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二首的詩意是什麼啊?

2025-07-04 03:34:55 字數 2049 閱讀 2653

1樓:朵朵親子手工坊

因為封建統治下苛刻繁重的捐稅。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好歷粗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友鎮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

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裡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爛閉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

古詩《憫農》的詩意是什麼?

2樓:教育細細說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原文: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兩首詩的意思

3樓:網友

李紳《憫農》一。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

註釋叢埋】 1.戚知憫:憐憫。 2.鋤禾:

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3.誰知盤中餐,在臺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un), 國內由於飧字用的很少,是個冷僻字,當初為了讓詩歌更通俗易懂,改為餐了。

譯文】 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裡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裡。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一粒都是那麼的辛苦。

李紳《憫農》二。

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

四 海 無 閒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

註釋】 1.憫:滲仔螞憐憫。 2.粟:(sù)穀子;栗粟。 3. 猶:還。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譯文】 春天,農民把一粒粒穀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沒有飯吃而餓死。

憫農二首詩是誰寫的?

4樓:寶格格

憫農二首。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穗改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猜圓判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公尺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註釋。憫:憐憫。這裡有同情的意思。

粟:泛指穀類。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閒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腔蠢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

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

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

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憫農二首的全詩?

5樓:您輸入了違法字

《憫農一》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二》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詩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詩二: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憫農是一首關於什麼的古詩憫農二首和憫農一首,請寫出兩首古詩

憫農 二首是李紳的早期作品。詩中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表現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其一寫農民辛苦勞動了一年,終於獲得了豐收,卻仍免不了餓死的悲慘命運,從而揭露了封建社會中農民所遭受的剝削深重。其二寫農民勞作的艱辛,告誡人們要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要愛惜糧食。詩題又作 古風 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

求憫農二首其一的名句?憫農其二的詩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絡社會 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 四海無閒田 的大豐收景象裡看到 農夫猶餓死 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憫農二首 其一。李紳 唐代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採蓮曲二首(其二)的譯文是什麼,採蓮曲二首 其二 詩意是什麼

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採蓮圖畫,描寫了江南採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這首詩寫的是採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 荷花與臉龐一樣紅 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採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