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並不得民心元朝清朝為什麼還能得到了天下

2022-01-15 09:01:51 字數 6351 閱讀 8477

1樓: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樣的表述,在古代不少典籍裡面都出現過。

比如,《孟子》裡就記載「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還有《三國志》裡面也記載,司馬懿去世的時候,曾對他的兩個兒子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諸侯;得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唐朝的時候,魏徵也曾對唐太宗說過這樣的話:「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魏徵諫太宗)

其實,記載這種表述的古代典籍,還不在少數。

元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當他們入主中原的時候,遭到了中原老百姓的極力反對和抵制。而元朝和清朝當時也沒有更多更好的辦法來阻止老百姓的這種抵制行為,可是,為什麼元朝和清朝卻取代了宋朝和明朝,獲得天下了呢?是不是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到了元朝和清朝的時候,就不適用了呢?

其實就算在元朝和清朝,這句話依然是適用的。

不過,這句話其實並不是古人認為的得天下的最正確的表述。古人認為得天下最正確的表述是什麼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前面三個古代名人的表述。

孟子所要表達的,其實是「民貴君輕」的思想。他說「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他把老百姓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孟子的這種表述,並不為絕大多數的古代統治者所接受。當年本來沒讀過什麼書的朱元璋,當他第一次看到孟子這樣表述的時候,非常生氣。認為孟子說的完全是大逆不道,怎麼能夠說老百姓比君王重要呢?

一怒之下,他要把孟子從孔廟裡面逐出來。後來雖然因為大臣們極力勸阻,他終於沒有做出這麼荒唐的事情,但他還是組織了一批人,對孟子的書進行了大力刪改。

朱元璋的做法,其實是表達了古代幾乎所有統治者的心思。只是其他一些統治者不好意思這麼說,沒有朱元璋這麼大膽而已。

(朱元璋)

司馬懿雖然認可了「民心」,但是他並沒有把民心放在絕對的地位。他當時說的,除了「民心」以外,還有「君子之心」和「諸侯之心」。顯然後面兩個,才是他要講的重點內容,前面的「民心」只是背景牆而已。

魏徵的表述,其實是一種對「民心」的偷換概念。魏徵實際上是要求唐太宗納諫,聽得進「人」的意見。他這裡所說的「人」,可以是「民」的意思,也可以是「別人」的意思。

因為為了避李世民的諱,因此那時候都把「民」說成是「人」。但是他這裡的「人」,也可以代表是其他意思,比如說是大臣。魏徵的是想告訴李世民,你要是不納諫,就會失去「大臣的心」。

魏徵把「大臣的心」,說成是「民心」。

也就是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雖然在古代非常流行,但其實並不是古人認為的得天下的最正確的表述。那麼,古人認為的,得天下的最正確的表述是什麼呢?

是「天命所歸」。也就是說,是「得天命者得天下」。這一種表述,是被歷朝歷代統治者全盤接受的。

元朝和清朝雖然並不得民心,但是在他們看來,他們是「天命所歸」。

(雍正皇帝)

「天命所歸」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之所以能夠當皇帝,之所以能獲得天下,是上天賜予你的。上天賜予了你,你就會得到天下。

反過來,如果上天想把這個「氣數」收回來,你就將失去江山。這樣的情況,就叫做「氣數已盡」。

元朝和清朝的統治者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他們對漢人文化中的這種表達,也是深諳其道的。他們曾經多次說過這樣的意思,表達過這樣的意思。比如雍正皇帝的時候,乙個讀書人曾靜曾經挑唆岳鍾琪造反。

照理說,這樣的人完全應該被凌遲處死。但是雍正不但沒有處死他,反而還搞出了一本《大義覺迷錄》的書,發放到全國各地,並且讓曾靜去各地演講。

演講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清朝的天下,是「天命所歸」;雍正當皇帝,是「天命所歸」。

而元朝和清朝,尤其是清朝,正因為特別強調這一點,後來慢慢地,這也就成了整個天下人的共識。

當然了,並不是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觀點沒用,只不過要看這個觀點是在什麼時候表達的而已。清朝末年的時候,清朝受到太平天國的強烈衝擊。當時清朝就不斷宣揚太平天國是邪教,是逆流,太平天國不得「民心」,而清朝是正統,清朝是得「民心」的。

由此可見,這句話在什麼時候正確,並不確定。主要看這句話在什麼時候,被統治者利用罷了。

2樓:xhone是我

元朝得天下,更重要的是依靠武力。但因為對於帝國治理方面做得不夠,所以不到百年時間朝代更替。

清朝在武力之外,重視下馬治天下的作用,康熙的永不加賦並且多次普免天下錢糧等政策,使得清朝存活時間相比元朝更長。

但是元與清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過民心。

3樓:俺農村人士

因為那時候的人民雖然民心不齊,但是皇帝給百姓減輕了賦稅,比起其他的朝代已經是非常完美了,所以元清才能平安的掌控天下。

4樓:楓說社會

因為蒙古鐵騎的戰鬥力太過強大。蒙古人靠著武力與野蠻征服了天下。

5樓:小什老師

因為元朝清朝雖然不得民心,但是依靠強大的武力實行暴力統治從而得到了天下。

當初不是很得民心的清朝和元朝,後來為什麼得到了天下?

6樓: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樣的表述,在古代不少典籍裡面都出現過。

比如,《孟子》裡就記載「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還有《三國志》裡面也記載,司馬懿去世的時候,曾對他的兩個兒子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諸侯;得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唐朝的時候,魏徵也曾對唐太宗說過這樣的話:「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魏徵諫太宗)

其實,記載這種表述的古代典籍,還不在少數。

元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當他們入主中原的時候,遭到了中原老百姓的極力反對和抵制。而元朝和清朝當時也沒有更多更好的辦法來阻止老百姓的這種抵制行為,可是,為什麼元朝和清朝卻取代了宋朝和明朝,獲得天下了呢?是不是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到了元朝和清朝的時候,就不適用了呢?

其實就算在元朝和清朝,這句話依然是適用的。

不過,這句話其實並不是古人認為的得天下的最正確的表述。古人認為得天下最正確的表述是什麼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前面三個古代名人的表述。

孟子所要表達的,其實是「民貴君輕」的思想。他說「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他把老百姓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孟子的這種表述,並不為絕大多數的古代統治者所接受。當年本來沒讀過什麼書的朱元璋,當他第一次看到孟子這樣表述的時候,非常生氣。認為孟子說的完全是大逆不道,怎麼能夠說老百姓比君王重要呢?

一怒之下,他要把孟子從孔廟裡面逐出來。後來雖然因為大臣們極力勸阻,他終於沒有做出這麼荒唐的事情,但他還是組織了一批人,對孟子的書進行了大力刪改。

朱元璋的做法,其實是表達了古代幾乎所有統治者的心思。只是其他一些統治者不好意思這麼說,沒有朱元璋這麼大膽而已。

(朱元璋)

司馬懿雖然認可了「民心」,但是他並沒有把民心放在絕對的地位。他當時說的,除了「民心」以外,還有「君子之心」和「諸侯之心」。顯然後面兩個,才是他要講的重點內容,前面的「民心」只是背景牆而已。

魏徵的表述,其實是一種對「民心」的偷換概念。魏徵實際上是要求唐太宗納諫,聽得進「人」的意見。他這裡所說的「人」,可以是「民」的意思,也可以是「別人」的意思。

因為為了避李世民的諱,因此那時候都把「民」說成是「人」。但是他這裡的「人」,也可以代表是其他意思,比如說是大臣。魏徵的是想告訴李世民,你要是不納諫,就會失去「大臣的心」。

魏徵把「大臣的心」,說成是「民心」。

也就是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雖然在古代非常流行,但其實並不是古人認為的得天下的最正確的表述。那麼,古人認為的,得天下的最正確的表述是什麼呢?

是「天命所歸」。也就是說,是「得天命者得天下」。這一種表述,是被歷朝歷代統治者全盤接受的。

元朝和清朝雖然並不得民心,但是在他們看來,他們是「天命所歸」。

(雍正皇帝)

「天命所歸」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之所以能夠當皇帝,之所以能獲得天下,是上天賜予你的。上天賜予了你,你就會得到天下。

反過來,如果上天想把這個「氣數」收回來,你就將失去江山。這樣的情況,就叫做「氣數已盡」。

元朝和清朝的統治者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他們對漢人文化中的這種表達,也是深諳其道的。他們曾經多次說過這樣的意思,表達過這樣的意思。比如雍正皇帝的時候,乙個讀書人曾靜曾經挑唆岳鍾琪造反。

照理說,這樣的人完全應該被凌遲處死。但是雍正不但沒有處死他,反而還搞出了一本《大義覺迷錄》的書,發放到全國各地,並且讓曾靜去各地演講。

演講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清朝的天下,是「天命所歸」;雍正當皇帝,是「天命所歸」。

而元朝和清朝,尤其是清朝,正因為特別強調這一點,後來慢慢地,這也就成了整個天下人的共識。

當然了,並不是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觀點沒用,只不過要看這個觀點是在什麼時候表達的而已。清朝末年的時候,清朝受到太平天國的強烈衝擊。當時清朝就不斷宣揚太平天國是邪教,是逆流,太平天國不得「民心」,而清朝是正統,清朝是得「民心」的。

由此可見,這句話在什麼時候正確,並不確定。主要看這句話在什麼時候,被統治者利用罷了。

7樓:次元小拾

清朝和元朝不得民心是因為在當時他們算是外族,但由於他們軍隊實力強,再加上宋朝末期和明朝末期貴族們的腐敗,使得清朝和元朝輕鬆入關,取得了天下。

8樓:讀書偶有所見

因為前朝太腐敗,逐漸走向了衰亡,而他們剛好實力增強,所以就乘勢而起了,取代了漢人王朝。

9樓:宣美情感匯

因為明朝和元朝都是「天命所歸」, 顧名思義就是能夠當皇帝就是上天賦予自己的能力,成了整個天下人的共識。

元朝存在了多少年,為何滅亡,而清朝為何能存在很久

10樓:傻帝

樓上的瞎說什麼,元朝的崛起是因為宋朝的腐敗? 開什麼國際玩笑,元起蒙古,而蒙古當時是屬於金國的,而蒙古受到的壓迫是來自金國,試問,蒙古與宋在不接壤的情況下,宋是如何欺壓蒙古的?進而導致滅亡?

一看1樓就是那種唯結果論者,宋朝的強大的,中國歷史上有哪乙個朝代可以在三個游牧民族崛起中存續的?南宋雖是被元朝滅亡了,但這個朝代卻經歷了遼、金。 在你眼中,看到的不過是宋如何的弱,如何受到欺壓而妥協懦弱的表現。

但是你是否看到宋朝就算每年給予對方歲貢,但是宋朝的經濟依舊繁榮,所謂鉅額的賠款其實是在財政的承受力的範圍內的。 很多人都認為宋朝弱的原因在於對外戰爭的軟弱,但試問,不主動對外戰爭,就代表軍事力量弱嗎? 乙個能夠防守住3個游牧民族的衝擊的朝代是弱小的嗎?

南宋岳飛和韓世忠兵力最盛時達百萬,這樣的情況下想要收復失地,可以,但是直搗黃龍,那不過是後世人的一廂情願。 金國當時崛起不過數十年,正處於巔峰期,軍備還沒有懈怠,只不過突然暴增的土地,讓數量太少的女真人根本沒辦法完全控制,而就像清朝一般,金國後來也是用了以女真和渤海軍為中堅,遼兵次之,漢兵最後組成的軍隊體系。 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是原來的完全女真本部軍隊的實力,被岳飛勝幾次又能代表什麼。

當時耶律大石重建西遼,稱霸中亞,金國還要防著遼國餘黨的反撲,怎麼可能集中實力對付宋。 所以,宋朝的軍隊並不弱,只不過是他們的對手實在太強大了。 乙個半耕半牧,擁有游牧民族的勇猛加上漢文化的強大的遼國,在11年內被崛起的金推翻,而強大的金國也不過在彈指間被蒙古毀滅。

而南宋卻存續下來了,抵禦住了蒙古剛崛起時的兇猛衝擊。 2023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

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珙、餘玠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2023年,蒙古帝國蒙哥汗在佔戰合州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

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訊息後,立即準備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而此時南宋權臣賈似道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這樣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為汗。 宋蒙之戰持續了四十多年,這樣的宋朝真的弱小嗎?

偏題了。。。。。元朝的統治一般頗受爭議,有人說從鐵木真算起,有人又覺得該從忽必烈算,反正是個短命的王朝,按最短算不足百年,只有97年,也就是從忽必烈稱帝到元被明滅算得。 至於為何滅亡?

將漢人劃為最下等民,你說漢人能不反嗎?元朝的統治其實是封建的退化,都快回到奴隸制了,自然不得(漢)民心。 而元朝的滅亡,個人認為不過是對於漢人的壓榨實在太多狠了,否則為什麼清朝能統治中國200多年,而元朝只有不足百年。

明是被李自成滅的,諷刺的是清朝是打著給崇禎皇帝報仇的名義打敗李自成的。藉機占領北方。 而同樣是南方的重續國祚的南明,不過也只支撐了18年。

與宋相比,就算不拿南宋152年歷史來說,就南宋抵抗元40多年,就不是南明可比的。 至於清朝統治時間久,不過是不斷放寬對漢人的限制、管理。 滿漢一家?

如果真是一家,那麼清朝統治者就不會制定那麼多法令來限制滿漢融合了,所以,終清一朝,滿漢一家不過是乙個口號,沒有實際行動。 但是我們漢人之光芒、才能是不可能被那些法令所限制,多爾袞統一中國,靠的是漢人;康熙平三藩,靠的是漢八旗;到了清末,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就幾乎全是漢人藩帥了。 而滿人中才真是出現朝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但畢竟那些身份高貴的要死,但志大才疏之輩無法拯救王朝。所以,清不斷的放寬選拔漢人的標準,在光緒時,甚至破格提拔漢人。 而看看清朝漢人名臣不在少數就知道,這與元朝歧視漢人性質的政策可是天差地別的。

所以,我認為清朝算是識時務的王朝,看看末年,面對外國侵略,多識時務啊。

男人捨不得為自己的女朋友花錢,這算什麼?並不是女人愛錢

男人愛你的話就想為你花錢,他太扣了,可能做事也放不開,不是成大事的男人 花錢要看尺度,不過不肯為她花錢你也廢了 男人不捨得給自己花錢卻捨得給女朋友花錢,是個什麼樣的人?事無絕對,並不是目前某方面的細節就能決定乙個人的未來。如果將來成了老婆了都同樣捨得給她花錢那就只能用三個字形容,好男人!好男人,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