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2021-04-17 15:21:20 字數 2379 閱讀 5441

1樓:康淑蘭馮琬

搜一下: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閱讀文言文,回答下列問題。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

2樓:手機使用者

1、①結交,親附,②使……退卻③以前假使

2、「三國」指「韓、魏、楚」,「刺客」指荊軻,「良將」指李牧3、略

閱讀下文,完成文後各題。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3樓:匿名使用者

小題1:a

小題2:b

小題3:a

小題1:a。b厭:滿足。c向:假使。d再:兩次。

小題2:b。介詞,拿,用。a用法相當於「而」,順承。c語助詞,表方位。d因為。

小題3:a。形容詞的使動用法。b名詞使動用法。c名詞作狀語。d名詞作動詞。

文言文參考譯文:

齊人未曾賄賂秦國,最後跟著五國滅亡了,為什麼呢?結交秦國卻不幫助五國啊。五國已經滅亡,齊國也不能倖免了。

燕、趙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衛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而不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是個小國卻能後滅亡,這是用兵抗敵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用荊軻(行刺)作為策略,才招致了災禍的來臨。

趙國曾五次對秦作戰,二敗而三勝。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連續打退了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殺,邯鄲才成為(秦國的)乙個郡,可惜趙國使用武力卻不能堅持到最後啊。況且燕趙是處在秦(把別國)消滅得差不多的時侯,可以說是智謀和力量(變得)勢孤力弱、處境危急,戰敗而亡國,實在是不得已的。

當初假使(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他們的土地,齊人不歸附秦國,刺客不到秦去,優秀將領(李牧)仍健在,那麼勝負的定數,存亡的道理,應當能夠與秦國互相較量,(結局)或許還不容易預料。

唉!(如果)用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對付秦,那麼我恐怕秦人會害怕得連飯也吃不下去啊。可悲呀!

有像這樣(強大)的國勢,卻被秦國久負的威勢挾制,天天削減月月割讓,因而趨於滅亡。治理國家的人可不要使(自己)被積蓄的威勢所挾制啊!

說起來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弱小,卻仍有可以不用賄賂(的方法)來戰勝秦的可能性。假如以(現今)偌大的天下,屈尊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這就又列於六國的下等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

4樓:澤華

小題1:d

小題2:c

小題3:b

小題1:

試題分析:a是名詞用作動詞,守義的意思;b和c是名詞用作狀語,分別是一天天和向西的意思。

小題2:

試題分析:a智力:智謀和實力。b.可以:可以憑藉。d.故事:舊事。

小題3:

試題分析:「比喻論證的手法」說法不正確,這裡沒有運用比喻論證的手法。

閱讀下面的兩篇文言文,完成小題。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

5樓:手機使用者

小題1:a

小題2:c

小題3:b

小題4:d

小題1:試題分析:a.卻,表轉折;b.代詞,指趙國;語氣詞;c.相當於「在」;比;d.因;用

點評:一般考這種題都是在四個句子中找出一項不同的,而這道題相當於考查了五個文言句子的理解,加深了一些難度。不過文言虛詞就18個,而最常見的又更少,所以類似「而」、「以」、「於」,要讓學生們多總結。

小題2:試題分析:a.「趣」通「趨」;b.「馮」通「憑」;d.「當」通「倘」。

點評:這種題型相對而言比較簡單,大多數通假字都很常見,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多積累就行。很多通假字都是同音形異字,可以根據句意來幫助理解。

小題3:試題分析:a智力:智謀和力量;祖先:祖輩父輩;c其實:那實際情況;故事:先例;d不行:不前往;黃泉:地下水。

點評:古代多單音節詞,所以看到類似於現代漢語雙音節的詞,古義盡可能分開理解。要具體、形象。

分開解釋的含義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與上下文保持一致。四個選項比較、權衡,增強準確性。將該詞語的今義帶進原文,通則對,不通則錯。

小題4:試題分析:例句:被動句;a.判斷句;b.狀語後置;c.定語後置。

點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無外乎就那麼幾種: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省略句等。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後面的問題。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

6樓:rr42622刎垢

1.b2.a

3.a4.c

5.c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