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話比較說明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並談談你的看法

2021-03-28 01:58:05 字數 4986 閱讀 3141

1樓:lin夕子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所以有天生的良知良能。他說:「人之所不學

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43665而能者,其良能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仁義的行為,不學就會,不必思慮就知道,孟子認為天下人都是如此,人人生下來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善

性。所以人性是善的。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本」的意識。君王失天下的原因,就在於失去了民心。他認為苦能能得到百姓的支援,便能得到天

下,「得其民,斯得天下以。」孟子的「民貴君輕」說,不僅在平民中有很大的影響,而且是封建帝王也有所畏懼,所以孟子追尋性善論。

孟子發揚了孔子的仁學思想精神;他講仁義,求仁政,強調道德情操的修養和人格的磨練,把民本思想發展到極致。孟子還特別強調人應該加強

道德修養,已達到理想人格的建樹。

理想人格首先表現為善的德行,而善又以廣義的仁道精神為內容,這就是孟子追求的。從某種角度而言,正是由於孟子的努力,才使的儒學思想更加完善,更具有實踐意義。

荀子主張用禮制來規範人們的思想,注重後天的環境的影響來善化,荀子他則由後天經驗論與行為的效果來論人性,不承認人具有先天的善端與道德意識。

認為「性」雖然是出生時就有,但只是有天然情慾而已。荀子認為人會為善,是因為人後天的學習與努力的成果,如果是順從人原始的性,反而會變成如果想要的東西,要不到的話就會為此爭論,有爭論的話那就不會有辭讓了。

所以人天生是具有「惡」的,而所謂「善」,只不過為善行而已,故荀子否定所謂先天的「仁體」。至於荀子所說的「惡端」,其實就是指五官慾望方面的表現,荀子常說的性,並非是「本體之性」,而是指天賦感官的傾向與其情慾而已。

所以他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必須要靠後天之文理與起偽的功夫,,如「枸木必待隱括烝矯然後直」,若缺乏後天起偽的功夫,那麼性必定不會完美。

2樓:leiteka黑妞

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學說的代表,孟子的觀點是對儒家學說的繼承與發展,荀子的觀點是繼承儒家並有所吸收法家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精神。性惡論強調了環境對人的影響,主張「制天命而用之」

3樓:sad彷徨的我

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戰國時代的繼承人,孟子

的性善說,就是說乙個人天生是善良的版,權我個人認為這和他提出的「仁政」有很大的關係,荀子的性惡論。就是說乙個人天生就是**的,和西方的蘇格拉底是大體持相同觀點的「無知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人一開始是**的,無知的,需要靠知識去改變,學理論知識才能成為有道德的人

請採納 謝謝

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的區別和意義

4樓:銀子很值錢

1、時代背景不同。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戰國中期,此時的社會風氣很差,孟子想要改變這種現狀,於是提出了性善論,並告訴人們人性本善。

而荀子所處的時代是戰國末期,秦統一之勢已經勢不可擋,每次伐攻都是數十萬人。看到這些,荀子有些絕望了,看清了成王敗寇的本質,社會現實趨向惡化,知道自我催眠已經不管用了。為了使人們向善,必須充分讓人們認識自身的缺點,才能心悅誠服地改正,因此他提出了性惡論。

2、根源不同。孟子認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來自人後天的習得,而是產生於先驗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說的良知良能,一部分是人在沒有接觸社會實踐的情況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一部分是以血親關係為基礎的仁愛關係,這就是孟子性善論賴以立論的基礎。

而荀子人性惡的根源則在於人本身具有的本能。這種本能不是通過學習得來的,不是人為促成的。但這種本能如果任其發展,不加節制,不加約束,就必然要產生爭奪、殘殺等**的事情,造成社會混亂,因此他認為人性本惡。

3、對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從一開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發生了內聖與外王兩個對立的價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乃謂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是仁義理智四端。

荀子言性惡,是說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為中並無禮義;道德的行為皆必待訓練方能成功。

孟子所謂性,與荀子所謂性,實非一事。在對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夠自我完善;荀子則以一種冷峻嚴厲的目光審視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夠自我完善。「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義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現實主義的一翼。

」4、關於修身問題的不同主張。孟子強調心性本心,荀子強調本能慾望。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對待修身問題上有不同主張。

孟子站在性善論的觀點上必然強調人的內心修為,他發展了孔子提出的「為仁由己」。

「仁」成為孟子學說的核心概念;而荀子力主性惡,強調外在的禮儀規範,走的是孔子「約之以禮」的路線,「禮」也就成為荀子學說的中堅術語。孟子重於心,荀子重於學。孟子主張擴充本性,主張養氣,重視發揮本心的作用,重視自我修養、自我反省的功能。

荀子主張化性起偽、改造本性,主張治氣,重視學習的作用,重視教育培養、社會約束、師長示範和個人努力的結合。

5、在性情與仁義的關係上,荀子則與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義都看作是出於先天的人性,其中仁義是大體,食色是小體;仁義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魚。

荀子則認為人性只限於食色、喜怒、好噁、利慾等情緒慾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所以荀子說:「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惡」。至於仁義,則是由後天所學、所行、所為而獲得的。

意義:孟子的「性善論」是從正面激勵人奮發向上,自覺向善的。孟子從人與動物不同的類本性人手闡述了人的本質,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觀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從而深化了對人的本性的認識,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

苟子的「性惡論」是從反面激勵人進取、去惡成善的。苟子強調了性偽之分,而把人之不可學、不可事、生而有之的自然本能之性定義為「性」。因為人的自然之性的質樸與粗糙,所以要加強後天的學習和改造。

5樓:我是龍的傳人

一、孟荀人性論的鬥爭性

1、時代背景不同。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戰國中期,此時的社會風氣很差,孟子想要改變這種現狀,於是提出了性善論,並告訴人們人性本善,只要不去學習壞的東西,不被壞的社會風氣所同化,我們自身便不會變壞。這實際上是一種善意的欺騙和自我催眠,這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差甚遠,被認為是過於理想化了。

而荀子所處的時代是戰國末期,秦統一之勢已經勢不可擋,每次伐攻都是數十萬人。看到這些,荀子有些絕望了,看清了成王敗寇的本質,社會現實趨向惡化,知道自我催眠已經不管用了。為了使人們向善,必須充分讓人們認識自身的缺點,才能心悅誠服地改正,因此他提出了性惡論。

2、根源不同。孟子認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來自人後天的習得,而是產生於先驗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說的良知良能,一部分是人在沒有接觸社會實踐的情況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一部分是以血親關係為基礎的仁愛關係,這就是孟子性善論賴以立論的基礎。

而荀子人性惡的根源則在於人本身具有的本能。這種本能不是通過學習得來的,不是人為促成的人生來就有耳目之慾、聲色之好、求利之心,都是飢而欲食,寒而欲衣,勞而欲息,聲色之好。但這種本能如果任其發展,不加節制,不加約束,就必然要產生爭奪、殘殺等**的事情,造成社會混亂,因此他認為人性本惡。

3、對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從一開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發生了內聖與外王兩個對立的價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乃謂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是仁義理智四端。

荀子言性惡,是說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為中並無禮義;道德的行為皆必待訓練方能成功。孟子所謂性,與荀子所謂性,實非一事。在對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夠自我完善;荀子則以一種冷峻嚴厲的目光審視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夠自我完善。

「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義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現實主義的一翼。」儘管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但他們都無一例外地看到了善惡的並肩而存。孟子強調性善的一面,是立足於他的仁政理想;荀子強調性惡的一面,是立足於現實人心的狀況。

4、關於修身問題的不同主張。孟子強調心性本心,荀子強調本能慾望。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對待修身問題上有不同主張。

孟子站在性善論的觀點上必然強調人的內心修為,他發展了孔子提出的「為仁由己」。「仁」成為孟子學說的核心概念;而荀子力主性惡,強調外在的禮儀規範,走的是孔子「約之以禮」的路線,「禮」也就成為荀子學說的中堅術語。孟子重於心,荀子重於學。

孟子主張擴充本性,主張養氣,重視發揮本心的作用,重視自我修養、自我反省的功能。荀子主張化性起偽、改造本性,主張治氣,重視學習的作用,重視教育培養、社會約束、師長示範和個人努力的結合。

5、在性情與仁義的關係上,荀子則與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義都看作是出於先天的人性,其中仁義是大體,食色是小體;仁義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魚。荀子則認為人性只限於食色、喜怒、好噁、利慾等情緒慾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

所以荀子說:「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惡」。

至於仁義,則是由後天所學、所行、所為而獲得的。

二、孟荀人性論的意義:

如果說孟子對於人性的認識只是看到了在血緣紐帶下父子、兄弟之間仁愛的一面,那麼荀子則看到了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相互爭奪的一面。

孟子的「性善論」和苟子的「性惡論」雖然對人性的內涵界定不同,在個體成善的途徑上觀點也不一樣,但是他們卻殊途同歸,目的都是教人從善,使人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清代學者錢大昕說:「孟子言性善,欲使人盡性而樂於善;苟子言性惡,欲使人化性而勉於善。

立言雖殊,其教人以善則一也。」這種評價是十分中肯的。

孟子的「性善論」是從正面激勵人奮發向上,自覺向善的。孟子從人與動物不同的類本性人手闡述了人的本質,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觀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從而深化了對人的本性的認識,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在主體的道德修養中,孟子又強調了「為仁由己」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挺立起道德實踐的主體性,鼓勵主體好善惡惡、積極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實現道德理想和人的本性。

苟子的「性惡論」是從反面激勵人進取、去惡成善的。苟子強調了性偽之分,而把人之不可學、不可事、生而有之的自然本能之性定義為「性」。因為人的自然之性的質樸與粗糙,所以要加強後天的學習和改造。

如果缺乏後天的學習與教育,人就不可能化性起偽,達到善良境界。人只有通過學習,通過道德的訓導、禮法的約束,才能對質樸粗惡的先天自然之性加以改造,去惡為善。苟子言性惡可以說是提醒人們認識到自己先天素質中的粗劣之處而不放鬆自身的修養與改造,從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孟子提供了人性之善的內在依據和人天生具有的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動性,忽視了人道德修養的必要性和被動性;苟子則強調修己的必要性和被動性,但卻忽視了主體向善的可能性和主動性,二者的相互補充恰好克服了對方理論上的片面性和不足。所以,孟子和苟子對於人性的揭示都是不完整的,他們雖互相對立,實為相輔相成。

用自己的話說說詠柳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分別說說《詠柳》和《春日》中後兩句詩的意思

春柳如同碧玉妝扮分外嬌嬈,垂下的萬千枝條好象綠色的絲絛。是誰把這柳葉裁得如此精緻,原來二月春風 它恰似一把靈巧的剪刀。如玉雕一樣的新柳碧玉婆娑,無數柔嫩的柳條掛下來象絲帶一樣。細長的柳葉是誰剪出來的呢?原來二月的春風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拓寫 陽春三月,春光醉人。因要與好友相聚,賀知章心情格外舒暢,一...

用自己的話簡單的說說什麼是轉殖,用自己的話說說轉殖是什麼。 限35字以內

轉殖是英文clone的音譯,而英文clone則起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用 嫩枝 或 插條 繁殖。時至今日,轉殖 的含義已不僅僅是 無性繁殖 凡是來自同乙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也叫 轉殖 這種來自同乙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後代群體也叫 無性繁殖系 簡稱無性系。簡單講就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

用自己的話來描寫秋天的雨

1 秋雨是那麼的纏綿,淒涼,她推開了秋天的大門,預示著我們 秋天已經來到。她的美麗感染了棵棵樹木上的葉子,葉兒欲追尋她的足跡,隨風飄落,在空中不停的舞動,給人以靜靜的遐想和沉思。2 秋雨冰涼,因為它從那麼高那麼高的九重天上掉落,太高了太高了。高處不勝寒 所以怎會不冷呢?秋雨苦澀,從那麼高那麼高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