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的人為什麼要做三七或四七,老人死後為什麼要過三七?

2021-04-25 02:11:56 字數 3443 閱讀 8547

1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只有三七的,許多地方是要過頭

七、三七和五七,有的就連第

二、和第四七也要過的,一般是到五七時去立碑。這是舊裡的風俗,目的可能是讓兒孫們不要把剛去世的老人給忘了,在剛去世的一段日子裡多去「看看」他們。也算是一種對死者的哀思吧!

2樓:匿名使用者

暈哦 不提倡迷信哈``

人去世為什麼要燒七嗎?

人去世後為什麼要做七和周年

3樓:匿名使用者

做七 「做七」也稱「做期」。人死之後,民間有做「七七」的習俗,七七四十九天,也叫「七期」。從亡者死日算起,每七日為一期,期滿之日,孝家擺供品請亡靈回家「吃飯」,上墳燒紙敬香。

「七期」一般以

一、三、

五、七期為重。民間說四十九天之內,是亡靈到處遊蕩的期限,孝家按時做七,源源不斷地**紙錢,不讓亡靈在陰間受困。有的大戶人家在頭

七、三七、七七還請法師動鼓樂做道場頌經,俗稱「應期」,也稱「做壇場」,通過做壇場頌經超度亡靈,減輕亡者在陰間的磨難。

敬百日 人死滿一百天,孝男孝女辦一桌酒菜接亡靈回家受香火,俗稱「叫飯」。到午後或傍黑,後輩子孫及親友們再拿香紙到墳上焚燒,稱為「敬百日」。出生有百日之慶,死後也當有百日之祭。

民間把滿百日作為人死之後的紀念日是有一定意義的。再說人死滿了百日之後,後輩子孫失親之痛漸漸淡忘減輕,家庭生活也將逐步趨入正常。

參考文獻: http://www.pingli.gov.cn/

人死之後什麼三七五七的為什麼是七,有什麼來歷?

4樓:李縣長

三七五七是民間常見的祭奠習俗。其大致內容是:人死後,親屬每七天設齋會奠祭(或稱追薦)一次,前後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

民間俗信對此尚有種種講究,如第乙個「七」稱頭七,例由兒子為亡父(母)設木主焚紙錢,延請和尚誦經;二七則請道士還受生經;三

七、四七俗稱「散七」,可由外甥、侄輩來做;五七倍受重視,另有「回煞」儀式;六七由女兒備酒飯,無女則由侄女;七七稱「斷七」,由喪家供奉酒菜祭奠,並誦經除靈等。事實上,做七習俗並不是儒家所倡導的傳統喪葬禮俗的內容。有關做七習俗的**及其信仰內涵等問題,至今聚論紛紜,尚無定論。

民間相傳,做七習俗始於唐初,大致情節是:唐太宗李世民臨終前曾囑咐太子:死後每隔七天須由親人為其擺一次薦宴,燒一回紙錢,前後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靈魂得以順利超度。

其中「五七」的置辦,尤應豐盛,等等。太宗死後,太子遵旨一一照辦。其後公卿百姓紛紛仿效,由此形成做七習俗。

這種故事當然於史無徵。有人指出,做七習俗雖然自唐初起盛行,但早在南北朝時已見有關記載,《北史·胡國珍傳》:「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北齊書·孫靈暉傳》:

「從(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恒為綽請僧設齋。」

根據上述記載和其他若干資料,學者多認為做七習俗**於生緣說,大約在佛教傳至東漢後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內形成,從唐初起突破信眾範圍,走向世俗化。為何要規定「七」為忌日?謂人生有六道流轉,在乙個人死此生彼之間,有乙個「中陰身」階段,如童子形,在陰間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見《瑜珈論》)。

所以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須逢七舉行超度、祭奠。這種由佛教「生緣說」催生的做七習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時形成,自然應視作當時佛教盛行的產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齋說》,對做七習俗及其理論依據予以駁斥,其根據之一便是「傷禮」,不合儒家對人情哀戚的講求,這也能反證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相反,也有人認為做七習俗本於道教。從該俗的實踐看,做七既請僧眾誦經,也請道士誦經,而民間關於做七由來的種種解釋,多與道教的地獄結構及功能的宣傳相吻合。清趙翼在《陔餘叢考》卷三十二還結合做七習俗起於元魏、北齊的歷史背景來對此論證:

「按元魏時,道士寇謙之教盛行,而道家煉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為斷,遂推其法於送終,而有此七七之制耳。」他還引證《韓琦君臣相遇傳》:宋仁宗駕崩,英宗初即位。

光獻太后對宰臣韓琦說:「當初立他(指英宗)為皇太子時,臣僚多有言不當立者。恐他見後心裡不好,昨因齋七,並焚於錢爐矣。

」這個引證別有深意——眾所周知,宋朝自太宗以後,道教一直備受尊崇,到真宗時更受到無與倫比的偏愛,還出現乙個所謂「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趙玄朗,成為趙宋皇家的祖宗,從而使道教躍居「國教」地位。如果做七是佛教所創,很難想像會替已故皇帝行此奠儀的。

還有人認為做七習俗源自先秦時代的「魂魄聚散說」:人之初生,以七日為臘,一臘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義就是祭送死者。此外如天以陰陽二氣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萬物,謂「七政」,人得陰陽、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氣亦惟七;以及《易·系·復》曰「七日來復」,《禮記·檀弓上》日「水漿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來,也都是後世做七習俗的信仰內涵所在。

不過這些觀念和舊禮又是怎麼具體變成做七習俗的呢?仍是乙個迄今無人作出說明的疑問。

還有人推測,做七習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時「國人」於父母葬後迎其魂靈於殯宮的祭祀儀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靈得到安息。按禮制規定,舉行虞祭的時間和次數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區別,士之喪三虞,大夫之喪五虞,諸侯之喪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為期。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諸侯的七虞之禮。

再往後,秦並六國,改朝換代,只要有條件誰舉辦七虞都行,最終流變成了通行民間的做七習俗。

5樓:匿名使用者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干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頭七」習俗,然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亦有說認為人死後魂魄會於「頭七」前到處飄盪,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乙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後頭七返家探視 出自 《**度亡經》(又名中陰救度**)

人死後四七什麼意思

6樓:花降如雪秋風錘

人死後每隔七天為忌日,祭奠一次。第四個忌日稱「四七」。

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乙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民間傳說人有三魂七魄,死後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滿魄盡,所以要過「七期」和三周年。

7樓:宇宙外的三道題

做七,亦稱「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4七就是第四個七日。

8樓:626467劉

就是四周,28天祭日

人為什麼會在睡覺的時候死去,為什麼有的人在睡夢中會死掉?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 如果咽部結構將氣道完全阻塞,氣流完全無法進入肺部,此時就會出現呼吸暫停,由於肺部肌體嚴重缺氧,大腦會將身體短暫喚醒到剛剛能夠收緊咽部肌肉的程度,從而解除氣道阻塞,伴隨乙個很響亮的喘息聲,呼吸恢復正常。該過程迴圈往復,使睡眠變得很淺並支離破碎。當您早上醒來時,也許意識不到這些過程,...

夢到死去的人不說話,夢見去世的人為什麼不說話?

你好 很高興為bai你解答!du 根據周公解夢 夢見已去世的人 zhi往往dao代表已經死亡 死回去 結束 消亡的事物,預示答你會進入新階段,迎接新的開始。夢見死人代表著夢者打算忘記曾經那些不快的往事,從失意中站起來,重新找回自我,這裡死人就代表著夢者的過去 那些不願想起,不願去面對的事物,有一種告...

過去死去的人為什麼用席子卷著,夢見死去的女人被席子卷著

過去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人們買不起棺材,便用席子卷著屍體。棺材是由六塊木板組成,上蓋稱為 天 左右稱 日月牆 前後兩個堵頭稱為 槐頭 棺材的大小是有講究的,通常稱為 三 五 四六 五七 等。例如,三五棺材是指 天是五寸厚,日月牆是三寸厚。生老病死這是人的正常生理現象。為了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與愛戴,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