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提出關於太陽系自然形成的理論是什麼?

2022-12-28 23:35:02 字數 1712 閱讀 8093

1樓:教育達人小嫣

康德提出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

2023年,英國天文學家賴特(1711—1786)發表了關於銀河系的**;稍早些時候,法國數學家、天文學家莫泊丟(1698—1759)的**中談到過「雲霧狀星體」的情況。康德根據當時已有的科學知識,在前人思想的啟發下,大膽探索天體起源問題。

2023年,康德發表了**《論地球自轉是否變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對「宇宙不變論」大膽提出懷疑。

2023年,康德發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一書,首先提出太陽系起源星雲說。康德在書中指出:太陽系是由一團星雲演變來的。

這團星雲由大小不等的固體微粒組成,「天體在吸引力最強的地方開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較大的團塊,團塊越來越大,引力最強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陽。

外面微粒的運動在太陽吸引下向中心體下落是於其他微粒碰撞而改變方向,成為繞太陽的圓周運動,這些繞太陽運轉的微粒逐漸形成幾個引力中心,最後凝聚成繞太陽運轉的行星。衛星的形成過程與行星相似。

2樓:救救小狗

星雲假說。這是在天體演化學的場合要解釋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最被廣泛接受的模型。它建議太陽系是在星雲物質中形成的。

這個理論最早是伊曼努爾·康德於2023年發表在自然史和天空理論。起初使用在太陽系的行星系統形成過程,現在更應用在宇宙的工作中。被廣泛接受的變體現代星雲假說是太陽星雲盤假說或簡單的太陽星雲模型。

這個星雲假說提供太陽系各種性質的解釋,包括行星軌道接近圓形和共軌道面,和它們的運動方向與太陽自轉方向的一致性。一些星雲假說的元素反映在現代的行星形成,但大多數的元素已經被取代。

依據星雲假說,形成恆星的雲是大質量和濃稠的分子氫-巨分子雲。這些雲是引力不穩定,並且物質在內部密集叢生的合併,然後旋轉、坍縮形成恆星。恆星形成是乙個複雜的過程,總是先在年輕恆星周圍形成氣體的原行星盤。

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孕育行星,但尚不清楚。因此,行星系統的形成被認為是恆星形成的自然結果。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通常需要100萬年的時間來形成,從原行星盤發展出行星系統還需要再1000萬年。

原行星盤是餵養中心恆星的吸積盤。起初很熱,稍後盤面逐漸變冷,成為所謂的金牛t星階段;此時,可能是岩石和冰的小塵埃顆粒形成。顆粒最終可能凝聚成公里尺度的微行星。

如果盤有足夠的質量,增長會開始失控,導致迅速-100,000年到300,000年- 形成月球到火星大小的原行星。臨近恆星,原行星會經過暴力的合併,生成幾顆類地行星。這個階段可能要經歷1億年至10億年。

巨行星的形成是乙個更複雜的過程。它被認為要越過凍結線才會發生,在**元行星主要由各種型別的冰組成。其結果是,它們會比原行星盤內側的巨大許多倍。

原行星形成後的演化並不完全清楚,有些原行星會繼續成長,最終達到5-10地球質量-臨界值,必須開始從盤中吸積氫和氦。由核心積累氣體在開始時是很緩慢的,需要持續數百萬年,但是在原行星的質量達到30地球質量,它就會以失控的速率加速吸收。像木星和土星這樣的行星,被認為只要一萬年就能累積如此大量的質量。

當氣體耗盡時,吸積就停止了。在形成的期間或形成之後,行星都可以長距離的遷移。冰巨星像是天王星和海王星,被認為是失敗的核心,形成得太晚而盤面幾乎已經消失了。

太陽系是怎麼形成的,太陽系是怎樣形成的呢?

我們的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和三百多顆衛星,它們都圍繞太陽有序運轉。但起初並非如此,太陽系經歷過一段漫長而激烈的演變。我們今天看到的太陽系,都是早期混沌狀態的最終倖存者。太陽系自誕生之日起,就是按照同樣的方式運轉。在50億年前,銀河系的某個深處。一大片星際雲團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漸收縮,慢慢聚集成一團。而位...

特斯拉所提出來的太陽系皮殼理論,為什麼有人說是假的?

這個號稱是特斯拉提出的皮殼理論,說宇宙中只有乙個太陽系,外面還有個皮殼罩著,地球是外星人囚禁地球人的監牢,夜空中的其他恆星都是外星人給我們看的電影畫面。講真,這個理論要是放在上百年前,還是不錯的科幻作品呢,可惜現在天文望遠鏡和各種太空探測器早就對宇宙有了一定的認識,不是靠瞎編亂造就能忽悠小學生的時代...

以下是關於太陽系幾個恆星的,請仔細閱讀,並回答問題由金星 水星還有火星的)

都不適合,水星 距離太陽過近,溫差太大,無水,無大氣,無法生存。金星 溫度過高,有害物質過多,雲層密度太厚,不具備條件。火星 大氣密度太低,缺少水分,早晚溫差大,不適宜人類居住,如果有足夠資源供給,可能可以建立基地。都不適合人類居住。想找人類居住的星球得到太陽系以外去找。1999年2月11日,冥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