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應安夢柏鳴
根據歷史資料,東漢末年各州的人口情況如下:
1. *荊州**:人口**628萬**。
2. *冀州**:人口**580萬**。
3. *益州**:人口**568萬**。
4. *豫州**:人口**516萬**。
5. *揚州**:人口**433萬猛汪**。
6. *袞州**:人口**404萬**。
7. *司隸**:人口**307萬**。
8. *青州**:人口**299萬**。
9. *徐州枝缺仔**:人口**279萬**。
10. *幽州**:人口**247萬**。
以上是東漢末年各州的人口排名。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資料扮臘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或差異,因為人口數量是不斷變化的,同時歷史資料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或缺失。
2樓:網友
1、首先在爆發黃巾之亂之前,東漢曾經是乙個擁有5000萬人口的強大帝國。
2、其次戰亂後司隸7郡106邑,戶數約為61萬戶310萬口,豫州6郡99邑答頌,人口114萬戶718萬人。
3、最後兗州唯舉鬧8郡80邑,人口80萬戶400萬人,青州6郡65邑,人指罩口為63萬戶370萬人。
中國漢朝各城市人口
3樓:巧克力不甜
歷史情況。漢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王朝之一,其興起於西元前206年,滅亡於西元220年。當時,漢朝城市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2%。 漢朝時期,主要有以下幾個城市:
1. 京師:這是漢朝一統天下的宮城,人口數量估計在50萬以上,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主要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
2. 洛陽:這是漢朝的另乙個大城市,當時的洛陽也很繁榮,類似於今天的經濟中心,其人口數量估計在20萬左右。
3. 洛邑:這是漢朝的首都,當時古洛邑也是漢朝最大的城市之一,其人口數量估計約15萬左右。
4. 洛都:位於今天的安徽省,洛都是漢朝時期的商業中心,其人口約有12萬左右。
5. 梁都:梁都位於今天的湖北省,是漢朝時期的乙個重要軍事中心,當時的梁都人口約有10萬左右。
漢朝城市的總人口遍及今天的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區,漢朝虧飢答的人口比秦朝的人口增加了五倍以上,肢高其時期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都顯著繁榮,每個城市都是中國古代時期最大銷慧的城市之一。
4樓:靈濟
漢朝時期,中國主要城市的人口資料如下:
1、長安(今西安):約100萬人。
2、洛陽(今河南洛陽):約600萬人。
3、西安(今陝西西安):約400萬人。
4、開封(今河南開封):約200萬人。
5、長沙(今湖南長沙):約200萬人。
6、江都(今寬賀江蘇揚州):約400萬人。
7、稿源洛陽(今河南洛陽):約450萬人。
8、金陵(今江蘇南京):約500萬人。
9、襄陽(今湖慎敬派北襄陽):約100萬人。
10、臨沂(今山東臨沂):約80萬人。
東漢末年時期全中國有多少人口
5樓:網友
西元156年人口5007萬,經過黃巾起義和三國混戰,西元208年赤壁大戰後的全國人口為140萬,西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萬;損失了。「馬前懸人頭,車後載婦女」、「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西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說漢末三國大動盪活下來的人只是原來人口的1%!一直到西元265年,三國人口總計才767萬。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全國56,486,856人蜀漢劉禪炎興元年(236年):蜀漢940,000人曹魏曹奐景元元年(236年):
曹魏4,432,881人東吳孫皓天紀四年(280年):東吳2,300,000人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16,163,863人。
6樓:匿名使用者
600-700萬,不會超過1000萬。
由於戰爭與瘟疫,到東漢末年,人口只剩1/10了:
1.匈奴人向世界傳播戰爭和瘟疫;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瘟疫時代。關於瘟疫的起源,據說是源自兩漢征討外族的戰爭。
漢書》中記載了一名匈奴俘虜的話:「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單于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
縛馬者,詛軍事也。」 今人認為,這一記錄反映了匈奴用病死的動物,向漢軍傳播傳染病的情況。
119年會稽大疫 125年京都大疫 151年京都大疫 九江 廬江大疫 161年大疫 171年大疫 173年大疫 179年大疫 182年大疫 185年大疫 217年大疫。之十次瘟疫,最集中的是靈帝在位15年間,共達5次,也正是黃巾賊大起義前夕,民不聊生的時候 真所謂禍不單行,大疫又兼大兵,中原地區陷入極恐怖的狀態。
2.三國赤壁之戰,軍中大疫,曹操自己放火燒船退卻。
三國志》說是曹操軍中大疫 吏士多死者 乃引軍還。事後曹操在答孫權的信中,又說「赤壁之戰,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之固然是自我解嘲。但若不是真的瘟疫流行,他也無從作為藉口的。
而曹操敗軍以後,回到譙縣又說「自頃以來 軍數徵行 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建安二十三年又下令曰「去冬天降疫病,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 吾甚憂之」可見至獻帝末年 瘟神還未收手斂跡。
3.其他的還有旱災、水災、暴動、少數民族叛亂,導致東漢的人口、戶數大量減少。
7樓:網友
西元2世紀世界主要人口大國排名:
1、漢帝國(183年,6000萬)
2、羅馬帝國(200年,4750萬)
3、貴霜帝國(180年,1380萬)
漢帝國仍然統治中國大部分地區,在2世紀晚期全國性戰亂髮生之前,人口峰值達到約6000萬。
羅馬帝國的版圖在2世紀前期達到最大,人口在2世紀末達到峰值,約為4750萬。
貴霜帝國統治中亞和印度西北部,2世紀晚期衰落之前,人口的峰值達到約1380萬。
西元200年世界人口約為億。
漢朝時的人口?
8樓:繼潤
秦末漢初,由於長期戰亂人口銳減,西漢建立時人口僅剩1300萬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國人口約有3600萬,漢武帝后期因對外戰爭的沉重徭役人口銳減至3200萬,至於史書中的」戶口減半「是因民眾不堪重負逃稅導致人口登記不實 ,漢昭帝、漢宣帝相繼息兵養民,到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達5000萬左右 。元始二年(2年)西漢在籍人口達59594978人,墾田8270536頃,為兩漢之最。 學者考慮到未納入統計的隱戶及外族,因此認為西漢末人口應有6300萬。
由於中國歷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黃河流域,故西漢人口密度分佈極不均勻。以淮河、秦嶺為界,北方人口約八成,南方人口不足兩成。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佔全國的55%。
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159] 。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並、朔方四州。揚、荊、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佈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新莽末年爆發綠林起義導致人口銳減[160] ,東漢建立後人口開始恢復。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全國有戶4279634,口21007820;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全國有戶5860573,口34125021;漢章帝章和二年(88年)全國有戶7456784,口43356367;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全國有戶9237112,口53256229,墾田面積達7320170,為東漢之最。 至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口56476856,為官方統計的人口峰值。
不過古今學者考慮到當時被豪強地主霸佔或蔭庇的大批徒附、宗族、賓客、部曲、奴僕等人群以及遷居漢地的匈奴、羌族、氐族、百越等大多未納入戶口統計 ,故認為東漢人口峰值達6500萬 。
東漢的人口分佈又有變化。中原人口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南方人口公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
荊益兩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揚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之後經過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到三國初僅餘2224萬~2361萬人左右,僅有東漢人口峰值的40%。
9樓:喜腦弓子
西漢時期有大約6300萬,東漢時期大約有6500萬。
漢朝時期有多少人口
10樓:匿名使用者
據《後漢書·郡國志》所載永和五年(140)的版籍,全國有戶萬,口萬。秦嶺淮河以北人口占3/5,以南佔2/5。戶數超過百萬,口數超5百萬的有豫、荊、揚、益4州,除了豫州外,其餘3州均在長江流域,其戶數佔全國的,口數佔全國的。
可見經過了138年,南北人口的分佈起了顯著變化。與西漢末年人口相比,揚州增加了1/4,荊州和益州都增加了一倍。其中增加最顯著的南陽郡(南陽盆地),人口從194萬(尾數不計)增至244萬,零陵郡(湖南南部湘、資、瀟水流域)從14萬增至100萬,長沙郡(湘、資水中下游流域)從23萬增至105萬,豫章郡(今江西省)從35萬增至166萬,巴郡(四川東部)從70萬增至108萬。
11樓:匿名使用者
西元2年西漢的戶數為萬,口數為萬;157年,東漢全國有戶萬,口萬,因此漢朝人口最高5700多萬。
東漢末年各州郡人口
以下是東漢末年各州郡人口數量 一 司隸 共307萬 河南 洛陽 人口100萬 河內,人口80萬 河東,人口57萬 弘農,人口19萬 京兆 長安 人口28萬 馮翊,人口14萬 扶風 陳倉在扶風境內 人口9萬 二 豫州 516萬 潁川 許昌原是潁川一縣 人口43萬 汝南,人口210萬 樑國,人口43萬 ...
東漢末年為何會出現人口驟減呢?古代八百里加急是最快的速度嗎
在東漢末期以前發生了一場很大的動亂,提到這一場動亂,大家到現在都膽戰心驚的,要記住東漢中期的情況下也有多萬元人,但是過了東漢末期,這萬人僅剩下多萬了。一下子去世了 得人,這一場動亂對國家導致了很大的嚴厲打擊,可以存活下來實弊旁屬不易!東漢末期社會發展十分的動改纖亂,全國各地都發生了戰事,大家餓著肚子...
東漢末年有哪些諸侯,東漢末年各諸侯割據領地及手下的文臣武將,越詳細越好,謝謝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鈾。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