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蹟》其三是一首懷古詩,用了什麼典故,表達了作者何種情

2021-04-14 05:05:59 字數 5281 閱讀 1358

1樓:手機使用者

這兩句詩出自杜甫的復《詠懷古蹟五首》制

(其三),這首詩主要是詠戰國晚期屈原之後的傑出辭賦家宋玉,引為知己,尊以為師。這兩句是說自己與宋玉蕭條相同,而生不同時,今思其人,故而悵望灑淚。兩人相距千年,故曰"千秋".

這兩句是對千古知音相逢的慨嘆,嘆不為人知,嘆同遭不幸。

詠懷古蹟其三用了哪些表達技巧

2樓:棋盤上的小棋子

「群山萬壑赴荊門」 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 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 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 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乙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 之邦,嫁到異域,並在那裡度過一生,確實需要 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 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徵。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 昏」, 「獨」實寫青塚,虛寫昭君遠離故土的境 遇,更寫出了昭君遠離故土後心靈的孤獨之情。

「環佩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葬於塞外,不 能歸漢,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 想,昭君雖骨留青塚,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 夜回到生她養她的故鄉,可見其懷念故土之 心是多麼強烈啊!乙個「空」字,將詩人的 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分明怨恨曲中論」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 一開始並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 詠佳人之奇美,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 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後才明確點出昭君 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 相似,寄寓思鄉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 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詠懷古蹟其三賞析。幫幫忙哇

3樓:南京張磊律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一統志》說:

「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位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揮想象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

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本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乙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裡則用乙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

這可說是乙個有趣的對照。。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

「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

4樓:匿名使用者

在做這首詩時,詩人寓居昭君故鄉詩人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歸魂的形象,寄託自己思念故鄉的心情,並塑造了乙個鮮明的悲劇形象。以昭君的怨恨之情寄託自己的深深家國之情

5樓:莫生風

啊~那我來評評............

只要第一句是吧?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ok,首先,看格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那麼七律的首句有一式應該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後半句第一字可作平,所以不出律,對的還算工整,但是當然是把第一句第一字也作仄聲更好。

然後,內容:

首先翻譯一下...字面上解釋,群山萬壑,向荊門而去,生出明妃的村子還在。

按我的理解,意思是越過群山萬壑,奔赴荊門山,那裡是明妃出生的地方,明妃不在了,但那村子還在。

我認為好的地方是,尚有村,點明是懷古,人不在村還在,並且後句【獨留青塚向黃昏】,也和此句有呼應。

而第一句的目的,個人認為在於描繪那麼乙個場景,群山萬壑,統統指向昭君的山村,山,和下文千載應該有關係。昭君掛了山還指著她村子......

其實古人的詩也不一定是字字皆金,說白了其實並沒有什麼可以大大賞析的,就算賞析也要結合全詩,單看一句也就這麼點東西了。

6樓:社保風歌

起首二句先介紹昭君的故鄉。在荊門,而這荊門也非同一般,詩人須「赴」千山萬壑,才看到「尚有村」,即昭君村。

此一句由千山萬壑襯托昭君故鄉的靈秀和巨集偉,正所謂「人傑地靈」,從地靈,側面反映昭君的「傑」。為下文繼續敘述昭君事蹟作鋪墊。

而句中「赴」字則顯生動,譬如「赴湯蹈火」,這「赴」一字讓讀者自然領悟其地勢之險要,比「到」、「去」一類詞語更有意味。「尚有村」中「尚有」,即仍然有之意,略帶驚嘆之情,而這種驚嘆也不難覺察到詩人的嘆息。為下文描述昭君的悲劇和思念,作了情感上的鋪墊。

作為七律詩的起句,此二句形象生動,又合乎七律章法,為下文的提供了足夠的氣勢和開始,有此句「起」,自然地容易有了下句的「承」。

以上絕對為風歌個人原創,放心抄襲。

7樓:徹底無帝

我建議這位仁兄,看文章如果都要去了解背景那就太麻煩了。

他是個名人你就去了解他背後的故事,那你要是看得是沒有出名人的文章呢?你難道也要去了解他的背景,歷史?

看文章看的是感覺,感悟而不是這個人背後的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好好地一群人,被這些磚家叫獸弄得都成了故事大王

詠詩懷古詩結構 內容 表現手法 抒發情感

8樓:木子子木

詠史懷古詩

一、積累詠史懷古詩的基本常識

1、【詠史詩、懷古詩和代表詩人】

9樓:泛白的泡沫

詠懷古詩的結構內容,表現手法都是用來抒發情感的。

《詠懷古蹟》其三的千古名句是?

10樓:匿名使用者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名句賞析: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群山萬壑赴荊門」,是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乙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

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麼乙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裡的昭君決不只是乙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

11樓:百度使用者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12樓:瀾吟月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詠懷古蹟其三賞析,

13樓:凹凸小田螺

1、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想到昭君生於名邦,歿於塞外,去國之怨,難以言表。因此,主題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開始,「獨留」兩字,是怨的終結。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這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2、詠懷古蹟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3、譯文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4、創作背景

這組詩是詠古蹟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於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後遊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蹟,對於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蹟五首》,以抒情懷。

14樓:匿名使用者

杜 甫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 譯 文 ]

群山萬壑都奔赴荊門,

一直到生長明妃的地方。

想當年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大漠,

而如今只留下了青塚,

面對著黃昏傾訴著哀怨。

因為畫圖錯過春風般的容顏,

那昭君魂魄啊,乘著月夜黯然歸來。

千百年來琵琶奏響著胡人的樂曲,

分明是把哀怨遺恨向後世訴說。

【賞析】

《詠懷古蹟五首》是杜甫大曆元年流落夔州時寫的一組懷古詩,這是第三首,詩人借悼念昭君的不幸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起首兩句,就把從白帝城到數百里外的昭君村這一段不平凡的水路寫得波瀾壯闊。杜甫寫作這首詩時,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距荊門山附近的昭君村遙遙數百里,這本來是望不到的,可詩人站在白帝城上,遠望群山萬壑,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江流滔滔,「不捨日月」,於是詩人聯想到:

群山萬壑奔「赴」的盡處該是荊門山吧?乙個「赴」字,寫出了群山萬壑逶迤不絕的態勢,大氣磅礴,橫空出世,起句決不平凡;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在群山萬壑這樣的大背景下,詩人點出的卻是乙個小小的昭君村,這一鮮明對比,頗引人深思。明人胡震亨品評此句說:

「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意謂這樣氣勢不凡的起句,當是用來寫大英雄的,著落在昭君村是不適當的。其實並非如此,這時節詩人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顯然詩人寫昭君,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報負和家國之情的,還是清人吳瞻泰說的好:

「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可見詩人是把昭君當作紅顏知已或紅顏英雄來寫的。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一聯對句,寫盡昭君一生悲劇。乙個「連」字,寫出了出塞萬里的艱辛;乙個「向」字,道出了昭君至死不忘的思鄉之情。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這是接前二句進一步寫昭君的家國身世之感,「畫圖省識春風面」,正是昭君出塞的悲劇原因;「環佩空歸月夜魂」,寫她懷念故國之心不變,雖骨留塞外,魂靈卻會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詩歌結句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琵曲調,點明全詩寫「昭君怨」的主題。「昭君怨」正是遠嫁塞外的女子的鄉土之思,也正是飄零西南的詩人的故園之情。

這怨思這哀愁千百年來一直打動著人們的心,昭君故事被後人譜寫成各種曲目,傳唱至今。

詠懷古蹟其三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詠懷古蹟其三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群山萬壑赴荊門 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 水是萬壑爭流,奔 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 赴 字用了擬人 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乙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 之邦,嫁到異域,並在那裡度過一生,確實需要 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

詠懷古蹟其三拼音版是怎樣的,詠懷古蹟其三杜甫全文拼音

1.古詩詠懷古蹟其三帶拼音版 y ng hu i g j q s n 詠懷古蹟其三 d f 杜甫q n sh n w n h f j ng m n sh ng ch ng m ng f i sh ng y u c n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y q z t i li n shu m d li...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杜甫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什麼樣的

要知道詠懷古蹟其三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那就要清楚史實,了解當時的事件和背景。詠懷古蹟五首 其三 表達詩人什麼思想感情 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讚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託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詠懷古蹟五首 是唐代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