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裡的嗎

2021-04-09 23:09:12 字數 3903 閱讀 7007

1樓:風漸遠_儆醒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談論的是史鐵生的散文名作:《我與地壇》。

之所以選擇這篇作品,是出於如下幾點理由:一,大家知道,2023年的最後一天,史鐵生先生突然去世,引發了許多人的悼念與追思。在這些追思中,我發現好多人都提到了《我與地壇》,可見這篇作品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我們今天來談論這篇作品,也算是對史鐵生先生的一種悼念和緬懷。二,對於這篇作品,我本人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在山西的一所高校教寫作課。

大概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我就把這篇作品帶到了我的課堂上。有

四、五年的時間,差不多每年我都要面向學生誦讀這篇作品,有時候是一遍,有時代兩個班的課就會讀兩遍。從2023年開始,我所在的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先是與人民出版社,後來又與北師大出版社合作編寫高中語文教材,我們也把《我與地壇》選到了必修課裡,而這一課的內容又是由我來編寫的,所以我對這篇作品實在是太熟悉了。三,以我個人的判斷,我覺得無論是從思想性還是文學性上來看,《我與地壇》在中國當代散文寫作中都達到了乙個很高的水準,值得我們去認真分析。

下面,我就從作者、文體、格局、結構、語言、立意等幾個方面來面對這篇作品。

一、關於史鐵生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孟子·萬章下》)這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我覺得談論《我與地壇》,我們更需要從作者的情況談起,因為這篇作品直接與作者的遭遇與疾病相關。不了解作者的情況,我們就無法很好地去理解這篇作品。

史鐵生是2023年1月4日出生於北京,2023年初中畢業,2023年去陝西延安地區插隊。三年之後也就是他20歲那年,他的雙腿開始出現問題,於是回北京**。史鐵生有篇散文,叫做《我二十一歲那年》,寫到了他當年在友誼醫院神經內科**的情景,寫到了他當時的想法。

他說,當時是他父親攙扶著他第一次走進了那間病房,「那時我還能走,走得艱難,走得讓人傷心就是了。當時我有乙個決心:要麼好,要麼死,一定不再這樣走出來」。

但是,他沒有去死,也沒能再那樣走出來,而是被他的朋友抬回了家,從此坐進了輪椅,開始了與自己的疾病終生廝守的日子。從2023年開始,他進北京一家街道工廠做工,主要工作是在木箱子或鴨蛋上畫仕女,畫山水。他就這樣畫了七年。

像**《午餐半小時》,《老屋小記》,寫的就是那個時期的生活。 在工廠做工期間,史鐵生開始學習寫作。2023年,他在《當代》正式發表**《法學教授及其夫人》,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

我們許多人都沒有經歷過史鐵生的這種遭遇,但是大家現在可以想想,乙個人在20歲左右的年齡,雙腿突然不聽使喚了,然後是癱瘓了,那該是什麼滋味!而且這並不是暫時的事情,而是意味著被判了無期徒刑——一輩子要與輪椅為伍。我想對於每乙個人來說,遇到這種事情肯定都是晴天霹靂。

史鐵生當年遇到的就是這種大不幸,大痛苦,所以他無數次地想到了死,也無數次地想到自己為什麼活。也就是說,如果不去選擇死,就必須尋找活下去的理由。《我與地壇》中有幾句話流傳很廣:

「記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裡了,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麼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乙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乙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乙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乙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這樣想過之後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史鐵生是如何把這件事情想明白的呢?據他自己說,當年他陷入絕望差不多要自殺時,是聽了卓別林的勸。

在《城市之光》這部電影中,女主人公要自殺,但被卓別林扮演的那個角色救下了,女人埋怨他,發瘋地喊:「你為什麼不讓我死?為什麼不讓我死!

」卓別林慢悠悠地、不動聲色地說:「著什麼急?早晚會死的。

」(《對話四則》) 但是,剛剛得病那幾年,史鐵生卻沒有後來這麼達觀。所以地壇就成了他思考生死問題的去處。《我與地壇》中有一句話:

「十五年前的乙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乙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根據《我與地壇》的寫作時間,我們可以推算出史鐵生進入地壇的時間是2023年。2023年前後那幾年很可能是史鐵生一生中心情最苦悶的時期,而偏偏在那個時期,史鐵生的生活中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他的母親得病突然去世了。他在《合歡樹》和《秋天的懷念》中專門寫到過自己的母親。他說:

「三十歲時,我的第一篇**發表了,母親卻已經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又僥倖獲獎,母親已經離開我整整七年。」(《合歡樹》)我想,這裡所說的**獲獎應該是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得2023年的全國優秀短篇**獎。

那麼再推算一下,史鐵生母親去世的時間可能是2023年。也就是說,在史鐵生25歲那一年,他的母親去世了。而這件事情對於已經遭遇不幸的史鐵生來說又增加了一種不幸,可以說是「屋漏偏逢連陰雨,船破又遇頂頭風」。

明白這一點,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在《我與地壇》中作者會以那樣一種筆調去寫母親。那是一種懷念和哀思,也是一種痛悔和自責。 《我與地壇》寫成於2023年,那個時候的史鐵生已快活到不惑之年,他已經是乙個名氣不小的作家了;同時,他也走出了自己的精神困頓期。

這時候,他可能需要對自己「以前的事」、「活著的事」、「寫作的事」、「靈魂的事」作一番集中的回顧與思考,這樣便有了這篇大容量的《我與地壇》。 根據史鐵生標註的日期,《我與地壇》在2023年5月寫成初稿,修改完成的日期是2023年1月。又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史鐵生才決定把它拿出來發表。

史鐵生曾經說過,他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所以他的寫作狀態本來就不好;據他的朋友徐曉講,史鐵生對自己的寫作又有很嚴格的要求,「他寫作的速度很慢,乙個短篇有時得寫幾個月,乙個句子不滿意,他能翻來覆去修改一天,寫了上萬字的稿子,只要不滿意,撕了他也不覺得可惜」。(《我的朋友史鐵生》)由此我們可以想象,《我與地壇》應該是作者的反覆修改之作,精益求精之作。也就是說,作者的感情經過長時間的發酵,思考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文字也經過長時間的打磨之後,他終於拿出了這篇沉甸甸的作品。

2樓:常倩石香潔

秋天的懷念主要是對自己母親的思念,而我與地壇則更多是他對人生的一種感悟

史鐵生《我與地壇》和《秋天的懷念》描寫母親的寫法有什麼不同?

3樓:匿名使用者

《我與地壇》主要是側面描寫,以我與地壇的關係引出與母親的關聯,相當於主輔;《秋天的懷念》是很短的文章,重點寫母親以及由此所得的感悟和情感。有興趣的話看看《插隊的故事》和《我遙遠的清平灣》,能讓你有所感悟的。

4樓:匿名使用者

《秋天的懷念》以敘事為主,有一定的象徵意味;這段文字以議論為主,多有聯想和想象。

5樓:皋晨希折榮

《我與地壇》是側面描寫,以我與地壇的關係引出與母親的聯絡,《秋天的懷念》,重點寫母親以及由此所得的感悟和情感。

6樓:智傲易奉幹

《我與地壇》以我與地壇的關係引出與母親的關聯

《秋天的懷念》重點寫母親以及由此所得的感悟和情感

史鐵生《 我與地壇》或《秋天的懷念》的主要內容(20到300)及表達的情感(10到100)

7樓:匿名使用者

《我與地壇》 史鐵生雙腿癱瘓後心如死灰,幾欲自殺,每每去地壇,總覺得鍛鍊的人是在嘲笑自己沒有退。史鐵生十分煩惱,但有一天,鍛鍊的人死去時,他才發現人生十分短暫,不能浪費青春。

8樓:泡泡de痕跡

我與地壇

是講史鐵生殘疾了年老了之後,回顧往事

地壇是「中間人」聯絡了「我」和「母親」之間的感情感情就是對自己母親的懷念

《秋天的懷念》 史鐵生 全文

9樓:昌秀榮歷媼

《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主要是寫自從作者的腿癱瘓以後,他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母親卻默默地忍受,不但不責罵他,反而以一顆慈善、寬容的心來關愛他、照顧他。每當作者摔東西時,母親沒有辦法,只好自己躲在角落哭,因為母親恨鐵不成鋼又不忍心傷害他的自尊心。後來,母親重病纏身,還要推著他去看花,結果花沒看,母親就永遠地離開他了。

可是母親臨走前,還記掛著作者。母愛就是這樣,不需要轟轟烈烈,不需要華麗動聽的語言,點點滴滴卻能綴成偉大的樂章。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概括成,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概括成300字

我與地壇 讀後感 看了 我與地壇 一文,我感受到了 我與地壇的緣分,以及母親的苦難與偉大。崇高母愛之美 子女若似山邊草,在母親心中也象珠寶。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裡是加倍了的。母親對兒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兒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煩躁 任性,用寬刷順從給兒子以尊重,心裡卻承受著超過兒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

誰有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全文,史鐵生寫了《秋天的懷念》有什麼感受

秋天的懷念 作者 史鐵生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

史鐵生作品中描寫母親的段落,史鐵生《我與地壇》中描寫母愛的手法有哪些

你好1 無聲的行為描寫 2 通過 我 的口的直接心裡描寫 3 側面的烘托手法 史鐵生在哪篇作品裡寫他母親的死 秋天的懷念。看哭了 還有我與地壇也是懷念母親的,同時推薦合歡樹。根據 我與地壇 第二部分相關內容,寫一段文字,描寫史鐵生母親尋找兒子的情景 我在園子裡呆得太久,母親很擔心,就去找我但是又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