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青山憶笙
原文: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①而藏諸?求善賈②而沽③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註釋:①韞(yùn)櫝(dú):藏在匣子裡、韞,藏;櫝,匣子。②賈(gǔ):商人。③沽:賣。
譯文:子貢說:「有一塊美玉在這裡,是把它珍藏在匣中好呢?
還是 找乙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出去好呢?」孔子說:「賣出去吧!
賣出 去吧!我正等待著識貨的商人哩。」
讀解:
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當子貢一說到有美玉在這裡 時,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設比,於是作出了「我正等待著識貨的商人哩」的。
子貢所提出來的,實際上是讀書人出不出去做官的`政治態度上問題。
子貢給出的是兩個選擇要麼「韞櫝而藏」,珍藏在匣中;要 麼「求善賈而沽」。找乙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出去。這兩個選擇實際上就是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的「行藏」問題。
孔子在這裡的是傾向於「行」的方面,即「沽之哉!沽之哉!」賣出去吧,賣耐頌出去族談吧!
這反映出孔子思想中積極入世的一方面。但下面的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孔於說的是「我待賈者也」而子貢問話中說的是「求善賈而沽諸?」
一「求」一「待」,態度大有不同。
這裡面的微妙區別,正如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引範氏的看法:
讀書人不是不想做官,只不過厭惡用不正當的手段去謀取兆畝碰官位罷了。讀書人等待被任用,就像美玉等待識貨的商人來買一樣。以伊尹、伯夷、姜太公等人為例,如果沒有成湯文王的任用,就是終身默默無聞也沒有關係,絕不會主動去炫耀自己以求做官。
簡而言之,讀書人可以做官,但卻不可以求做官,不可以「跑官」——像後世有些人那樣,一到「換屆」的時候,東奔西跑利用一切關係和紐帶,削塵腦袋往上鑽,千方百計向上爬。即便不能往上爬,起碼也要保住現有官位不變。
以「毛遂自薦」的觀點來看,「待賈而沽」而不「求善賈而 沽」,是不是有些迂腐了呢?
何況,如果人人都待賈而沽,那我們今天那些鋪天蓋地的招聘廣告不就都白打了嗎?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這句話的出處
2樓:吸溜兒兒
出自《子罕》第九。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韞」音yùn,藏意。「櫝」音dú,櫃子之意。「韞櫝」即把東西收藏在櫃子裡。
子貢對老師說,有一塊美玉,是藏在櫃子裡邊,還是尋求那些識貨的商人把它賣了呢?是藏它呢還是賣它呢?子貢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呢?
因為子貢認為孔子有學問、有境界,可是不願意出來做官,不願意為天下所用,所以就打了這個比喻。古代君子佩玉,因此用美玉來形容君子,君子的品格像玉一樣溫潤。孔子就回答說,要賣,要把它賣了啊。
我是等待著那些識貨的人來,等到那些真正認得美玉的人來買啊。這是很重要的。孔子並不是不願意出來為天下做事,而是等待時機。
要用,但是要有選擇的用。不識貨的人來問,你這塊玻璃怎麼賣?完了,這是塊美玉,不識貨的人卻認作是玻璃。
姜太公、伊尹都是賢人,伊尹耕於野,姜太公釣魚,伊尹遇到商湯,姜太公遇到文王,都遇到善識玉的人了。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遇到劉備,就出來為天下做事。孔子則在期待聖王賢君。
韞字如何解釋這個字有什麼含義這個問題該歸
韞拼音 y n w n 簡體部首 韋解釋 y n 收藏,蘊藏,包含 櫝。蠢 愚蠢 石 玉而山輝。w n 1.赤黃色 赤色。韞拼音 y n,w n 釋義 y n 收藏,蘊藏,包含。w n 1.赤黃色 赤色。2.弓袋 韣 d 也。韞 字的粵語注音 粵拼 wan3,讀 醞 字音。韞住小偷意思是把小偷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