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來歷?

2023-06-19 19:10:02 字數 1800 閱讀 2425

1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昇華。

2樓:萌探小清新

清明節的由**於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初,清明是乙個很重要的節氣,後來,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漸漸的,清明節和寒食節便合二為一了。清明節的風俗習慣有掃墓祭祖、禁火、吃寒食、踏青、植樹、放風。

3樓:北蒔子

回答您好,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二十四節氣」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北斗七星迴圈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著密切關係。

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時間,北斗七星會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為上古時代人們判斷季節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曆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干支曆將一歲劃分為「十二月建」(十二辰或十二地支),「建」代表北斗斗柄頂端的指向,斗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

在傳統文化中,干支時間與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絡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斗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起始,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

當斗柄指向正東偏南的「乙」位時為清明節氣。清明這一節氣,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吐故納新、氣溫公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提問厲害厲害。

4樓:唯有詩與酒

清明節(別稱:踏青節,英文名:tomb-sweeping day)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

國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因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每年一到清明節,很多地方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鬥英雄。民間有踏青郊遊、掃墓祭祖等風俗。

5樓:小小小摯愛

據傳清明節的由來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乙個詞。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

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6樓:手機使用者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乙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乙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的來歷83字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 墓祭 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 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

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的來歷100 230字

清明節 得名於節氣,與此時天象物侯的特點有關。淮南子 天文訓 中講 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文中的 清明風 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

清明節來歷及故事,清明節的來歷與故事?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 墓祭 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到了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