哭喪。念畢,於死者四角點火。

直至死者、木柴燒為灰燼後,喪禮始告結束。而其它地方的彝族人死後,由畢摩主持念經超度,殺羊殺雞開路,行土葬。

家庭文明禮儀有哪些,家庭文明禮儀

職場禮儀,是指人們在職業場所中應當遵循的一系列禮儀規範。學會這些禮儀規範,將使乙個人的職業形象大為提高。來到別人家 進門問聲好 坐到沙發上 文靜不亂動 主人倒杯茶 不忘說謝謝 他和你聊天 不能不說話 不能亂說話 抓準要緊事 盡量表達情 吃飯講文明 做事懂禮儀 做個好孩子 他讚人人誇 待客禮儀歌 客人...

回族文明禮儀常識有哪些,關於民族風俗禮儀

1 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 趨禮 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 趨禮 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 行不中道,立不中門 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 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2 見面之禮...

苗族的禮儀有那些,苗族文明禮儀常識有哪些?

苗族人接待客人時,主人會穿上節日盛裝。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臨。有時甚至還擺下酒席。客人到家門口時,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門,告知女主人貴客已經臨門,女主人唱著歌開門迎客。苗家以雞 鴨為待客的佳餚,而且視其心 肝最為珍貴。苗族人忌食狗肉。苗族祖先神位所在的地方不讓人坐,也不許人們在家裡或在夜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