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蹟》其三詠嘆王昭君其人事,寄寓了怎樣的情感

2021-03-04 01:48:28 字數 4142 閱讀 1019

1樓:匿名使用者

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裡面似乎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的詠懷。但聯絡寫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書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王昭君有國色之貌無人識,漢元帝不辨美醜,竟要靠「畫圖省識」;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而這些都不能明說,所以就借寫王昭君的不幸來暗寓自己的不幸。詩完全是借助對古蹟的憑弔、對古代人物的身世遭際的悲嘆,抒寫自己的懷抱,表達了懷才不遇的感慨。

詠懷古蹟》(其三)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樣的情感?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2樓:匿名使用者

參***:

《詠bai懷du

古蹟》(其三)詠zhi嘆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dao對王昭君寄予了版

深厚的同情權,也暗含了對自己懷才不遇、抱負不得施展的悵惘。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對比和反襯的手法來寫王昭君的悲劇。這裡有去與留的對比:

離開了不該離開的故國,留在了不該留下的荒漠;生與死的對比:生時可以「識」卻沒能「識」,死了不能歸卻魂魄歸來。通過這些對比,反襯出昭君出塞的悲慘命運。

3樓:匿名使用者

寄予的情感: 借昭君之怨,抒自身流離之苦。頷聯與頸聯的表現手法:對仗

4樓:匿名使用者

《詠懷古蹟》(其三)寫昭君出塞的悲慘命運。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對

內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容同情,也暗含了對自己懷才不遇、抱負不得施展的悵惘。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對比、對仗和反襯的手法來寫王昭君的悲劇。這裡有去與留的對比:

離開了不該離開的故國,留在了不該留下的荒漠;生與死的對比:生時可以「識」卻沒能「識」,死了不能歸卻魂魄歸來。通過這些對比,反襯出昭君出塞的悲慘命運。

5樓:潭恕懷申

杜甫的詩題叫《bai詠懷古蹟du》,顯然他在寫zhi昭君的怨恨dao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回家國之情的答。

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對比和反襯的手法來寫王昭君的悲劇,有去與留的對比、生與死的對比,通過對比,反襯出昭君出塞的悲慘命運。

《詠懷古蹟》(其三)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樣的情感?

6樓:樰悅晗

哀嘆王昭君貌美卻沒有得到皇帝的寵愛,最終嫁給匈奴,再也沒有回到故鄉。也是詩人的自比,暗示自己也是有一身的才華,卻沒有被君王賞識,壯志難酬的悲憤心理

7樓:阿房女

對這些歷史人物淒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並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詠懷古蹟(其三)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8樓:匿名使用者

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讚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託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

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前兩句寫昭君村,這兩句才寫到昭君本人。

詩人只用這樣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從這兩句詩的構思和詞語說,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賦》裡的話:「明妃去時,仰天太息。

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但是,仔細地對照,杜甫這兩句詩所概括的思想內容的豐富和深刻,大大超過了江淹。

清人朱瀚《杜詩解意》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說得很對。

但是,有神的並不止這兩個字。讀者只看上句的紫臺和朔漠,自然就會想到離別漢宮、遠嫁匈奴的昭君在萬里之外,在異國殊俗的環境中,一輩子所過的生活。而下句寫昭君死葬塞外,詩人用青塚、黃昏這兩個最簡單而現成的詞彙,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

在日常的語言裡,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裡,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它是那樣地大,彷彿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乙個墓草長青的青塚,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這句詩就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塚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更進一步寫昭君的身世家國之情。畫圖句承前第三句,環佩句承前第四句。畫圖句是說,由於漢元帝的昏庸,對后妃宮人們,只看圖畫不看人,把她們的命運完全交給畫工們來擺布。

省識,是略識之意。說元帝從圖畫裡略識昭君,實際上就是根本不識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環佩句是寫她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雖骨留青塚,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

南宋詞人姜夔在他的詠梅名作《疏影》裡曾經把杜甫這句詩從形象上進一步豐富提高:「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這裡寫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長安的漢宮,特別動人。月夜歸來的昭君幽靈,經過提煉,化身成為芬芳縞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詠懷古蹟(其三)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9樓:匿名使用者

詩人在對昭君一生孤苦表示同情的時候,也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望採納

10樓:匿名使用者

《詠懷古蹟》(其三)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間兩聯;」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下魂。「。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對比和反襯的手法來寫王昭君的悲劇。

這裡有去與留的對比:離開了不該離開的故國,留在了不該留下的荒漠;生與死的對比:生時可以「識」卻沒能「識」,死了不能歸卻魂魄歸來。

詠懷古蹟其三詠懷王昭君其人其事,寄情了怎樣的情感

11樓:梧桐漣虞

當你告訴我bai,那天你du離去時,江浪激起你心酸的漣

zhi漪,車輪碾過你dao無盡的心痛,我明回白,你人雖走了,答但,心卻留下了。你不知道,我是多麼留戀你我四目相對的那一剎,我是多麼留戀你的手指穿過我長髮的那一瞬,我是多麼留戀你的唇吻上我的唇的那一霎,君,你不知道,那天我是多麼希望你能把我的心帶走。

一些作業問題,知道答案的請告訴我,拜託了。急急急!!!!

12樓:匿名使用者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 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 塞上風去接地陰。版

叢菊兩開他日淚權, 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說「前兩聯"因秋託興",後兩聯"觸景傷情".

有其道理,但作為組詩的第一首,應把它作為八首詩的總的起興,就更貼切些。

)《詠懷古蹟》(其三)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間兩聯;」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下魂。「。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對比和反襯的手法來寫王昭君的悲劇。

這裡有去與留的對比:離開了不該離開的故國,留在了不該留下的荒漠;生與死的對比:生時可以「識」卻沒能「識」,死了不能歸卻魂魄歸來。

八層意思是;南宋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曾就這兩句詩分析出八層意思,原文是:「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悽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

杜甫詩三首 秋興八首(其一) / 詠懷古蹟(其三) / 登高

13樓:洪範周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 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 塞上風去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 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說「前兩聯"因秋託興",後兩聯"觸景傷情".

有其道理,但作為組詩的第一首,應把它作為八首詩的總的起興,就更貼切些。

)《詠懷古蹟》(其三)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間兩聯;」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下魂。「。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對比和反襯的手法來寫王昭君的悲劇。

這裡有去與留的對比:離開了不該離開的故國,留在了不該留下的荒漠;生與死的對比:生時可以「識」卻沒能「識」,死了不能歸卻魂魄歸來。

八層意思是;南宋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曾就這兩句詩分析出八層意思,原文是:「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悽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

詠懷古蹟其三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詠懷古蹟其三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群山萬壑赴荊門 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 水是萬壑爭流,奔 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 赴 字用了擬人 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乙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 之邦,嫁到異域,並在那裡度過一生,確實需要 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

說說你對杜甫《詠懷古蹟》其三中王昭君形象的認識

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乙個把 出塞 引為一生憾事 滿腹 怨恨 的昭君.杜甫的 詠懷古蹟 其三 與白居易的 王昭君 二者風格上有什麼異同?白詩明快淺顯,立意巧妙,先說昭君為胡地風沙所困,已變得憔悴,但不願讓漢帝知道,只希望回國,有戀主之情。跟白詩相比,杜詩深沉得多。杜詩好就好在有沉鬱一面 就內容而言 又有綿...

詠懷古蹟其三拼音版是怎樣的,詠懷古蹟其三杜甫全文拼音

1.古詩詠懷古蹟其三帶拼音版 y ng hu i g j q s n 詠懷古蹟其三 d f 杜甫q n sh n w n h f j ng m n sh ng ch ng m ng f i sh ng y u c n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y q z t i li n shu m d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