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做教書匠》有感
1樓:成大文化
初看《不做教書匠》題目,腦海中會有乙個疑問:「教師不做教書匠,那做什麼?」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逐漸明白了作者的是要求教師們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是為了心中要樹立起教育的最終目標。
不做「教書匠」,要「做乙個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乙個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乙個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乙個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乙個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乙個有專業感的教師;雹昌纖做乙個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乙個有智慧感的教師。」
教育是充滿實踐性的工作,工作中固然不可缺少經驗的支援,然而還需要智慧的決斷。乙個教師的專業水準正體現出他是否充滿教育實踐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設想和意圖在智慧、愉悅的實踐中得到順利完成。可以說,愛敲教鞭的教師還缺乏專業水準,愛發脾氣的教師也缺少專業水準。
具備專業水準的教師是睿智的、親和的、充滿愛心的,他們能從多個角度去考慮問題,反省自己,解決問題,他們能從孩子的心靈角度出發,找出教育的契機和展示教育的力量。他們還具備創造教育資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乙個模板、乙個樣本,他們能夠從孩子的實際表現出迅寬發,創造出符合孩子的'不同特徵以及反映自己個性的方法來。某種意義上講,教師並不是知識的代表,而是智慧的象徵。
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自己,與孩子們仍缺乏細緻有效的心靈溝通,所以在教學中還找不到教育的良好契機—孩子練習完成不好,原因何在,如何彌補?孩子違反常規習慣,原因何在,如何糾正?活動中孩子答錯問題,我又有多少思考和麵對呢?
這個寒假,零零碎碎的就閱讀了這本書,做了這篇讀書反思,應該說還算用心。希望在此次閱讀反思中能理清思路,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做到沉下心,踏實做事,告別浮躁。上學期,我對教材鑽研不夠,課前大多藉助於教案,這學期開始,我會哎課前仔細閱讀、鑽研教材,設計教學方案,及時總結,查漏補缺,發現彌補自身的不足;與此同時,還要樂觀的面對一切,困難也好,挫折也罷,坦然面對,因為沒有誰能永遠一帆風順的。
取得成績時,不沾沾自喜,微笑已足夠,時刻告誡自己:路還很長,我不能抱著成績睡大覺,否則,醒來後,一切都已晚了。
不做教書匠」,要我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孩子,每天都努力地學習,工作,緊緊跟隨著時代的腳步前進,我就能成源仿為孩子心中的好老師。
從現在起,調整心態,勇於實踐,努力學習,做一名具備專業水準的教師,將是我長久的追求。
讀師範出來就一定要教書嗎???
按照道理是要的,因為你辛辛苦苦讀完師範就是為教書做準備呀。但這是你的未來,所以也由不得別人改變,自己的未來是由自己創造的不是嗎?如果你不想去教書的話,那師範的時間就當做自己其他技能的乙個積累,技多不壓身嘛!師範生,大學生的一類,可申請免費就讀大學 有一定條件 所修專業屬於教育方向,將來的就業目標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