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黃帝內經》中所謂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2022-01-18 12:38:40 字數 5955 閱讀 7314

1樓:有機生活倡導者

正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也是遵從於人與自然界統一的一種情形。夏天的時候陽氣足,氣血流通會更加的旺盛,此時藥物也很容易被身體所吸收,所以冬天的病,就會得到一些緩解,像體內的一些禦寒就會消散。所以最符合天然的養生之道,而且在夏天最容易把冬病消除掉。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保健預防疾病的思想,可以使人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和長壽。

順應四季的變化,才能夠讓我們的身體正氣得到延伸,人們身體的健康得到恢復,從而更加的健康和長壽。在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規律中更多的是,要領悟到的乙個作用,只有在未病時期進行調理和滋養,才能夠讓身體的免疫力增強,從而有效地抵禦外侵。

無論採用何種方式的養陰,不採用對抗的方式,從而讓身體順應自然,順勢利導才是養生中非常重要的關鍵。

中醫養生是教導我們遵從自然遵從身體的意願,採用綜合的方式來幫助身體進行調理。順勢利導,是我們非常值得進行的。養生要順應自然,順應時節給我們的暗示,只有我們接納這樣的暗示了,我們才會做出一系列有效的養生策略。

任何跟身體對抗的方式都不會讓我們得到健康,特別是對於一些對抗**,違反了人體的自然規則,自然而然身體便不會得到**。所以順應身體的規律,按照它的規律來執行和運作,身體就會健康很多的。

2樓:土豆地瓜豆角

春天和夏天這樣的季節,一定要注意養陽氣,只有陽氣足的精神狀態才能更好,秋天和冬天這樣的季節一定要注意養陰,這樣才能讓身體變得很強壯,能夠抵擋寒冷。

3樓:芥末超人

秋天收斂陽氣,藏於體內,到了秋冬天就可以抵禦寒氣了。

4樓:王不留行

因為春夏陽光充足,適合多曬太陽補充陽氣,秋冬濕冷陽光少需要適合調理身體的陰濕以防生病。

5樓:11夭夭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指的是人體在春天和夏天的時候可以補充陽氣,秋天和冬天的時候需要補充陰氣。

6樓:農家小妹婉兒

春夏可以通過太陽提高免疫力,而冬天就需要做一些養生暖體的準備了。

7樓:天才人物我無敵

春季和夏季一定要多養陽氣,秋冬兩季多養陰氣,只有這樣才會讓人精神抖擻。

8樓:靈動的

春夏應多吃清涼的食物,注重養陰;而秋冬應多吃一些溫補的食物,注重養陽。

怎麼理解中醫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9樓:不想工作的一天

春夏陽令也,春時陽生,夏時陽盛。春時陽始生,風寒之邪尚為患,故春時應注意禦寒保暖,民間諺語謂春季不宜過早減衣,亦即此理,以養人體之陽。夏時陽極盛,暑熱邪盛,大熱耗氣,氣者陽也,故大熱亦傷人體之陽。

夏夜人們喜納涼,易受寒濕之邪,寒濕傷陽。夏季炎熱,人們喜冷飲,飲食太過則易傷陽,故夏時既要善處陰涼以避大熱,又要避免過食冷飲以防傷陽;夏夜納涼,當避溼露,適當蓋覆,以避寒溼。

秋冬陰令也,秋時陰收,冬時陰藏。秋冬之時燥邪為患,易傷陰,故秋冬之時宜服用滋陰之品或搽用滋潤護膚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氣之濕潤亦有助於避免燥邪。秋時漸寒,冬時寒盛,人們喜食辛辣好飲酒以禦寒。

辛辣之品易生內熱,酒易生濕熱,飲食太過則傷陰。因此,秋冬之時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過食辛辣和過量飲酒,以防傷陰。

人們以為春之溫邪、夏之暑邪易傷陰,春夏當養陰;秋之涼邪、冬之寒邪易傷陽,秋冬當養陽。為何《內經》獨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呢?春溫夏暑易傷陰,秋涼冬寒易傷陽,人之所共知。

且於春夏,人們知養陰而不知養陽;於秋冬,人們知養陽而不知養陰。故春夏之際,有因求養陰卻傷及陽者;秋冬之時,有因求養陽而傷及陰者。

《內經》以世人之多疏忽,而善養生之聖人能識之,故言"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從四時陰陽之變,是謂"以從其根"。

10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大概是說,四時陰陽之氣是萬物生存的根本,在春夏養陽,秋冬補陰,以便服從於其四時陰陽這個根本,才能與萬物 一起生活並且生長。

11樓:匿名使用者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出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

12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要求人們順從自然界春主公升、夏主長的規律,重視保養陽氣,以達到健體延年的目的祖國醫學認為,夏季養生重在「養陽」。所謂「春夏養陽」

13樓:匿名使用者

祖國醫學認為,夏季養生重在「養陽」。所謂「春夏養陽」,就是要求人們順從自然界春主公升、夏主長的規律,重視保養陽氣,以達到健體延年的目的

14樓: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乙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15樓:排黑爾丁

既然知道了這些特點,我們應該如何注意呢?從「避寒暑」上來講,古人又從「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總結出了八個字,即「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出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該篇主要是以論述養生之道及宣揚治未病的思想為主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被歷代醫家奉為四時養生的重要原則,並據此發展出了指導針灸**的原則。

如《難經·七十難》中說:「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也?

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隨之,故當淺取。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隨之,故當深取」。

16樓:匿名使用者

「春夏養陽」,就是要求人們順從自然界春主公升、夏主長的規律

怎樣理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17樓:平仁小白學中醫

對人來講,白天就相當於春夏,晚上相當於秋冬。一年一月一日都是一樣的。白天的時候活動比較好一些,晚上就是睡覺!

如果到了晚上不睡覺,秋冬不養陰,一天可以,兩天可以,但是時間一長,尤其到了年齡大的時候,晚上熬夜,即便年輕人熬上三兩天基本上也就廢了。

養陽養陰,乙個養的是生髮之氣,乙個養的是沉降之氣。一棵樹到了春夏枝葉長得很繁盛,到了秋冬就落葉,到了冬天甚至就完全處於停止生長的狀態。對於人來講,夏天運動沒什麼事,不太容易受寒;秋冬的時候如果還是像夏天那樣運動就容易受寒了,這點需要注意。

但人和樹畢竟不同,人有個能動性。再回到睡覺的例子上,在緊急的情況下人可以晚上不睡覺,晚上安靜的時候,思維能力有時候更強。晚上靜靜地讀書學習反而吸收地能力更強,靜定地能力也更強。

所以和那個樹木稍有不同。也只能說約略是這個樣子,就像白天活動晚上睡覺,到了秋冬我們的身體基本上都需要休整。除非像運動員,有冬訓,那是沒辦法,職業如此。

在中國北方,一到冬天農民基本都不幹活,一方面氣候條件不具備,另一方面冬天幹活對人的消耗比較大。

春夏的時候盡量的生髮,當身體需要時緊急調運生髮功用的時候,這時如果沒有生髮的能力就沒有運動的能力。舉個例子,我們很容易觀察到運動員的生髮能力非常強,需要彈跳、起跑的時候,運動員的爆發力就很強。沒有鍛鍊的人他的肌肉就不行。

五臟要讓整個氣血壯旺起來,身體才可以隨時呼叫氣血。春夏養的越好,氣血呼叫的情況就越好。經常鍛鍊的人,到需要有足夠的氣血來支撐的時候,心臟、肝臟等可以支撐這個運動。

否則的話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再說說秋冬就手腳冰涼的情況。春夏養的陽功用在**?在秋冬。

春夏沒有養好陽,到秋冬就做不好。秋冬的氣沉到**?不是在頭部、心臟這些地方,而是在肢節的末端,保持手腳的溫熱。

從這個角度來講,氣的沉降尤為重要。夏天沉降能力很強,是沒必要的。因為整個夏天我們的氣是浮在表的,所以裡面會出現寒。

最後總結一下,白天活動晚上睡覺是乙個自然的規律,遵循自然規律身體能好一些,熬夜的話就可能會出現問題。

摘自平仁學社李國棟老師課程摘要

18樓:姬運寧悅喜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我見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一語,出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原文是: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對於文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一語,歷代醫家認識不一。其主要觀點有四:一是馬蒔、高世栻為代表,認為春夏順其生長之氣即養陽,秋冬順其收藏之氣即養陰。

二是以王冰為代表,認為養即制也,春夏陽盛,故宜食寒涼以製其亢陽;秋冬陰盛,故宜食溫熱以抑其盛陰。三是以張介賓為代表,認為陽為陰之根,養春夏之陽是為了養秋冬之陰;陰為陽之基,養秋冬之陰是為了養春夏之陽。四是以張志聰明為代表,認為春夏陽盛於外而虛於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陽;秋冬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陰。

以上四種解釋,從不同角度闡發了原文精神,擴大了養生的思路.但每一種解釋都未能真正道出經旨.首先是馬蒔、高世栻的說法,「春夏順其生長之氣即養陽,秋冬順其收藏之氣即養陰」那麼,這裡的所謂養陽養陰更抽象化了,還不如說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更具體.

而且,未從文理上講透此語.其

二、王冰認為,「養,制也」。遍查古漢語工具書,「養」,沒有「制」的意思。與文理不通.

「春夏陽盛,宜食寒涼以製其亢陽。」春是春,夏是夏。寒涼食品只適宜於夏天,而不宜於春天。

同樣,「秋冬陰盛,故宜食溫熱以抑其盛陰」。溫熱食品,冬天用之,固然適宜,而秋燥之時,未必妥當。春與夏、秋與冬不能相提並論。

其三、張介賓「養春夏之陽是為了養秋冬之陰;養秋冬之陰是為了養春夏之陽」更是讓人難以琢磨。他是感覺春夏陽盛之時養陽不妥,於是說,「是為了秋冬養陰」,而養陽對春夏有什麼影響?卻避之不答;也沒回答春夏為什麼養陽?

怎麼養陽?秋冬為什麼養陰?怎麼養陰?

其四、張志聰「春夏陽盛於外而虛於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陽;」陽盛於外,應該滋陰斂陽。而對於「陽盛於外」,又「養其內虛之陽」是什麼意思?「秋冬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陰。

」「陰盛於外」,還要「養其內虛之陰」?陽盛養陽,陰盛養陰,這不是犯虛虛實實之戒嗎?醫理難通!

其實,「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乙個互文。所謂互文,即上下文各言一語,其義互備。如《七法》:

「越女侍前,齊姬奉後,往來遊醼」。上文言「越女」,下文說「齊姬」,而上下文皆有「越女」、「齊姬」之意。即為越女齊姬侍奉前後。

而絕非「越女侍前」不「奉後」,「齊姬奉後」不「侍前」。如《標幽賦》說針灸:「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

楊繼洲說:「言針能調臟腑之疾,有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椐此,以上兩句當意為,可平五臟六腑之寒熱,能調五臟六腑之虛實。

上句只講「五臟」,下句唯舉「六腑」,而「五臟」與「六腑」之意上下皆備。如果理解為針灸「可平五臟之寒熱」,不平六腑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不調五臟之虛實,那就太可笑了!又如,《素問.

生氣通天論》:「因於溼,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高等醫藥院校第五版《內經講義》注:

「此句為互文。意為大筋、小筋或者收縮變短,或者鬆弛變長」。又是乙個互文的例證。

再如,「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處方」這一保健諺語,也是乙個互文.意思是,一年四季,多吃點蘿蔔、生薑有利於健康。一九九六年,某省青年中醫知識競賽答案,把「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處方」這一保健諺語,作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依據。

謂生薑性熱可以養陽,蘿蔔性涼可以養陰。其實是忽略了互文知識導致的誤解.難道夏天就不能吃蘿蔔,冬天就不能吃姜?

春秋季節就不能吃點蘿蔔和生薑?同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乙個互文。上文言春夏,下文說秋冬,春夏秋冬皆備;上文言養陽,下文說養陰,養陽養陰皆備。

並非春夏養陽不養陰,秋冬養陰不養陽。把春夏強並,秋冬強合,把春夏與秋冬割裂或對立的理解,都是錯誤的。它就是說,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

更具體一點:「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養生之道也;」「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養長之道也」;「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養收之道也」;「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養藏之道也」。它只涉及起居,沒涉及吃什麼,或**原則的養陽、養陰問題!。

簡言之,「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說,聖人根據四時調理陰陽!正如《靈樞.本神論》所言: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

黃帝內經哪個版本的好高人下,黃帝內經哪個版本的好高人推薦下

看樣子您還不是中醫專業的。黃帝內經 事實上現在是兩本書,一本 素問 一本 靈樞 您真的有興趣的話,建議買 黃帝內經素問校釋 靈樞經校釋 以上兩本都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的。所謂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 實際上也只是 傷寒論 諸多傳本中的一種,裡面的內容有一部分並非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 也是兩本書,傷寒論 ...

釋《黃帝內經》的書

黃帝內經 中國文化的根本中心,是以黃老之道為主,然後散而為諸子百家。所謂黃老,即是以黃帝軒轅為綜合起始的階段,到春秋戰國以後,才轉而狹義的以老子等道家學說作代表。什麼是黃帝之學,歷來在中國文化中,很難下一內涵的定義。因為它是儱侗包括中國的全體文化,不分精粗世俗的一切一切。通常一般的觀念,提到黃帝,就...

《黃帝內經》是本什麼書,《黃帝內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醫學 黃帝內經 分 靈樞 素問 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其餘三者為 難經 傷寒雜病論 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 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 陰陽五行學說 脈象學說 藏象學說 經絡學說 學說 病機學說 病症 診法 論治 及 養生學 運氣學 等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