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龍樹菩薩,龍樹菩薩佛教地位

2021-04-11 04:30:20 字數 3618 閱讀 9732

1樓:匿名使用者

龍樹菩薩,又稱龍猛,是公元三世紀著名的大阿闍梨,出生於南印度案達羅王朝的婆羅門家庭。

龍樹菩薩自幼聰明,精通四吠陀,天文、地理、圖緯秘藏等無不通曉。所以,龍樹菩薩自幼就已名聞一方了。

青少年時,龍樹菩薩和他的三個好友一起修學隱身術,常夜入王宮,侵凌宮女。後來,事情敗露了。龍樹的三個好友都被國王所斬。

龍樹僥倖逃脫。通過這一劫,龍樹深深感悟到「欲為苦本」的道理,於是發心出家修行。

出家後,龍樹菩薩廣習三藏而無厭足,後來到雪山(喜馬拉雅山),遇到一位不知名的老僧,從其處得到了大乘教授,但雖知義理,卻未通達。

後來,龍樹菩薩以大乘法義摧破外道邪說。因而龍樹菩薩當時心生驕慢,無視出家戒規,自著新衣,靜處於一間水晶房中。其時,有大龍菩薩,見龍樹菩薩的情形,心生悲憫,於是引龍樹菩薩入龍宮,授龍樹以無量大乘秘密教授。

於是,龍樹終於體悟教理。 另龍樹自毗羅處得付法藏心傳,是為付法藏第十四祖。而龍樹菩薩,為使一切眾生得正法益,在以前馬鳴菩薩廣弘大乘的基礎上,將大乘秘密法義整理成完整系統的大乘修法體系,從而使無量眾生皆得聞思修行大乘妙法,而入如來正果。

自此,大乘體系正式確立了。 龍樹菩薩在世弘法時,廣造《中論》、《大智度論》、《十二門論》、《回諍論》、《七十空性論》、《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論》等諸大論著,有「千部論主」之稱。

龍樹菩薩參拜南天竺鐵塔時,曾以七粒白芥子開啟鐵塔,進入塔中。在塔中,龍樹菩薩有幸見到金剛薩埵顯淨相,自金剛薩埵處得《金剛頂經》等秘密教授。以後,龍樹菩薩勤修密法,即生而成正果。

在南印度,龍樹菩薩曾使南憍薩羅國王皈依佛教,又使無數外道皈依佛教,從而引起了小乘行者及諸外道的嫉妒。於是,龍樹菩薩自行入寂。

【佛教常識--八正道】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不邪謂之正,通達無阻謂之道。正道者,能令眾生苦集永盡,達於涅盤寂靜的聖賢境界,故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一、正見,是正當的見解,世間正見如布施持戒,出世正見謂明達苦集滅道四諦理,不為俗見惑見所惑。

二、正思維:一般人所發的思維,多由妄念而起,若修道既見四諦理。即以無漏智慧型發動思維,而使真智增長,斷除迷惑,而證真性。

三、正語:以正當的言語而修口業,離諸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得正語,則口業自淨。

四、正業:梵行清淨,不染三毒,謂之正業。我人起心動念,無非造業。修道須身不造殺盜淫,口不作欺妄語,意不起貪嗔痴,即謂正業。

五、正命:命謂賴以生活的生計,修道者當離五邪命——詐現異相,自說功德,佔相吉凶,高聲現威,說得供養——而以正當職業謀取生活。

六、正精進:向出世之方,涅盤之道 ,努力前進,稱正精進。得正精進者,不從事於徒苦身心的苦行,或世俗迷信,及外道不究竟之法。

七、正念:念從心起,心不離道,惟念真如實相,或功德相好,故稱正念。得正念,則與菩提相應,心無動失。

八、正定:遠離不定,邪定,及有漏禪,以真智入於無漏清淨的禪定,謂之正定。得正定,則能正住於理,決定不移。

八正道,又可歸納於戒定慧三無漏學。即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為戒學;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修八正道,為滅諦之因,可達於涅盤。

2樓:匿名使用者

龍樹菩薩,梵文 nāgārjuna bodhisattva,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又譯稱龍猛,或龍勝,大約活躍於西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間,他首先開創空性的中觀學說,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

龍樹菩薩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偉大論師,傳說壽高一百五十(或說二百),著有大量的大乘論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中論》闡發緣起性空的深義;《大智度論》採取中道立場來彰顯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論》則以深遠的見解來宣揚菩薩之大行。

龍樹菩薩的主要立場,見於《中論》的主張,核心思想即在《中論》第一品第一頌的「八不偈」中:「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八不偈」是基於緣起法的本質而說,所以稱為「八不緣起」或「八不中道」。因為緣起法的本質是空,空即無礙,不落入空有二邊,即為中道,《中論》之名即是以其闡明中道而得。一般人觀察世界的狀態,皆用生滅、常斷、一異、來出作為固定的觀念,所以有外道的常見及斷見,凡夫的我執與小乘的法執;中道則基於緣起法為第一義諦,了知世間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緣而起,所以是空無自性的。

然而,從俗諦上看,依舊呈現緣生緣滅的現象,卻不知一切法空無自性。凡夫若執著緣起幻有的世界為實在或虛無,便落入外道的境界;又若以緣起的世界雖為幻化不實,不能如實知緣起性空,反而以為觀緣起法而入涅盤境界為另一種實在,便落於小乘境界。

3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 在寺廟的簡介上 最好不要寫上掌管什麼的,這是民間的說法

4樓:匿名使用者

頂禮龍樹菩薩

看看《龍樹菩薩傳》

龍樹菩薩佛教地位

5樓:匿名使用者

1龍樹是「大乘佛教」的創始人。

「龍樹」這個人,據說小時候,和幾個男同伴學會「隱身術」,常常潛入王宮,恣情取樂,對宮女和公主進行了**害。百餘日後,宮中的一些美女,竟有人懷孕了,被國王查覺,派出大內密探錦衣衛,設計捕殺了其它幾人,唯有龍樹逃脫……

據說後來一位叫「大龍」的比丘,把龍樹領入「龍宮」。他在「龍宮」待了很久,把所藏的「經典」反覆細閱,幾乎能背誦了。「大龍」長老又授予他一些「神通術」,他才別師出來,從此宣揚大乘佛教,由此把上座部僧侶對立面稱為小乘佛教。

(印度佛教所說的「龍」,和中國的「龍」是兩碼事。它的「龍」實際是一種大蛇,能噴毒火,沒有腿和角。翻譯者好心地把它寫成「龍」)

那麼,龍樹的「佛經」就不同釋迦牟尼的的教誨了。

2公元5世紀時龍樹思想傳到了中國,成為中國佛教宗派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等宗的立論根據,因而龍樹又被尊為「八宗祖師」、「第二佛陀」,成為佛教史上幾乎和「佛祖」並肩的重量級人物。

但令人奇怪的是:「龍宮」來的大乘佛經,它書中的神鬼故事,怎麼幾乎全系綜合婆羅門教、印度教、耆那教、希臘正教、回教或波斯……之類神話或寓言故事、輪迴、因果報應、多神、大自然事物信仰的翻版、整合版?

這卻是傳到中國的大乘佛教的主要思想、經書的**。

3根據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記載:

某王子因父親長壽而欲求父親快點掛掉,好讓自己早日登上王位,於是他要殺掉令父親長壽的龍樹菩薩,從而使父親死去,龍樹隨其意願,取一片草葉,自刎斷頭。

(按完整點的故事版本,據說當時龍樹菩薩是不怕刀劍殺的,而草對龍樹有宿業的因緣而能殺之)。

龍樹的自殺是獻身還是絕望?能給別人什麼樣的榜樣呢?可至今還有成千成萬的大乘佛徒,執著地走在龍樹所指的路上,這是一條通向何方的路呢?

6樓:器世間正覺世間

這位糾正:台灣版《高僧傳》76冊,希望大家有因緣可以一讀。台灣買的到

7樓:匿名使用者

龍樹菩薩是出於善心,自願布施自己的身體而圓寂的。請勿誤讀和曲解。

《大唐西域記》中說,當時龍猛菩薩令佛法越來越興盛,魔王波旬極度不安,投生為樂行王的兒子——具力太子,為了獲得王位,跟母親商量要害死龍猛菩薩。他來到菩薩前面,說自己不幸得了一種病,非人腦不能醫治,求菩薩布施自己的頭顱。龍猛菩薩心想:

「往昔佛陀無數次布施自己的身體,如今我遇到這樣的對境,也應當滿足他的心願。」於是隨手取一根吉祥草,吹口氣化作利劍,把頭割了下來,以此而示現圓寂。

很多神通故事,目的不在於宣揚怪力亂神,這些恰恰也是正法不贊同的。這些故事,是為了告訴不信因果的眾生,因果是真實存在的。 沒有「證據」,根器一般的眾生是難以悟到,因果這個根本的宇宙規律的。

佛教菩薩佛教中,佛是不是比菩薩大

佛,徹底的正覺 已經放下了 分別 妄想 執著。是我們修行的最高端段。也專就是多位的大圓滿屬 的狀態。菩薩,次之,放下了 分別 執著。但還存有妄念,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裡的因,就是還會起心動念。菩薩還不是圓滿的狀態。阿羅漢,更次之,只放下了 執著。但還存有妄念和分別心。但已脫離六道,所以說只要放...

觀音菩薩是佛教還是道教觀音菩薩是佛教還是道教

1 華嚴經 上說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教是不是佛教?是。回教是不是佛教?是。無有一法不是。你們念過 普門品 你們念過 楞嚴經 觀世音菩薩不是說得很好嗎,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 2 應以耶穌身得度,佛就現耶穌身,耶穌是佛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佛就現婆羅門身,婆羅門是佛 應以阿拉身得度者,...

佛教的菩薩都是什么職位,佛教的菩薩都是什麼職位

佛教的 菩薩 不是職位,更不是權勢,而是代表修行和願力的果位。觀世音 地藏 文殊 普賢為佛教的四大菩薩,智 悲 行 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標徵,這就是文殊 觀音 普賢 地藏。文殊表智慧型 觀音表慈悲 普賢錶行踐 地藏表願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薩之中,使至理成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蹟 在智 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