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地理學核心內容

2022-03-16 04:42:10 字數 5900 閱讀 3002

1樓:依清懿

新經濟地理學又名空間經濟學。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主流經濟學理論在解釋現有經濟現象時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因此,以克魯格曼( paul krugman) 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又重新回歸到經濟地理學視角,以邊際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與路徑依賴為基礎,拓展分析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與全球化等經濟現象,藉此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讀者全面介紹了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的理論、思想及其巨大影響。

克魯格曼通過建立各種模型將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引入國際**,指出規模經濟是國際**產生的原因,從而成功解釋了戰後國際**發展變化的新格局,建立了國際**新理論。同時,克魯格曼考慮了運輸費用問題,突破了傳統國際**理論運輸成本為零的假定,提出了經濟活動的區位問題。克魯格曼以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為出發點,將國際**模式和經濟活動區位分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開創了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新時代,被譽為「新經濟地理學之父」。

本書把高深的理論進行通俗解釋,使讀者能輕鬆領略經濟學大師的思想理論,同時學會用大師的智慧型來觀察和指導生活,借助巨人的肩膀,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按照傳統的新古典經濟理論,在乙個規模報酬不變的世界,比較利益決定國際**模式,而人口增長等外部因素則決定經濟的增長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和長期經濟增長的現實表現展示出乙個與新古典理論所**的相當不同的經濟圖景。以不完全競爭和報酬遞增理念為基礎的新的方法開始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將張伯倫壟斷競爭形式化之後。

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和新增長理論在解釋行業內**、專業化和無限增長方面獲得長足進展,對傳統**與增長理論做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補充。新**理論所揭示的專業化與**機制及新增長理論所闡明的「無限增長」原理與傳統經濟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現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這三方面理論之間的距離。

新**和新增長理論所採用的報酬遞增假設及賴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為解釋經濟活動的集聚現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徑。但是,新**和新增長理論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內不能完全解釋的問題。比方說,新增長理論雖然對投資促進長期增長的時間動態機制——迴圈累積因果關係的時間版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釋,但它卻缺少空間維度,並不涉及要素流動,不能對集聚現象——迴圈累積因果關係的空間版本——提供解釋,亦不能**經濟發展的空間演化規律。

新**理論(krugman,1980)雖然聚焦於市場結構,但它與傳統理論有乙個相似之處,即通過基本特徵方面的差異來說明生產結構上的差異——它一開始就假定有市場大小不同的國家存在,但並沒有說明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大小差異,特別是為什麼原本非常相似的國家會發展出非常不同的生產結構;它也並沒有說明為什麼乙個部門的廠商趨向於群集在一起,導致區域專業化。此外,它將工業發展描述成是在所有發展中國家逐漸且同時發生的,而事實上工業化常常採取快速的波浪形式,在工業化的波浪中產業從乙個國家依次向另乙個國家擴散。

2樓:生活幫扛把子

保羅· 克魯格曼是當代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憑藉自己的天才與勤奮,開拓出新**理論、經濟地理學等全新的研究領域,對當代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2023年克魯格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委員會將此獎項頒給他是為了表彰其「證明了規模經濟對**模式及經濟活動區域的影響」。

克魯格曼獲獎的原因是,他從2023年就開始從事的研究解釋了國家之間的**模式,以及何種商品出自何處及為什麼會這樣。

傳統的**理論包括:①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論(絕對比較優勢論):認為各國相同產業生產成本存在差異,**可使各國按生產成本最低原則安排生產而獲利。

②大衛·李嘉圖的相對成本說(相對比較優勢論):認為決定國際**的不是絕對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對成本的低廉。每乙個國家,不管處於何種發展水平,均可生產本國相對成本低的產品,然後進行**。

③俄林的資源察賦說:將國際**的決定因素由勞動成本差別推廣為生產要素投入量的相對差別,認為各國生產要素資源的相對豐裕程度(資源察賦狀況)是決定國際**產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

十分明顯,以上**理論均基於國家間的差異,尤其是生產要素的相對差異(絕對差異可作為相對差異的特殊形式)來解釋**。這意味著,國家間的相似性與**量之間有相反的關係。然而,大量的世界**,大多數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間的**,是在生產要素察賦相似的國家進行的。

而且,戰後以來的大部分年份,工業國之間的**佔這些國家收入的比例均在上公升。以大多數標準衡量,這些國家在生產要素察賦上,越來越趨於相似。它們的**產品種類也相似。

新**理論就是試**釋這種**現象。

1、相似條件下的**理論

克魯格曼的新**理論也承認國家之間的差異是**發生的原因之一,但是,他的觀點與傳統**理論有以下明顯不同之處。

(l)克氏認為,國家之間的**,尤其是相似國家同類產品的**,代表了這些國家根據規模收益遞增原理而發展專業化的結果,與國家生產要素享賦差異關係不大。李嘉圖等人的相對優勢與**理論的基點是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不變。新**理論則與此相反,假設市場環境為不完全的流行特點。

在規模經濟和收益遞增的驅動下,產出規模擴大帶來生產成本下降。各國通過發展專業化和**,提高其收益。

(2)在以上理論前提下,各國發展何種專業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歷史偶然性。某一特定產品的生產區位,在較大程度上是不確定的和歷史依賴的(history一dependent)。克魯格曼曾列舉一些例子說明這種歷史依賴性。

如2023年美國喬治亞州的達爾頓(dalton)乙個女孩為了送朋友結婚禮品,製作了一件簇狀床罩。這種特殊的手工藝結婚禮品,使得達爾頓在二次大戰後成為美國的地毯製造之都。全國最大的20家地毯製造公司中,有6家位於達爾頓;該市和鄰近地區有2萬人在地毯製造部門就業。

其它如紐約州特洛伊的衣領、衣袖製造,紐約州的格拉弗斯維爾(gloversvine)和約翰斯敦(j。hnston)的皮手套製造,麻省東北部的製鞋業等,均有與達爾頓相似的原因。但是,一旦區域專業化格局形成以後,這種格局將通過**不斷積累發展下去。

推延至國家之間,也就是說,國家之間的專業化和**格局,具有很強的「路徑依賴」(path一dependence)。

(3)在不完全競爭和同類產品**的條件下,生產要素的需求和報賞狀況,取決於微觀尺度上的生產技術條件。生產技術變化,可以改變生產要素的需求結構和收益格局,從而影響相似要素條件下的**,促成同類產品的**。

(4)新**理論認為,不完全競爭和收益遞增的存在,為國家和區域採取戰略性**政策,創造競爭優勢提供了可能。比如,有一些部門規模經濟(尤其是外部經濟)十分突出,區域可以通過促進這些部門的出口和發展,獲得競爭優勢。也就是說,戰略性**政策,可以使乙個國家改變其在國際經濟中的專業化格局,向有利方向發展。

二、新經濟地理學主要理論

克魯格曼建立器「新經濟地理學」是受「新**理論」的啟發,在很多時候「新經濟地理學」都是新**理論的延伸。傳統的國際**理論完全植根於新古典主義傳統(即基於理性個人行為假設的均衡模型),偏向靜態、完全競爭和不變報酬的研究。大部分模型構建將世界想象為沒有運輸成本的世界,國際**模式由技術差異或要素稟賦引起的比較優勢來決定。

基於很大一部分國際**發生在要素稟賦相似的國家之間的事實,克魯格曼構建了一種即使沒有比較優勢的國家也會以提高福利為目的進行**的模型。2023年他在對廠商層次規模報酬遞增和消費者多樣化偏好效應的討論中,暗示了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並借用迪克西特與斯蒂格利茲(dixit—stiglitz,d-s)模型來建立他的觀點。克魯格曼認為其「新經濟地理學」最大的貢獻是幫助結束了主流經濟學家不考慮空間結構問題的做法。

新經濟地理學沿襲了傳統經濟學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壟斷競爭、替代彈性效用函式和冰山運輸成本基礎上將現實世界數學化、抽象化和模型化。通過描述經濟活動集聚的向心力和使經濟活動分散的離心力,揭示經濟活動的地理結構和空間分布如何在這兩種力量的作用下形成集聚以及其微觀基礎決定因素。目前,新經濟地理學第一**論已經發展成熟,主要包括:

核心—邊緣理論、城市演化理論和集聚與**理論。

1.核心—邊緣理論。克魯格曼提出的核心—邊緣理論奠定了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的基本框架。該理論通過離心力和向心力解釋了報酬遞增、運輸成本和要素流動之間如何相互作用並最終演變出完全不同的經濟結構。

離心力**於某種固化效應存在而導致交易成本增大,向心力則主要取決於激勵勞動者更接近消費品生產商的「前向聯絡」以及激勵生產者集聚在較大市場的「後向聯絡」。例如,如果某地區聚集有較多的公司,那麼這個地區產品差異顯著,競爭激烈,而且在同等條件下,該地區工人將擁有較高的實際收入,進一步誘使大量工人向該地區遷移;工人數量的增加會通過需求拉動效應擴大市場規模,產生克魯格曼在國際**中分析的本地市場效應。如果此時運輸成本降低到某一適當水平,則激勵每種產品的生產將會只集中在某個特定的地區。

因而,當運輸成本足夠低、產品差異性顯著和生產規模足夠大的前提條件下,「前向」和「後向」關聯足以克服非流動性農民產生的離心力,經濟將會演化成「中心—外圍」模式,即所有製造業都集中在乙個地區。

2.城市與區域演化理論(城市層級體系的自組織演化)。克魯格曼認為在經濟動力學分析中,自組織理論和複雜理論十分重要。他在《自組織經濟》一書中將複雜理論用於空間理論分析,並用此方法設計城市發展過程研究的一般框架。

自組織理論展示了區域性和小範圍的相互作用可以導致大尺度的結構變化。城市等級規模模型通過揭示人口增長與遷移行為為大城市增長和新城市形成提供了基礎。通過以上模型克氏企圖展示自組織活動隱含在許多城市現象中。

為了說明乙個都市區商家的相互依存的區位決策是怎樣導致多中心結構——在這類結構中商家集中在幾個空間上分離的聚落中——形成的,克魯格曼建立起多中心城市空間自組織模型—邊緣城市模型。克魯格曼的多中心城市結構空間自組織模型以對廠商之間的向心力和離心力,其相互作用的分析為基礎,向我們清楚地闡明了經由「乙隻看不見的手」形成大範圍內的有規則的經濟空間格局的內在機理。它回答了早期的杜能模型以及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方理論所不能回答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對中心地方理論的補充和完善,成為空間經濟學、特別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經濟地理學領域的重要分析工具。

經濟地理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要解釋人口和經濟活動的集中:如製造帶和農業帶的區別,城市的存在以及產業群聚的作用。廣義地說,所有這些集中都是因為某種形式的集聚經濟而形成和存續的,在這樣的集聚經濟中空間集中本身創造了可以支援進一步的或持續的集中的有利經濟環境。

在傳統城市體系研究的文獻中,只要假定有集聚經濟的存在就足夠了。但是,新經濟地理學研究必須進入到黑箱的內部,以便從更為基本的考察中匯出空間集聚的自我強化特性。這不僅僅是因為假定集聚經濟的存在看上去有點像假定某人的結論是理所當然的,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空間集聚的報酬遞增之源建模,我們可以對這種報酬如何以及何時變化有所了解,從而**經濟行為如何隨之而改變。

克魯格曼的多中心城市結構空間自組織模型正是通過對黑箱內部的動態演變機制的深入分析,向人們勾畫出乙個隨時間發展的滾雪球似的城市或區域集中的影象。這一動態模型己經成為新經濟地理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論支援。

新經濟地理學的城市與區域演化理論一方面關注集聚的空間分布,比如集聚的數量、規模和產業間的空間協同等現象;另一方面抽象化集聚的內部空間結構,將城市抽象為區位空間中的一點。克魯格曼在馮·杜能的基礎上建立了動態多區域模型,將城市定義為被農業腹地包圍的製造業的集中地,並且抽象為空間結構均衡的等距離分布的集聚點。隨後,藤田昌久和克魯格曼採用均衡分析的方法提出中心城市的存在來自於前向和後向聯絡的作用。

他們認為,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加,導致腹地外部延伸並且遠離中心城區,從而形成了眾多新的城市。一旦城市的數目變得足夠多,由於向心力和離心力的相對力量的存在,城市規模和城市之間的距離往往保持大體固定水平。隨著農業、工業運輸成本的相對下降,則可能最終形成由大的核心城市組成的大都市群。

3.產業集聚與**理論。新經濟地理學通過細微修正中心—外圍理論,把研究重點從集聚資源轉到特定產業的地域集聚,並進一步從產業之間的關聯、運輸成本和要素的流動性來研究產業集聚與**。克魯格曼認為產業的「後向關聯」和「前向關聯」是促進產業聚集和區域專業化發展的兩種力量,上游和下游生產商由於運輸成本和遞增回報的影響集中在單一區位。

一方面,產業集聚依賴於在該產業商品上的支出(包括中間投入等商品支出),乙個較大規模的產業則恰恰能提供該產業的較大市場,商品生產者則被激勵到上游產業區位布局生產;另一方面,由於外部規模經濟的存在,具有較大規模產業的地區將為最終商品的生產者提供多種中間投入品,降低該產業的最終商品的成本,激勵中間產品的生產者在所控制的最大市場內布局生產,而這卻恰恰是下游產業。所以,在特定的地域,「前向關聯」和「後向關聯」效應可以產生一種專業化過程,使製造業或特定產業集聚到有限的幾個地區。

從地理學科角度,分析世博會對於上海城市 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

加速了上海與周圍城市的交通聯絡,形成2小時圈,3小時圈等。中國申辦2010年世博會獲得成功,上海將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首先,上海可以加快很多程序,加快市政建設 其二,上海會吸引很多的旅遊者 第三,很多在上海的企業也會加入申辦工作的運作之中,創造更多的公眾利益。世博會還能使上海的知名度提公升,並且通過...

從社會經濟背景出發中國旅遊地理學的發展歷程和趨勢的問題

從學術問題到學術規範 旅遊地理學者的自覺性反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遊地理學經歷了30年的積累,一些旅遊地理學者逐漸認識和反思旅遊地理學科發展與學術貢獻 實用價值的關係,積極回顧和評價學科發展問題。一方面,在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的歷史背景下,學者從社會發展巨集觀背景 學術發展整體背景以及旅遊業實踐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