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13根鐵鍊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2022-03-05 12:04:48 字數 5217 閱讀 9368

1樓:一口養樂多

我覺得在當時的社會還是會有一些能工巧匠來對瀘定橋進行修建,再加上當時的人們很有智慧型,這就體現在瀘定橋上的那13根巨大的鐵鍊,這些鐵鍊重達40噸這40噸放在現在都乙個非常重的東西,更不要說在當時那個時代是有多重了,但是當時的人們卻可以將這些非常重的鐵環放在了江上並且將瀘定橋修建的非常完美,這種種的做法都讓現在的人們很是懷疑三百年前的人們是如何做到這樣的壯舉的。

按照當時人們的建造速度以及當時的冶煉技術就可以推測出這個瀘定橋在當時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才將這座瀘定橋修建好的,但是這就有很多的問題存在了,我們都知道瀘定橋在當時可以說是底下是湍流不息的江河,他們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修建的這座橋,這就很讓人費解畢竟在現在這種事情都是很輕鬆就能夠完成的,再加上現在的技術手段比當時還要強,那麼當時的人是用什麼方法將橋修建好的都是個未解之謎。

這在當時建造手藝人來說這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就連一些能工巧匠也為這個問題煩惱的不行,直到後來有乙個人向大家提出了個辦法,就是先在橋的兩邊修建兩個橋墩,然後兩個橋墩裡面設定一些轉盤,然後通過繩子來讓鐵環連線在一起,當時的人們就在繩子上套了許多的竹筒。緊接著他們把鐵環乙個乙個地穿過這些竹筒,等到穿好之後就開始轉動橋墩裡的轉盤,這樣就能夠慢慢地將繩子拉到對面去,那麼竹簡和鐵環也會跟著繩子過去,這樣就能夠將鐵環放在橋上了。

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還是非常有頭腦的,運用這種原理來對橋梁進行建造,要不然他們一堆人也不會將這個瀘定橋建好。

2樓:雨霽視角

橋梁一直是中國的強項,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中國的橋梁都是震驚世界的。300多年前,康熙皇帝決定修建一座鏈結藏區的大橋,橫跨天險大渡河,以便藏區人民於漢人的糧食運輸往來。這就是位於四川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瀘定縣這個名字就是**於瀘定橋,關於瀘定橋最出名在故事就是紅軍長征時飛奪瀘定橋以及***在《七律.長征》中那句 「大渡橋橫鐵索寒」了。這些無不側面體現了大渡河在凶險,還有瀘定橋的重要性。

通過電影《飛奪瀘定橋》我們可以看到,瀘定橋由13根鐵索為骨架,最下面的九根鐵索上鋪上木板,兩側在鐵索作為護欄,就可以供人通行了。在看這電影的時候,我就在想,水流這麼湍急,鐵鍊又那麼沉,這鐵索是怎麼架過去的呢?這瀘定橋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康熙年間是怎麼建造的?

有三點很重要:

一、鑄造鐵索

首先要鑄造一萬多個鐵環,要知道,瀘定橋雖然在瀘定縣,但當時建造瀘定橋的鐵環可不是產於瀘定縣,因為瀘定縣的礦產不僅不多,而且乙個縣連鐵匠都找不出幾個來,這些鐵環還是從幾百公里外滎經縣鑄造好後運輸來的,再將鐵環依次扣住,形成鐵鍊,這裡總共用鐵21噸,平均每根鐵索重1.6噸,比孫悟空的金箍棒還要重。

二、鐵索連線兩岸

鐵索鑄好後,就是運到河對岸,連線兩岸的問題了。這麼沉的鐵環,總不能用船運過去吧,先不說船會不會沉的問題,河水那麼急,也過不去啊。可古人的智慧型真是難以想象,有一位少數民族的僧人提出了乙個主意利用索渡原理。

就是說先用一條粗竹索連線兩岸,再在這條粗竹索上依次連線若干個帶有繩子短竹筒,再將鐵鍊拴在竹筒上,並且竹筒內測塗有油脂潤滑,再利用兩岸的高度差,對岸的人只需拉動粗竹繩,鐵鍊就會隨著竹筒一起到對岸去了。順便說一下,這種建橋的方法至今還在使用。

三、固定鐵索,修建橋頭

鐵鍊雖然拉過去了,但在兩岸間形成很大的弧度,那行人一走上去豈不是搖晃的厲害,搖著搖著,說不定人就下去了,這可不適合行人通行,為了讓鐵索穩定在乙個合適的弧度,工匠們在對岸修建了乙個巨大的轉盤,大概類似於磨子,每轉動一定弧度,就能拉近一環。為了固定鐵索,又在兩岸用巨石修建橋頭,橋頭修的很高,一段高14.5公尺,一段5.

2公尺,並且在橋頭挖深井,向里鑄入生鐵,形成八根臥龍柱,橫向一根,縱向八根,並將鐵索與之相連,累計用鐵20噸。

就這樣,瀘定橋才算徹底完工。總共用鐵四十餘噸。康熙爺在橋完工後為它立碑親自提名為瀘定橋,橫批為一統河山,這四個字,無論從右往左還是從左往右念,都表現了康熙皇帝對疆土完整的願望,也可見當時的瀘定橋被給予了連線藏族於漢族人民的厚望。

雖然現在有很多鐵索橋甚至像長江大橋這樣的建築大橋,它們都比瀘定橋更實用、更有氣勢,瀘定橋也早已不再是以通行為主要目的,更多是用於觀賞,或者說是紀念。但不得不說,瀘定橋的建造,可謂是中國橋梁史上里程碑的一橋,是古人智慧型的象徵。

3樓:溫讀

說起瀘定橋,我們的腦海中,肯定會想起紅軍長征中,所發生的飛奪瀘定橋事件,此事對我黨的意義深遠,可以說要是當時沒拿下瀘定橋,也許那場戰役,打得會更加艱難。眾所周知,瀘定橋是一座險橋,它主體由十三根鐵索勾連而成,九根中間鋪了木板,作為橋底讓人經過,兩邊各一鐵鍊作為扶手,四周皆是危險重重,並且腳下是湍急的河流,若是不小心掉下去,那鐵定命就沒了。那麼有個問題就出現在我們的腦海,如此危險的鐵索橋,在三百年前,在條件極其惡劣,以及技術落後的情況下,究竟是怎麼建造起來的呢?

有關瀘定橋建造的方法,其實有不少,稍微帶有一點兒玄幻色彩的,是以下這個故事,說當時在修建瀘定橋時,十三根鐵鍊無法連線到對面,工匠們想了無數種方法,還是沒有順利完成。後來出現了一位藏族大力士,他力氣比其他人還要大,手持兩根鐵索乘船過河,一直到把十三根鐵鍊全部送過去,完成之後,因為勞累過度不幸身亡。這類自然是民間故事。

我們翻閱史書資料可以得知,瀘定橋的十三根鐵鍊,重達四十多噸,依靠個人力量是無法完成的,除非那個人是天神下凡,但現實中顯然不可能。

課本上飛奪瀘定橋,雖然是在近代,可建造時間卻在清朝,根據清史記載,當時藏族與漢族人民**往來頻繁,他們只能坐船或者自己溜索過渡,首先安全性不可以保障,其次貨物不易輸送,如果你的物品是生鮮水果,那麼極為容易變質。康熙為解決這個問題,召集天下能工巧匠去修建瀘定橋,乙個人的力量無法完成壯舉,那麼無數人的力量肯定可以。大家集思廣益,最終整合成乙個方案,就是利用索渡的原理,先將粗的竹鎖系在河的兩岸,之後在沒一根竹索上面,皆穿進十幾個短竹筒,然後把鐵鍊系在竹筒智商,兩岸的人同時拉動原本在岸上的竹索。

多名工匠最終以這樣的方式,完成了建造瀘定橋的壯舉,建造完了之後,竹筒才被撤下來,時至今日,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型有多麼令人驚訝,在當時他們沒有大型建造工具,也沒有精確的測量工具,憑的是自己多年的經驗,以鐵索為橋,在西方屬於罕見之舉。就算到了科技水平這麼發達的今天,瀘定橋的修建過程,還是值得人們所敬佩的。當時的紅軍們,就像昔日的的工匠們一樣,就是為了達成內心的目標。

那時戰爭開始,敵人為了阻止紅軍過橋,便將索橋的木板全部拆除,要想過橋的話,只能順著索橋邊緣走,不抓緊兩邊的話,掉下去的機率非常高,但紅軍還是完成了這個壯舉,實在是令人敬佩。

據說瀘定橋建成之後,康熙皇帝還特地為它提名,並且立了石碑在橋邊上,瀘定橋位於四川省,那時的四川提督名為嶽昇龍,他對質量要求極為嚴格,故而在建造之時,便下令每個鐵環的工匠,都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防過程中或以後出了質量事故,好找到相對應的責任人。古代的刑罰十分嚴苛,輕者罰錢鞭笞,重則直接處斬,在這種壓力之下,自然沒有人敢偷工減料,生怕自己被抓去,所以工匠們用心打造好每乙個鐵環。多人用心建造的瀘定橋,在之後三百多年的風雨裡,依舊屹立在河兩岸不倒。

之後與瀘定橋有關的歷史事件也不少,除了我們以上所說的紅軍飛奪瀘定橋之外,在太平天國時期,石達開曾經在渡河邊上,帶著三萬多的將士與清兵交鋒,時間長達乙個多月,但由於沒及時趕到瀘定橋,從而被清兵所圍困,最終導致全軍覆沒。經過了兩代戰爭的洗禮,瀘定橋依舊完好如初,也不得不再次感嘆,建造者的膽大與心細,要知道古代可沒有那麼多建造機械,全部靠智慧型與人力填堆,乙個不注意就會喪命於江河之中,可以說一點差錯都不能有,也是因為他們的用心,才讓我們看到了瀘定橋的不容易。

瀘定橋13根鐵鍊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4樓:自報調查

瀘定橋13根鐵鍊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基本全靠人力建造。

我想在那個時候建造瀘定橋還是會有一些能工巧匠的。另外,當時的人很聰明。這反映在瀘定橋上的13條巨大鐵鍊上。

這些鏈條重40噸。這40噸現在已經很重了,更不用說當時有多重了。然而,這座橋被建在蘆丁河上,這座橋在當時是完全可以犯錯誤的。

這種做法讓人懷疑300年前人們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

原來,走瀘定橋比較安全,也比較省力,但由於他們的軍隊和瀘定橋之間還有一條河,他們放棄了瀘定橋的路線,直接在大渡河旁造了木船。

至於瀘定橋為什麼在300多年後仍然完好無損,可能與當時當地**岳生龍有關。據說,四川省長嶽生龍負責瀘定橋的建設。為了保證橋的質量,他命令製作戒指的工匠在自己的鐵環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如果以後有什麼鐵環出了問題,工匠會追究他們的責任。從輕處罰,從重處罰。如此一來,沒有哪個工匠願意冒著殺頭的風險慢下來,自然地把每乙個鐵環保質保量地打造出來。

質量保證,即使歷經30多年的風風雨雨,瀘定橋仍能繼續為人服務。

5樓:你到底敢不敢

河流兩頭搭起了兩根巨繩,在繩子上面綁滿了數10只短竹筒,然後將鐵索裝入這些竹筒裡面,剩下的人在另一頭合力拉這些竹筒,等竹筒到了對岸,鐵索自然就到了對岸。

6樓:負目質

建造是完全可能的,雖然整個橋很長,需要的鐵鍊也很多,但是這些鐵鍊都可以一段段鑄造再組合起來。

7樓:自游創

13根大鐵鍊,40萬噸的瀘定橋,到底如何在300年前建造而成的呢?

瀘定橋13根鐵鍊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呢?

8樓:炸胡的小仙女

在四川的大渡河上,存在著這麼一座聞名全國的橋,這座橋非常特殊,主體是由13根鐵索構建而成,鐵索中的鐵環重達40多噸、全橋長達100多公尺。

在那時而湍急時而平緩的大渡河上,這座橋堅守了200多年的時間,在這200多年的時間中,它一直橫亙在大渡河的河流兩岸,默默地為河流兩岸的川區、

這座橋就是改變了我們現如今歷史的瀘定橋。

建造瀘定橋的原因

在瀘定橋出現之前,人們只能依靠小小的木船往來於大渡河兩岸之間。

如果是平時河流平緩的時候還好,人們出行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如果河水暴漲的話,那麼是沒有什麼人敢乘坐那些小木船往來於湍急的大渡河兩岸的。

在這個時候,要是河流兩岸有人想要運送什麼保質期不長的貨物,那麼他們絕對會蒙受巨大的損失,畢竟等到水流平緩的時候,他們的貨物早就已經變質得不成樣子了。

在清朝康熙年間的時候,為了解決這大渡河兩岸的交通問題,瀘定橋就出現在了歷史之中。

當時在經過康熙皇帝的同意之後,四川當地的官府著手籌備起了造橋事宜。

造橋的方法

按照那個時候的造橋技術,人們是根本不可能在如此寬廣的大渡河間造一座磚石橋的,於是為了順利完成造橋任務,充滿著智慧型的古人們就想出了用鐵索造橋的方法。

想法產生出來後,下一步就是造橋工程的開啟。

為了造這座橋,官府調集了40多噸的鐵料以及眾多匠人來到河流一側,就地鑄造起了製作鐵鎖的鐵環。

那時候,因為造橋事關重大、容不得出半點錯誤,所以在匠人們鑄造每一枚鐵環的時候,他們都必須在鐵環上留下自己的標記,這樣如果將來哪一天出了什麼差錯,也能找得到人負責。

飛奪瀘定橋,飛奪瀘定橋的意義是什麼

飛奪瀘定橋的意義是什麼 飛奪瀘定橋的意義是為紅軍北上開啟了通道,是紅軍長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當時,紅軍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選擇了一次艱難而又偉大的戰略性撤退。這次勝利是紅軍戰士不怕掉下湍急的河流,不怕對岸敵人手中的槍炮,堅定不屈,勇往直前地向前走,用自己的鮮血與寶貴的生命換來的,體現了紅...

飛奪瀘定橋主要內容概括,《飛奪瀘定橋》主要內容是什麼?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裡,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第2連連長和2...

瀘定橋名稱的來歷,瀘定橋這個名字是怎樣得來的

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 四月,大渡河上的首座橋樑建成,康熙皇帝取 瀘水 即大渡河舊稱 沫水 而康熙錯以為 瀘水 平定 平定 準噶爾之亂 之意,御筆親書 瀘定橋 三個大字,並將字型立御碑於橋頭,碑文正文為 瀘定橋 橫批為 一統河山 瀘定橋開始成為連線藏漢交通的紐帶,瀘定縣因此而得名。大渡河水流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