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都有哪些內容?

2025-05-28 11:10:23 字數 3360 閱讀 1945

1樓:小皓粉絲團

日知錄》內容巨集富,貫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錄》有條目1019條(不包括黃侃《校記》增加的2條),長短不拘,最長者《蘇淞二府田賦之重》有5000多字飢襲;最短者《召殺》僅有9字。這與作者立志學術創新有密切的聯絡。

潘耒把《日知錄》的內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四庫全書總目》則分作十五類,即經義、政事、世風、禮制、科舉、藝文、名義、古事真妄、史法、注書、雜事、兵及外國事、天象術數、地理、雜考證。這兩種劃分都有其價值。

前者重視了《日知錄》的經世意義,抓住了其主要的方面,並說這書只有宋元時期的名儒能做出來,明朝三百年來沒有這樣的書,將來治國者採用其說,會大有益於「世道人心」,若僅歎服其考據的精闢、文辭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書的本意。後者則偏重其學棚森術意義,劃分雖更為細緻卻不免得其體而遺其神,評價也與前者相左,盛稱顧氏考據之學而貶低其經世思爛和兄想,認為「其說或迂而難行,或愎而過銳」。關於寫作此書的目的,顧炎武本人說得很明白,他說:

別著《日知錄》,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共三十餘卷。有王者起,將以見諸行事,以擠斯世於治古之隆。」撰寫《日知錄》,「意在撥亂滌汙,法古用夏,啟多聞於來學,待一治於後王」。

這說明,《日知錄》是寄託作者經世思想的一部書,內容大體分為三類:經術、治道、博聞,而核心則是「治道」。

2樓:求註冊

日知錄》書名取之於《論語•子張篇》,含有深刻的寓意:胃要每天學習自己未知的新知識,每月複習它們,就算得上好學了。顧氏於初刻本卷首對此有說明乎慧,以示其篤學之志。

在顧炎武生前,《日知錄》只有八卷本行世,是康熙九年在江蘇淮安付刻的,稱為符山堂本。顧炎武去世後,潘耒從其家取出書稿,稍事整理,刪改了觸犯時忌的字眼,於康熙三十四年在福建建陽刊刻,三十二卷,是為遂初堂本。《日知錄》內容巨集富,貫通古今。

三十二卷本《日知錄》有條目1019條(不包括黃侃《校記》增加的2條),長短不拘,最長者《蘇淞二府田賦稿頃中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殺》僅有9字。這與作者立志學術創新有密切的聯絡。潘耒鍵山把《日知錄》的內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義、史學、官如、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

日知錄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 日知錄的作者是什麼朝代的

3樓:得書文化

1、 《日知錄》作者是顧炎武,顧炎武是明朝朝代的。

2、顧炎武遊世,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本名顧絳,字寧人,人稱亭林先生,南直隸崑山(今江蘇崑山市)人。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王夫之、黃宗羲、唐甄並稱為明末清初「四大啟蒙思想家」,明遺民。崇禎十六年(1643年),成為國子監生,加入復社。

清兵入關後,先後依託於弘光政權、僉含磨銷都御史王永柞、唐王朱聿鍵、詩社,組織反清活動。後期,拒絕朝廷徵辟,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開山始祖」。顧炎武學問淵博,對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談遊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

晚年,治經重視考證,開啟明末清初樸學風氣。治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2月15日),去世,享年七十歲。

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金石文字記》《亭林詩集》等。

日知錄的作者是誰

4樓:網友

《日知錄》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錄》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

日知錄》書名取之於《論語·子張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日知錄》內容巨集富,貫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錄》有條目1009條(不包括黃侃《校記》增加的2條),其內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

什麼是日知錄?

5樓:易書科技

顧炎武(明末清初1613年—1682年)

亭林的著述,若論專精完整,自然比不上後人。若論方面之多,氣象規模之大,則乾嘉諸老,恐陵伍無人能出其右。要而論之,清代許多學術,都由亭林發其端,而後人衍其緒。

國學大師梁啟超。

大多數學者認為,清代考據學的鼻祖是顧炎武。後世乾嘉學者精深的考據研究,確實是與顧炎武的路子一脈相承,但卻很難再有他那種生氣淋漓的氣象。顧炎武生於明末清初天崩地坼的時代,經歷了國破家亡的鉅變,強烈的悲憤與痛苦終其一生都無法磨滅。

在那個動盪的歷史時期裡,在文人瞎盯武將、舉人學子、隱士逸民的群像中,他跋涉大江南北,延續著「不可絕於天地間」的一線歷史文化之血脈。因此被視為當時後世學風與人格的典範,也成為一種薪盡火傳、不屈前行、昭於天地的文化精神的象徵。

顧炎武在清初一反崇尚空談的學風,力倡經世致用,獨闢學術新徑,成為舉世公認的一代樸學大師,也是我國學術、思想史上開風氣之先的人物。古人所追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顧炎武這裡,既落實為一種生活方式,也體現為一種生活境界。他倡導經學研究,反對唯心空談;他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對後來考據學中的吳派、皖派都有影響,被譽為「一代儒宗」。

顧炎武一生著述等身,《日知錄》堪稱是他生平學問的精華。顧炎武從30歲起,每逢讀書均作筆記。至60歲時,對所做筆錄,反覆**,長期思索,多次修訂,才成此書。

全書計32卷,涉及面極為廣泛,有經學、政治、經濟、軍事、藝術、天象、術數、歷史、地理等等。《日知錄》不僅內容豐富,更融貫了顧炎武對於歷史、社會、學術的深刻思考和反思,可謂博大精深,深為後世尺神或學人所推重。《日知錄》當中以考據研究經史之學的治學方法,在清朝被眾多學者所接受並發揚光大,成就卓著,而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著述終身、義不仕清的操守品格,則是他為後人留下的另一種寶貴遺產。

日知錄的作者簡介

6樓:考覽

顧炎武(1613—1682)明清之際思想家、學者,初名絳,字寧人,曾自署蔣山(字「亻庸」),學者稱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時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人)。少年時參加「復社」反權貴鬥爭。

清兵南下,又參加崑山、嘉定一帶的人民抗清起義。失敗後,曾十謁明陵,遍遊華北,所至尋訪風俗,尤治力邊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墾荒種田,糾合同道,不忘興復。顧炎武學問廣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

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對後來考據學的吳派、皖派都有影響。在哲學上,贊成張載關於太虛、氣、萬物三者統一的學說,反對空談「心、理、性、命」,提倡「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等。政治上提出「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要求君主分權而治。

在音韻學方面,考訂古音,離析《唐韻》,分古韻為十部,有承前啟後之功。在文學上,要求作品為「經技政理」服務。其著作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亭林詩文集》等。

日知錄 中提出了什麼著名觀點 5

日知錄 中提出了什麼著名觀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 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代表作,內容很豐富,包括政治 經濟 哲學 文學等方面的觀點內容。日知錄 是筆記形式的著作。顧炎武曾把其內容概括上 中 下三篇。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文。四庫全書提要 對其內容有進一步的分述 大抵前七卷皆論經義,八卷...

建築工地,文明施工包含哪些內容,知道的請告訴我一下

第六條 建立施工安全準備工作驗收制度。工程開工前,公司安全質量監察部組織檢查驗收安全準備工作,確認合格後方能開工。驗收的內容包括 施工組織是否有安全鏈輪生產文明施工的內容設計 安全生產責任制是否建立 安全目標是否確定 進場施工機械裝置是否經過驗收並符合安全技術規範要求 安全防護設施是否到位並符合要求...

日本都有哪些性?? 5,日本都有哪些性??

日本都有哪些性?龜田。海龜。鼴鼠。倭寇。日本人對於性什麼態度?性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說到性,大部分人第乙個想到的就是日本。如果說中國人的性是含蓄的,那麼日本人的性就是豪放的,筆者相信不少朋友應該都看過那麼幾部日本電影,見過幾個日本明星。但是電影歸電影,日本人對 性 開放到了什麼程度,你知道嗎?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