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民風民俗的作文,要以前沒有的

2021-04-08 13:58:02 字數 4990 閱讀 2489

1樓:匿名使用者

冬節是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這一天,也是我國乙個傳統節日的名稱,也叫「長至節」、「賀冬節」、「亞歲」等。稱其「長至」,是基於古人對天象變化的觀察: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所謂「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此後的白晝,便一天天延長了。

稱其「亞歲」,就是僅次於元旦(即今之春節)。而在我國民間,則更有「冬節大於年」的說法。

以冬至為節日的傳統,可以朔源到周代。當時國家即有於此日祭祀神鬼的活動,以求其庇佑國泰民安。到了漢代,冬至正式成為乙個節日,皇帝於這一天舉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賀。

這個規矩,其後一直沿襲。魏晉以冬至賀儀「亞以歲朝」,並有臣下向天子獻鞋襪禮儀,表示迎福踐長;唐、宋、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並重,百官放假數日,並進表朝賀(《東京林華錄》、《帝京景物略》等),特別是在南宋,冬至節日氣氛比過年更濃,因而有「肥冬瘦年」之說法。由上可見,由漢及清,從官方禮儀來講,說冬至是「亞歲」,乃至「大過年」,絕非虛話。

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周朝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歲首之傳統的承襲,因冬至日總在十一月初一前後。此外,也與古人認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的觀念有關,如蔡邕《獨斷》中的解釋:「冬至,陽氣生,君道長,故賀。

」民間的冬至節俗,又要比官方禮儀豐富得多。東漢時,天、地、君、親、師,都是冬至的供賀物件(《四民月令》)。南北朝時,民間又有了於冬至日食赤小豆以避邪的習俗(《荊楚歲時記》)。

唐宋時冬至既與歲首並重,於是穿新衣、辦酒席、祀祖先、慶賀往來等,幾同過新年一樣。明清時,官方仍然維持著「一如元旦」的冬至賀儀,民間卻不似過年那樣大事操辦了,主要集中在祀祖、敬老、尊師這幾個專案上發展,由此衍生出裹餛飩、吃湯圓、學校放假、百工停業、慰問老師、相互宴請及全家聚餐等活動,因而相對過年來講,更富有個性。

在潮汕,冬節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節日之一。潮汕冬節有很多民俗活動,如祭祖、謝神、掃墓、吃糯公尺丸等。

一、吃冬節丸

潮汕冬節丸(南方人稱「丸」,北方人叫「圓」。叫法雖不同而義同),分兩種:一為常見的糯公尺丸,一為用粳做的尖公尺丸(用粳公尺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公尺,故名。

主要流行於揭陽一帶)。

福建人在冬節也要吃糯公尺丸,《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五載有這種風俗起源的傳說:

往時有一樵者,至山樵採,失足墜澗中。澗極深,無人援救,不能出險。且深山路絕人稀,樵者呼救,力竭聲嘶,亦無援之者。

樵者居澗中,食黃精姜得免餓斃。歷十餘年,遍體生毛,身輕能飛。於是高飛出澗還家。

性狀全變,家人呼之不應。乃用糯公尺粉和水成丸,與樵者食。樵者以為黃精姜,食之。

漸還本性,家人得以團聚。而自此相沿成習,遂有搓丸之風矣。

這個傳說,是在意義寄託的層次上對冬至吃糯公尺丸的習俗的詮釋。潮汕人多從福建遷移而來,冬至吃糯公尺丸與福建同俗。而潮人通過這種民俗活動,把祈求家人團聚、家族和諧團結的寄託,表現得更為鮮明。

冬至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先將糯公尺舂成公尺粉末兒曬乾。冬至前一天,吃過晚飯後,家中的主婦就開始張羅著把乙隻大箶(淺沿的筐籮)擺在桌上或地上,用開水把糯公尺粉和成粉團,然後,一家子無論大人小孩就圍坐在箶四周,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樣的冬至丸,放入箶裡晾曬。冬節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為好,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徵著歲暮之際一家子圓圓滿滿。

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婦煮好紅糖湯,將丸子下鍋,煮成湯丸。先盛一大缽祭祖,家裡的地主爺、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過。然後主婦叫醒全家老少起來食湯丸,俗稱「湯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湯丸大一歲」。

尤其是孩子們最盼吃這碗圓,常是半夜裡醒來好幾回。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作對似的,老是不亮。其實這是到了冬節前這天,夜的時間最長,過了這一天,便開始逐漸變短。

2樓:匿名使用者

當雪花飄落在寂靜無聲的大地上,你是否已經感覺到,乙個純淨的冬季已經來臨?或許大多數人只是嫌冬天把火熱的激情帶走,而搬來了寒風和飄雪。但是,誰又注意過冬日的乙個重要的節氣——冬至呢?

  冬至,在我們眼中,或許只是乙個在地理書上記過的日子,乙個平淡的12月22日。但是在中國古代,我們的老祖先們對這一天卻極為重視。  古時,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足見人們對冬至的重視。

人們認為:冬至過去,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公升,是乙個吉日,應該慶祝。許多地方在冬至這一天,都有「九層糕」祭祖的傳統:

即用糯公尺粉捏成許多動物的形象,放入蒸籠,蒸好後將其放在祖祠的牌位前,以示祭祀。祭祀之後,親戚們還要一同舉杯暢飲,聯絡感情,稱為「食祖」。  但是,冬至的一些風俗習慣並沒有被人們完整地保留下來,尤其在今天,冬至可以說是無影無蹤了。

而在上文中提到地「九層糕」也只能在史料中才能看見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擔心。  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一直被人們高度重視:

從除夕春節,到元宵清明端午節,再到七夕重陽,冬至,每個節日都有著各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內涵。  而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正席捲著改革中的中國,中國傳承了數千年的民俗節日也受到了外國洋節的猛烈衝擊,正一步步走向社會的邊緣。更多的年輕人喜歡過聖誕節,情人節這樣的西方節日,而春節,冬至一類的節日正在淡出年輕人的視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尋找冬至,尋找的不僅僅是冬至這個節日,而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每個人時刻銘記著句話,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血脈才不會中斷。

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篇:冬節是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這一天,也是我國乙個傳統節日的名稱,也叫「長至節」、「賀冬節」、「亞歲」等。稱其「長至」,是基於古人對天象變化的觀察: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所謂「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此後的白晝,便一天天延長了。稱其「亞歲」,就是僅次於元旦(即今之春節)。而在我國民間,則更有「冬節大於年」的說法。

以冬至為節日的傳統,可以朔源到周代。當時國家即有於此日祭祀神鬼的活動,以求其庇佑國泰民安。到了漢代,冬至正式成為乙個節日,皇帝於這一天舉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賀。

這個規矩,其後一直沿襲。魏晉以冬至賀儀「亞以歲朝」,並有臣下向天子獻鞋襪禮儀,表示迎福踐長;唐、宋、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並重,百官放假數日,並進表朝賀(《東京林華錄》、《帝京景物略》等),特別是在南宋,冬至節日氣氛比過年更濃,因而有「肥冬瘦年」之說法。由上可見,由漢及清,從官方禮儀來講,說冬至是「亞歲」,乃至「大過年」,絕非虛話。

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周朝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歲首之傳統的承襲,因冬至日總在十一月初一前後。此外,也與古人認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的觀念有關,如蔡邕《獨斷》中的解釋:「冬至,陽氣生,君道長,故賀。

」民間的冬至節俗,又要比官方禮儀豐富得多。東漢時,天、地、君、親、師,都是冬至的供賀物件(《四民月令》)。南北朝時,民間又有了於冬至日食赤小豆以避邪的習俗(《荊楚歲時記》)。

唐宋時冬至既與歲首並重,於是穿新衣、辦酒席、祀祖先、慶賀往來等,幾同過新年一樣。明清時,官方仍然維持著「一如元旦」的冬至賀儀,民間卻不似過年那樣大事操辦了,主要集中在祀祖、敬老、尊師這幾個專案上發展,由此衍生出裹餛飩、吃湯圓、學校放假、百工停業、慰問老師、相互宴請及全家聚餐等活動,因而相對過年來講,更富有個性。

在潮汕,冬節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節日之一。潮汕冬節有很多民俗活動,如祭祖、謝神、掃墓、吃糯公尺丸等。

一、吃冬節丸

潮汕冬節丸(南方人稱「丸」,北方人叫「圓」。叫法雖不同而義同),分兩種:一為常見的糯公尺丸,一為用粳做的尖公尺丸(用粳公尺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公尺,故名。

主要流行於揭陽一帶)。

福建人在冬節也要吃糯公尺丸,《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五載有這種風俗起源的傳說:

往時有一樵者,至山樵採,失足墜澗中。澗極深,無人援救,不能出險。且深山路絕人稀,樵者呼救,力竭聲嘶,亦無援之者。

樵者居澗中,食黃精姜得免餓斃。歷十餘年,遍體生毛,身輕能飛。於是高飛出澗還家。

性狀全變,家人呼之不應。乃用糯公尺粉和水成丸,與樵者食。樵者以為黃精姜,食之。

漸還本性,家人得以團聚。而自此相沿成習,遂有搓丸之風矣。

這個傳說,是在意義寄託的層次上對冬至吃糯公尺丸的習俗的詮釋。潮汕人多從福建遷移而來,冬至吃糯公尺丸與福建同俗。而潮人通過這種民俗活動,把祈求家人團聚、家族和諧團結的寄託,表現得更為鮮明。

冬至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先將糯公尺舂成公尺粉末兒曬乾。冬至前一天,吃過晚飯後,家中的主婦就開始張羅著把乙隻大箶(淺沿的筐籮)擺在桌上或地上,用開水把糯公尺粉和成粉團,然後,一家子無論大人小孩就圍坐在箶四周,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樣的冬至丸,放入箶裡晾曬。冬節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為好,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徵著歲暮之際一家子圓圓滿滿。

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婦煮好紅糖湯,將丸子下鍋,煮成湯丸。先盛一大缽祭祖,家裡的地主爺、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過。然後主婦叫醒全家老少起來食湯丸,俗稱「湯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湯丸大一歲」。

尤其是孩子們最盼吃這碗圓,常是半夜裡醒來好幾回。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作對似的,老是不亮。其實這是到了冬節前這天,夜的時間最長,過了這一天,便開始逐漸變短。

第二篇有點短:當雪花飄落在寂靜無聲的大地上,你是否已經感覺到,乙個純淨的冬季已經來臨?或許大多數人只是嫌冬天把火熱的激情帶走,而搬來了寒風和飄雪。

但是,誰又注意過冬日的乙個重要的節氣——冬至呢?  冬至,在我們眼中,或許只是乙個在地理書上記過的日子,乙個平淡的12月22日。但是在中國古代,我們的老祖先們對這一天卻極為重視。

  古時,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足見人們對冬至的重視。人們認為:冬至過去,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公升,是乙個吉日,應該慶祝。

許多地方在冬至這一天,都有「九層糕」祭祖的傳統:即用糯公尺粉捏成許多動物的形象,放入蒸籠,蒸好後將其放在祖祠的牌位前,以示祭祀。祭祀之後,親戚們還要一同舉杯暢飲,聯絡感情,稱為「食祖」。

  但是,冬至的一些風俗習慣並沒有被人們完整地保留下來,尤其在今天,冬至可以說是無影無蹤了。而在上文中提到地「九層糕」也只能在史料中才能看見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擔心。

  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一直被人們高度重視:從除夕春節,到元宵清明端午節,再到七夕重陽,冬至,每個節日都有著各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內涵。  而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正席捲著改革中的中國,中國傳承了數千年的民俗節日也受到了外國洋節的猛烈衝擊,正一步步走向社會的邊緣。

更多的年輕人喜歡過聖誕節,情人節這樣的西方節日,而春節,冬至一類的節日正在淡出年輕人的視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尋找冬至,尋找的不僅僅是冬至這個節日,而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每個人時刻銘記著句話,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血脈才不會中斷。

望樓主採納

寫民風民俗的作文,關於民風民俗的作文

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元旦。是日,人們早起,著新衣 戴新帽 穿新鞋,以示辭舊迎新。謂穿未下過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腳輕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唸吉詞先開門,放炮仗於門口,稱 開門炮 開門炮一般放三個,要 帶四放三 留乙個作 備炮 寧波話 備炮 出典於此。炮仗放得越高越響,示意新年吉利。若是 吹 吹 吹 的啞...

長沙的民風民俗的作文,湖南民風民俗的作文

農曆正bai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稱履端du 元旦,今謂春節,福zhi州人dao叫 做年 是一年中最內 隆重 假期最長的民 容間節日。黎明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這個節俗傳統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 恭喜 發財 平安 等吉...

民風民俗的作文,關於民風民俗的作文500字

泱泱華夏 盛開著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區 不同的名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不一樣的節日,不一樣的穿著,不一樣的食物,不一樣的民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在我的家鄉 江西也有著與這邊不一樣的過節風俗!我們過節吃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