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炒蛋哥
1. 新相聲不一定都「沒味兒」。傳統相聲也未必都「有味兒」,這事兒不能說得那麼絕對。比方說,很多1980年代的相聲,都很值得細品。
2. 直觀點兒說,怎麼著才叫「有味兒」呢?一段相聲,能讓你反覆聽反覆聽反覆聽反覆聽反覆聽反覆聽反覆聽反覆聽仍覺得有趣,甚至每隔一段時間重聽,還都能發現新的有趣之處——用經濟學的詞兒來講可能得說成是邊際效益遞減得比較慢……這就叫「有睜檔味兒」。
反之,就叫「沒味兒」。
3. 我覺著相聲的「可反覆收聽率」是乙個重要的指標。衡量相聲作品品質的重要指標。
4.相聲沒味兒就導致每個段子的生命週期都特別短。大家聽了這段兒就盼下一段兒,老盼著聽新的,甚至天天抱怨演員悉搏亂怎麼還不出新段子……這未必好。
5. 「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為什麼戲要聽熟的?因為欣賞的已經不再是劇情,而是技巧和感情。
6. 而由「熟」到「聽不膩」,又是一重天。
7. 白糖水,喝到嘴裡是甜的,可甜過去也就甜過去了。喝茶,剛入口未必覺得如何,得慢慢品、甚至得多泡幾次,才覺出那點兒回甘來。這可能就是沒味兒與有味兒的區別。
8. 「有味兒」的原因,我猜不外三點:精緻、豐富、深刻。讓作品變得「沒味兒」的原因,也就是其反面:粗糙、單調、淺薄。
9. 什麼叫精緻豐富深刻?可以看看 @李夏炎 裡舉的那段例子。關於「文章會」裡那幾句捧哏臺詞的解讀。那就叫精緻豐富深刻。
10. 因為精銀仿致豐富深刻,所以「有味兒」,所以禁琢磨,所以值得一句一字地聽。反之,就讓人覺得寡淡,聽一遍就該打硬碟裡刪了。
11. 傳統相聲,往往是一段相聲被好多演員表演了好多年,不斷在觀眾面前檢驗、打磨修整的,所以,精緻豐富深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跟那些供人把玩的手把件兒似的,那麼多年了,都養潤了。
而現在的相聲作品,很少有哪段兒是大家都來演的了。老張說的段子就是老張說,老李肯定不會碰,老李創作的,老張也不會拿來表演。而且,剛才也提到了,觀眾、專家們也不斷要求演員出新作品,好像重複說一段已經說過的段子是乙個很丟人的事兒——手把件兒,玩一天就換乙個新的,結果必然是哪件兒也養不出來。
速生,速朽。
2樓:3435滅韓紊忍
東東槍是相聲問題的終結者,按理說別人已無需贅言,但我還想從另外的角度說上幾句。東東槍所說有味兒主要是指相聲能夠反覆地聽,這一點我完全同意。而且相聲能反覆聽這件事兒也挺耐琢磨的。
因為相聲逗笑的特點和人們笑的規律決定了,一段相聲難以讓觀眾願意反覆地聽,這與歌曲和很多藝術形式完全不同,因為總是聽你就不樂了,不樂了,還好散慶聽相聲幹嘛?每年的春晚對語言類節目審查訊息嚴防死守,不是沒有道理的,把包袱兒都掘帆洩密了,觀眾到時候還笑嗎?而好的有味兒的相聲魅力就在於,你總聽但還是願意聽,再聽的時候所欣賞的已經不再單純是包袱兒,更多是領略相聲語言和表演的魅力友握。
3樓:網友
也想起乙個馬三爺的,少馬爺三爺連詞兒裡面的咳嗽都是設計好的。當時聽少馬爺這麼說還覺得不以為然。後來聽好像是十點鐘開始伏困拆,三爺跟鳳老說,實現四化,鳳老問他,你說的一套套的,我先問問你吧,四化都是什麼啊?
三爺支支吾吾,瞎說了個工業現代化,食品衛生化,還有個什麼話,然後咳嗽了一聲,鳳老跟著把正確的四化說出來,本來這個包袱是個正使,結果三爺說你看你嘴真快,我這咳嗽一聲還沒等說呢,你給說出來了。當時聽著那聲咳嗽真像是真的嗓子不舒服咳嗽,觀眾也沒反應過來,覺得三爺年紀大了,咳嗽聲很正常,三爺尺灶一翻這個包袱,觀眾愣了一缺棗下,馬上掌聲如雷。這個小裉節使得真好,極其自然,簡直絕了。
什麼是京味相聲
4樓:烏孫綺麗普翎
京味兒」,現代學者認為通常指一種風格現象,是由人與城市之間特枝基有的精神聯絡中發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京味」尤其是人對文化的體驗和感受方式。「京味兒」文學內容上一般是用俗白。
風趣的北京話書寫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現具有濃郁京華色彩的風俗文化、人情事態。
所以京味相聲即以俗白、風趣的北京話來演繹,描納談述北京城的人物、故事的相聲,我們可以姑且稱之為猛茄謹「平民相聲」。
怎麼掌握相聲中的節奏感?
5樓:易書科技
節奏,主要是指音響運動的輕重緩急。沒有語言及吟誦的輕重緩急,便沒有「貫口」。「貫口」之所以能給人以美感,主要是因為它的節奏與我們生理活動的節奏相和諧,符合我們的節奏感。
人體的呼吸、迴圈、運動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規律的起伏流轉就是我們生理活動的節奏。如果「貫口」本身的語言節奏與其相符合;如果演員的吟誦字清意明,流利俏皮,「慢中藏緊,緊中蘊慢,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出氣平和,吸氣悠然」,與其相和諧——那麼,我們便會覺得每乙個字音和每乙個節拍的長短、快慢、強弱都恰到了好處,有「流轉如彈丸」之妙,從而,心理上就會感到愉悅,感到滿足。相反,如果語言本身的節奏雜亂無章,或者平板單調;如果演員吟誦的字音和節拍長短錯置、快慢不分、強弱失調、丟拍落字……總之,與我們生理活動的節奏相左的話,這樣的相聲,給人們唯一感受,只能是大失所望,後悔不已。
那麼,我們就感到發「拗」,全身的肌肉就彷彿受到一種不愉快的震撼。
都說傳統相聲有味,是指節奏比較慢嗎?有味怎麼定義?
6樓:又見名劍
傳統相聲的「有味」不能光用節奏慢來表示,相聲雖然歷史不久,但的確是民間的一門藝術,甚至是「養家餬口」的一門手藝。但為什麼都說傳宴茄統相聲有味呢?這裡要說的太多,我個人先闡述幾點。
相聲講究的是「說學逗唱」,這4個字和醫術的「望聞問切」其實是遙相呼應的,都是必須下功夫的大學問。相聲的鼻祖據說是遊街串巷的底層人民,為了填飽肚子,在大街小巷說個故事逗大家一樂。經過豎數代藝術家的完善,相聲變成了純粹是文化藝術。
老一輩相聲大師比如侯寶林老師,為了學習相聲甚至連肚子都添不飽,他們對相聲藝術的追求不是隻言片語所能形容的。侯寶林老師說的相聲一言一行都透著幽默,一學一唱都帶著經典。難道這僅憑節奏放慢,就能達到這種水準嗎?
顯然不是。單口相聲大師馬三立,可謂是「慢」的代表,他講相聲的確是夠慢的,乙個簡單的故事能說上半個小時。但這一切看似拖沓的話語,其實是為了後面的包袱而鋪墊,時機一到,包袱抖的響亮。
現在的相聲演員為什麼達不到這種水平,原因有很多,除了生活質量的提高,沒有多少人願意下那苦功夫之外,更多的是時代改變了這一現象。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人們生活的腳步也越來越快,所以相聲的「節奏」也相應變的越來越快。
所以,相聲的「有味」是什麼?是相聲本身的藝術真諦和老一晌鬧察輩藝術家勤勤懇懇的藝術追求,不能用簡單的「形式」來定義彎舉,這是藝術的「味」。
相聲與傳統相聲的區別在哪呢
覺得相聲是在變化的,站在街邊給普通老百姓聽的。那一段都是幾代人打磨的結果,到現在為止仍然在變化,我覺得不能把相聲區分成傳統和現代,因為相聲藝術沒有中斷過,或斷的不長。如果真要定義傳統相聲我覺得不能從內容上判斷,因為現在的相聲 有人聽的話 最終也會成為傳統相聲。所以定義傳統相聲 還要回到相聲的本質,那...
求一段相聲的文字!求一則多人傳統相聲!!
求一段相聲 甲 唷,這不是小x嗎?乙 唷,是小x啊,最近忙什麼哪?甲 嗨,沒啥事,下下象棋,老沒見你們老爺子了,他還好嗎?乙 託您福,還硬朗著呢。甲 你爸爸也喜歡下象棋。乙 是啊。甲 可不,以前我老和你爸爸下棋。乙 沒錯。甲 有一回我們倆下棋,我還剩一士,你爸爸還剩一象。乙 那不和棋了嗎?甲 是啊,...
郭德綱都說過什麼相聲,要全的,郭德綱都說過什麼相聲,要全的
相聲系 我系列 我要讀書 我要上春晚 我要幸福 我要奮鬥 我要反三俗 我要旅遊 我要鬧緋聞 我要玩網遊 我要結婚 我是 我是科學家 我是文學家 我這一輩子 我要吃餃子 我要下春晚 我的大學生活 我是收藏家 我的奮鬥史 我要戀愛 你系列 你這半輩子 你要鍛鍊 你壓力大嗎 你得學好 你要做善人 你本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