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以甯越之材而久不止,其為諸侯師,豈不宜哉」 翻譯成現代文

2025-06-16 08:05:25 字數 2777 閱讀 9805

1樓:網友

如果慢走,雖然速度慢,但是可以走上百里而不停止。

翻譯。甯越,中牟。

鄙人也,苦耕之勞,謂其友曰:「何為而可以免此苦也?」友曰:「莫如學,學二十年則可以達矣。」甯越曰:「請十五歲,人將休,吾將不休;人將臥,吾不敢。

臥。」十五歲學而周威公師之。夫走者之速也,而過二里止;步者之遲也,而百里不止。今。

甯越為戰國時中牟人。他家世代種田為生,但他感到種田太辛苦。便問朋友說:

怎樣才能免除種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說:畢敬毀「如果你能立志求學,苦讀20年,就不用再種田了。

他說:「別人休息的時候,我不休息,別人睡覺的時候,我不睡覺,我苦讀15年,應當有所成就。稿液」他刻苦讀書15年,因為品學兼優,周成公就聘他為師。

終於實現了他的志願。人如果用很快的速度在走,走過2裡(因為沒有體力)就停止了;如果慢走,雖然速度慢,但是可以走上百里而不停止。手備如今甯越的才華持續了很久而不停止,他成為諸侯的老師,這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

2樓:網友

童鞋。。。原文打出來卅。。不然別人怎麼翻譯,又沒寫過。。。或者你可以去查古漢語詞典。

夫走者之速也,而過二里止;步者之遲也,而百里不止。今甯越之材而久不止,其為諸侯師,豈不宜哉 翻譯

3樓:匿名使用者

走路快的人,卻走了二里就停下了,走路慢的人,卻走了百里也不停下來。現在甯越憑藉自己的才智和不休止的學習,成為了諸侯的老師,難道不應該嗎。

(一)甯越,中牟 ① 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勞,謂其友曰:「何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學。學三

4樓:墨南琴

小題1:(2分)(1)以……為苦 (2)顯達小題1:(2分) (1)怎樣做才能夠免除這種辛苦呢?

2)(學了)十五年,周威公拜他做了老師。

小題1:(2分)對比,通過對比突出堅持不懈的意義。

小題1:(2分)①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②勤奮刻苦(或認準目標,堅持不懈)

小題1:(2分)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我們要有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略。

夫走者之速也,而過二里止;步者之遲也,而百里不止。今甯越之材而久不止,其為諸侯師,豈不宜哉 翻譯

5樓:網友

有人跑的很快, 但兩裡之後就停下了, 走路的人速度很慢, 但是過百里也不用停。 現在以甯越這樣的資質, 並且堅持這麼久卻沒有中止,他做諸侯的老師, 難道不是很合適嘛?

文言文《甯越》

6樓:詩者如斯

原文:甯越,中牟鄙人也,苦耕之勞,謂其友曰:「何為而可以免此苦也?

友曰:「莫如學,學二十年則可以達矣。」甯越曰:

請十五歲,人將休,吾將不休;人將臥,吾不敢臥。」十五歲學而周威公師之。夫走者之速也,而過二里止;步者之遲也,而百里不止。

今甯越之材而久不止,其為諸侯師,豈不宜哉!

譯文:甯越是戰國時中牟地方的郊野之人。 以耕田種地為辛苦,對他的朋友說:

怎麼樣才能免除這種辛苦?」 他的朋友說:「最好去讀書,讀書30年,就可以成功了。

甯越說:說:「請讓我用15年去讀書。

別人要休息,我會不去休息,別人要睡覺,我會不去睡覺。」過了15年,周威王就聘甯越為老師。飛矢雖然快速,但不超過2裡,這是因為會停止;步行雖然緩慢,卻可達到3000裡,這是因為不會停止。

現在憑藉甯越這樣的資質,並且堅持長期努力不止,他成為諸侯的老師,難道不是合理的嗎?

這篇文章讚美甯越不斷努力讀書,終於成為諸侯之師。今人與古人的價值觀有所不同,但在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上仍然需要堅持不懈的毅力。甯越的鍥而不捨精神,值得我們借鑑。

7樓:嘉佑仔

甯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之勞,謂其友曰:"何為而可以免其苦也?"其友曰:

莫如學。學三十歲則可以達矣"。甯越曰:

請以十五歲。"人將休,吾將不敢休;人將臥,吾不敢臥"。十五歲而周威公師之。

夫走者之速也,而過二里;步者之遲也,而百里不止。今甯越之材而久不止,其為諸侯師,豈不宜哉!

8樓:雪瑩舞

戰國時趙國人。原為中牟(今河南鶴壁西)農民,求學十五年而為周威公(周所別封的西周之君)之師。見《呂氏春秋—博志》。《漢書—藝文志》儒家有《甯越》一篇,今佚,有清馬國翰輯本。

請以十五歲,人將休,吾將不敢休 以什麼意思

9樓:橋綱毅

「豈不宜哉」的「宜」的意思是應當,應該。

甯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勞,謂其友曰:「何為而可以免此苦也?

其友曰;「莫如學。學三十歲則可以達矣。」甯越曰:

請以十五歲。人將休,吾將不敢休;人將臥,吾將不敢臥。」十五歲而周威公師之。

矢之速也,而不過二里,止也;步之遲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甯越之材而久不止,其為諸侯師,豈不宜哉!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貫穿全書始終,融合各家學說。

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2] 。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

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這說明最早的註釋者早已點明《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導思想之特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