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刁說
道德經》第38章主要講述了「道」的概念以及「道」與「名」之間的關係。以下是本章的主要內容:
老子首先強調了「道」是無為的,即「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說,「道」並沒有刻意的作為或者干預,但卻在無形中掌控著一切。
老子接著提到了「道」與「名」之間的關係。他說:「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也就是說,上德(即真正的道德)是順應自然、無為的,而不是刻意的作為;而下德(即虛偽的道德)則是刻意的作為,有私心和目的。
老子還指出了「道」與「名」之間的區別。他認為,「道」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存在,是不變的本體;而「名」則是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變化的表象。
最後,老子強調了「道」與「名」之間的關係。他說:「名可名,非常名;名天地之始,大道廢焉。
也就是說,可以用言語表述的「名」,並不是真正的「名」,只有順應自然、無為的「道」,才是真正的本源,而大道廢弛的時候,「名」便失去了本源。
綜合起來看,第38章主要是強調了「道」的概念以及「道」與「名」之間的關係。在理解這一章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道」是無為的,沒有刻意的作為或者干預,但卻在無形中掌控著一切。
上德是順應自然、無為的,而下德則是刻意的作為,有私心和目的。
名」是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道」則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存在。
名」需要順應自然、無為的「道」,只有大道廢弛的時候,「名」才會失去本源。
綜上所述,《道德經》第38章主要是**「道」的概念以及「道」與「名」之間的關係。
道德經第38章原文和譯文
2樓:網友
道德經第38章原文和譯文如下:
原文: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2、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3、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4、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5、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6、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7、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8、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9、故去彼取此。
譯文:1、品德高尚的人無需持道德誡律,心中自然有德;道德低下的人將道德誡律掛在嘴上,因為他內心無德。
2、品德高尚的人以無為的境界而不刻意追求什麼;道德低下的人追求道德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3、大仁愛之人表現的仁愛不是為了得到某種目的;大正義的人追求正義往往為了實現某種目的。
4、大禮法之人注重的禮法如果得不到對方的相應,則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強從。
5、所以喪失大道才提倡品德;喪失品德才提倡仁愛;喪失仁愛才提倡正義;喪失正義才提倡禮法。
6、所謂禮法,不過表明了忠信的淺薄缺乏,其實是禍亂的端倪了。
7、有先見之明的人,知道社會上一旦禮法繁多,那麼愚昧也就隨之而至。
8、所以大丈夫寧可立身豐滿的大道,不願寄於淺薄的禮法;寧可執守大道的樸實,不願寄於世俗的虛華。
9、據此而取捨。
《道德經》第38章
3樓:我的士多啤梨你的美
道德經》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河上公本作: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譯文:真正得「德」是順應自然,不在於表現為形式上的「德」,因此實際上是真正有「德」;虛假的「德」表現為拘泥於形式上的「德」,表面上是不離失「德」,而實際上是沒有「德」。上乘之德順其自然,並不故意表現他的「德」;下乘之德有所作為,並故意表現他的「德」。
上乘之仁雖有所作為,但並不有意識表現他的「仁」,上乘之義有所作為,並且有意識地表現他的「義」。上乘之禮有所作為,但當他得不到響應時,就捲起袖子伸出胳膊來強迫人們服從。所以喪失了「道」後才產生「德」,喪失了「德」後才產生「仁」,喪失了「仁」後才產生「義」,喪失了「義」後才產生「禮」。
所謂的「禮」,乃是忠信的不足,禍亂的開端。所謂的先見之明,也不過是「道」的虛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於澆薄,追求內容的樸實而力戒形式上的虛華。
所以要擯棄澆薄浮華的「禮」而採取敦厚朴實的「道」和「德」。
《道德經》第38章(德經篇)
4樓:我的士多啤梨你的美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者不彰顯德名,因此有德;下德者張揚德名,以示不失德,因此無德。上德者順其自然而無所為,下德者表面上是順其自然,而實際上卻是多做多為。出於仁愛之心的作為,實際上是有意而為;出於禮儀的作為,如果沒有得到相應的回應,人們就伸臂牽拽強,勉強其履行。
所以,離開了道才會去考慮合於道的程度的德,德位的沉降才突顯出人們的仁愛之心,仁愛之心的缺失才會激發社會的道義責任感,道義責任感的消褪才去審訂各種禮儀規範。禮儀規範這些東西,是忠誠、信用不足的產物,是禍亂開始的罪魁禍首;此前的各種現行的社會知見,不過是道的衍展鋪張,用它來踏上新途,那是愚蠢的開始。因此,真正得道的大丈夫,立身處世敦厚,絕不拘泥於位處澆薄未端的虛偽浮華的拘束;他心存篤實敦厚,絕不居於虛偽浮華。
所以,要捨棄虛偽浮華而採取敦厚篤實,有所舍有所取。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
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
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捨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
解讀巜道德經》第三章
5樓:夢之緣文化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不尚賢,使民不爭。」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井田制逐漸瓦解,社會開始動盪不安。各諸侯國為了稱王稱霸,都大力招賢納士。
那時的「士之賢者」,即有才識有能力的人,普遍受到重視。「尚」,是推重之意。凡是才智之士,統稱為「賢者」。
崇尚賢才,舉賢用能,本是先秦諸子共同的主張,老子雖無否定賢才的意思,但卻一反當時的風尚,主張「不尚賢」,這是因為他認為使用賢能固然是好事,但會使人民追逐名利,進而擾亂人的自然本性。因此主張不上尚賢,不專門給於賢能之人特別的權勢地位,使人們削弱爭奪名利的慾望。
孔子雖不推祟賢者,卻標榜「君子」子。孟子則說「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提出賢者與能者的重要。「得賢則昌,失賢則亡」,是萬古不易的定則。
文王任用姜太公,得到周室王朝。劉備三請諸葛亮,才有了蜀漢政權。賢才是這樣重要,然而「尚賢」是否就是好事呢?
顯然不是,至少老子不主張。因為「尚賢」是引起人們爭擾的淵藪。
賢者」越多,天下就會越亂。而且,「賢」與「不賢」並沒有確定的標準。「白石似玉,奸佞似賢。
大奸大惡,也可能像是賢人。所謂的賢者往往自負才智,睥睨一世;或機巧奸詐, 巧為文飾;或結黨營私,排斥異己。
爭名奪利,鉤心鬥角,是人性的卑劣所在。其實,對於賢才而言,不用「尚」也能得志。「尚賢」往往是「害賢」。
而慾海橫流,就物質而言,**珠寶往往引發偷盜之心,人民難免做出鋌而走險的事。誘發慾望的東西越多,人心就越混亂。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對於難得之物,不要看得太重,便可使民不生盜心。「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顯耀那些能夠誘發貪慾的東西,人民的內心才不會惑亂。人性本是淳樸自然的,社會日益發展,各種「可欲」之物擾亂了人的內心,使人們爭奪名利、盜取財物、心旌惑亂。
對於名利權勢乃至物質,人們都有佔有心和支配欲。雖是賢者也難避免。司馬遷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又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的慾望是永遠沒有止境的,「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
魏晉以後,儒釋道三家匯成中國文化的主流,輕視物慾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普遍生根。宋代程明道「座中有妓,心中無妓」,是後世儒者所讚揚的至高境界。乃至朱熹「世上無如人慾險,幾人到此誤平生」,似乎都是切合老子的「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的名言。
世界名人如何評價《道德經》
道德經 在國外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出版第一多的是聖經 第二多的是道德經,被譯成多國文字廣為流傳!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巨大精神財富!20世紀,人類在科學技術和物質財富上雖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也造成了環境破壞 價值迷惘和心靈汙染三大危機。面對這些社會危機,西方人開始從東方道學中尋求哲學智慧型,...
關於道德經的理解和感悟,誰解釋的最透徹
道德經 中的名句,我感悟最深的是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意思是看起來挺滑頭的人,沒準卻是真正剛正不阿的人 看起來很笨拙的人,沒準是天下最靈巧的人,只是平常人看不懂 看起來木訥寡言,沒準是最有辯才的人。這告訴我們物極必反,凡事不能只看表面,最壞的往往是最好的,最好的也往往是最壞的。勿以惡小而為...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老子,本名李耳,又名老聃,出生在春秋末期,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老子創立道家學派,儒 道 釋 三家構成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根源,所以老子同樣被奉為聖人之一。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 不言之教 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