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成語故事,要求 1 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前2 有本意,喻意,引申意3 比較複雜,不像指鹿為馬之類的

2021-03-26 05:40:51 字數 5911 閱讀 4810

1樓:偶然在此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樑,比這裡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

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

周幽王三年(前779),幽王姬宮涅驕奢淫逸,自從得到褒國進獻的美女褒姒後,封為寵妃,整天沉溺於佳麗之中,朝政荒廢。褒姒生性不笑,面對宮中玉宇瓊樓,錦衣玉食,她毫無悅色。褒姒美豔無比,但整天愁雲密布成為一大憾事。

幽王欲睹褒姒笑容,大臣們想盡千方百計始終不得效果。一天幽王出遊驪山,佞臣虢石父獻出烽火戲諸葛侯拙劣計策,幽王決意一試,遂命點燃烽火。各路諸侯見烽火報警,以為京城出現敵情。

迅速整裝帶兵而至。見君臣安然無恙,且遊興正濃,感到莫名其妙。問其原因,對方笑而不答。

「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史記·周本紀》)。看到這種場面,褒姒忍不住開懷大笑。看到褒姒終於開了笑口,而且笑時姿態更美,昏君樂得忘乎所以。

風塵僕僕的諸侯終於明白,烽火報警,調兵遣將,原本為博寵妃歡心。王命如山,無可奈何,只得怏怏離去。為討褒姒再開笑顏,幽王故伎幾度重演。

後來褒姒生了兒子,幽王十分高興,取名伯服。西元前774年,幽王廢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王后,伯服為太子。同時重用善諛好利的奸臣虢石父為卿,國人怨聲載道。

申王后和宜臼把這些情況告訴父親申侯,申侯非常憤概,毅然聯合兩個諸侯攻打西周。兵臨城下,宮涅慌忙命令點燃烽火報警。屢受戲謔的諸侯以為又是昏君在討好美人,按兵不動,鎬京陷落,幽王被殺,西周300年歷史宣告結束。

這就是「一笑失天下」典故的真像。古人總結這一歷史教訓時認為,「赫赫宗周,褒姒滅之」(《詩經·小雅》)。並發出女色禍害之大,足以亡國的哀嘆!

他們還把「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搬上舞台,以警示後來者引以為戒。 認真分析這一歷史事件不難看出,西周從強盛到滅亡,有其自身的歷史軌跡。它的滅亡與褒姒之笑無直接因果關係。

美女褒姒笑的是昏君愚昧,佞臣醜陋。幽王荒淫昏庸,不愛江山愛美人;大臣阿諛好利,不為百姓為君主;舉國上下人心所背,危機四伏,這才是西周滅亡的真正原因。正如史學大師郭沫若所述:

「奴隸主貴族對奴隸和平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促使社會矛盾不斷發展,終於導致了宗周的滅亡」。

2樓:華睿vs帥

老馬識途

紙上談兵

**之好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要簡潔一些

3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1、臥薪嘗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

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乙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2、抱冰握火

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臥薪嘗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亡了吳國。後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3、班荊道故

春秋時,楚國伍子胥的祖父伍舉與蔡水師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兒子公孫歸生是好朋友。伍舉娶與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後,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實為伍舉護送之。

」於是伍舉也因受牽連而逃奔到鄭國,然後準備到晉國去。

恰在這時,公孫歸生也將要去晉國,二人在鄭國郊國相遇。他們「班荊(扯草鋪地)相與食(坐在上面,一面吃東西),而言復故(一面攀談返回楚國的事情)。後以「班荊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話舊情。

4、萇弘化碧

萇弘是春秋時周敬王的大臣劉文公所屬的大夫。劉氏與晉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晉卿內訌中(所指為西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趙氏擊敗范氏和中行氏),萇弘曾幫助過范氏,晉卿趙鞅為此聲討他,晉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萇弘殺死。

萇弘死於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櫃盛放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及精誠之至也。當然化碧之說為後人的演義。後來常以「萇弘化碧」來比喻忠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為國獻身,忠烈精神長存。

像明末著名將領袁崇煥就有死後,鮮血化碧一說。

5、丁公鑿井

春秋戰國時宋國乙個姓丁的人因為家中無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覺得這樣一來,洗滌和取水就不需要專用乙個人了,說是等於得到了乙個人的幫助。有人聽到這話後就把它傳訛了,說丁家打井得到了乙個人。

後來就以此比喻以訛傳訛,或主觀主義憑空解釋,把事情搞得顛倒悖謬。

4樓:匿名使用者

1、烽火戲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愛笑,為了取悅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來報告敵情的,當烽火燃燒後,各地諸侯率兵紛紛趕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頭望著疲憊受騙的將士,拍手大笑。後來敵人真的來進犯,幽王派人點燃烽火,諸侯沒有再來救援,結果西周滅亡,幽王被殺。

2、管鮑之交:鮑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時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時二人經商分利時,管仲曾欺哄鮑叔牙,多分給自己一些,鮑叔牙則因他家貧,不以為言。後來,兩個好友分屬齊國兩個敵對的政治勢力,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

及公子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失敗身亡,管仲被囚身問罪。鮑叔牙勸說桓公,立管仲為相。管仲說: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後以「管鮑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計得失。

3、退避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

春秋時,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國國君設宴款待他,問他將來怎麼樣報答,他說:「若以君之靈,得返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退避三舍。

」後來已估晉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三十里為一舍。

後以「退避三舍」比喻對人讓步,不與相爭。

4、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載:

戰國時,齊威王沉湎於酒色,國政混亂,諸侯並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勸諫。滑稽善辯的淳于髡(kǚn),知道齊威王愛聽隱語,便去對齊威王說:「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

」齊威王知道這是在諷諫自己,便說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以後,齊威王勵精圖治,親自率兵應戰,奪回了失去的國土。

後以「一嗚驚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一乾就有驚人的成績。

5、一毛不拔:《孟子.盡心上》載:

戰國時,墨子主張「兼愛」,而楊朱卻反對「兼愛」,主張「為我」,提倡個人利已主義,孟子批評楊朱說:「楊朱主張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對天下有利,他也不幹。」後以「一毛不拔」形容極端吝嗇自私。

6、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載:

戰國時,齊宣王昏庸無能,常被宮中的壞人所利用。孟子幾次遊說之,也不起作用。有人埋怨孟子沒有好好地規勸他,孟子打比方辯解說: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未有能生者也。」暴:曬;寒:

凍。後以「一暴十寒」比喻做事無恆心,努力少,懈怠多。

7、臥薪嘗膽:《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載:

春秋時,越國被吳王打敗,越王句踐立志報仇。為了激勵鬥志,他把苦膽懸於坐臥處,吃飯睡覺前都要嚐嚐苦膽。經過長期準備,終於打敗了吳國。

此處不載臥薪事,「臥薪嘗膽」一詞出自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臥薪:睡在柴草上。

後以「臥薪嘗膽」形容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報仇雪恥。

8、紙上談兵:《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少年熟讀兵書,善於談兵,連父親趙奢也問不倒他。後來代替廉頗做趙國大將,只按書本,不會變通,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將白起打敗,士兵被坑埋達四十萬人。後以「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解決實際問題。

9、 圍魏救趙:《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

戰國時,魏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採用軍師孫臏之計,乘魏國國內部空虛而引兵攻魏。

魏軍回救本國,齊軍半路截擊,魏軍大敗,從而解了趙國之圍。後來軍事上把圍攻來犯之敵的後方據點,迫使其撤兵,從而取勝的策略叫做「圍魏救趙」。

10、 老馬識途:《韓非子.說林上》載:

春秋時,齊桓公、管仲帶兵討伐孤竹國,歸途迷路。管仲建議說:「老馬的智慧型可以利用。

」於是選了幾匹老馬頭前引路,兵將隨其後,從而找到了歸途。後以「老馬識途」比喻經驗豐富者能在工作中發揮引導作用。

11、 朝秦暮楚: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

「託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

比喻人反覆無常。

12、 朝三暮四:《莊子.齊物論》載寓言故事:

養獼猴的老人在分給獼猴栗子時,說早上給三個,晚上給四個,眾獼猴都生氣發怒;老人改說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眾獼猴都高興起來。後以「朝三暮四」表示以詐術欺人;或表示變化多端,反覆無常。

13、 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國。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乙個小洞請晏子進去。

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

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嚴肅地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說沒有人呢?

」楚王說:「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會打發你來呢?」晏子回答說:

「齊國派遣使臣,要根據不同的物件,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裡去,不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賢能的國王那裡去。我晏嬰是最沒有才能的人,所以當然出使到楚國來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

楚王聽到這訊息,便對手下的人說;「 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將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說:「在他來到的時候,請允許我們**乙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

大王就問:『這人是幹什麼的?』我們就回答說:

『是齊國人。』大王又問:『犯了什麼罪?

』我們就回答說:『犯了偷竊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晏子酒。

當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官吏綁著乙個人到楚王面前。楚王說:「綁著的人是幹什麼的?

」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瞟著晏子說:

「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這樣的事,橘子生長在淮南就是橘,生長在淮北就是枳,它們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的果實的味道卻不同。

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水土不同。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來到楚國就偷竊,莫非楚國的水土會使百姓善於偷竊嗎?

」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14、 東施效颦:《莊子.天運》載:

傳說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因為胸部疼痛而捧心皺眉。她的鄰居中有個醜女見了,覺得那樣很美,也學著捧心皺眉。人家見了都躲到一邊不願意看她。

後來有就稱這個醜女為東施,並用「東施效颦」比喻不知人家好在哪能裡,自己又沒有條件而盲目模仿。

15、 東食西宿:《藝文類聚》卷四十引《風俗通》載寓言故事:齊人有女,二人求之。

東家的兒子貌醜而家富,西家的兒子貌美而家貧。父母不能定奪,便讓女兒自己拿個主意。女兒說:

「我想在東家吃,在西家宿。」後以「東食西宿」比喻多方謀取,貪得無厭,貪利求惠。

古代寓言是哪種文學作品,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在哪個朝代開始

是 或散文或詩歌具體的還是要看內容才知道。應該是屬於 吧。因為寓言故事通常講的是乙個故事,然後告訴人們乙個道理。而散文不符合,詩歌更不靠譜。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在哪個朝代開始 寓言是文學作品bai的一種 du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zhi味深長的道理。dao寓內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容 已經盛行。是...

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妖怪有哪些,中國的神話傳說中有哪些妖怪?

白素貞 雖然她很好,但本質上她是妖 牛魔王黃眉大王 混世魔王 黑熊精黃袍怪 白骨夫人 金角大王 銀角大王 九尾狐虎力大仙 鹿力大仙 羊力大仙 靈感大王 六耳獼猴 九頭蟲赤蛇精獨角王 計蒙 英招 飛廉 九嬰 商羊 欽原 呲鐵 鬼車 白澤 飛誕 東皇太一帝俊鯤鵬女媧伏羲 妖皇帝俊 西遊記裡面很多.中國的...

中國古代有個真實的故事,說是有個宮女在樹葉上題了一首詩,然後

應該是 流紅記 中記載 的故事吧 唐僖宗時,有儒士於祐,晚步禁衢間。於時萬物搖落,悲風素秋,頹陽西傾,羈懷增感。視御溝浮葉,徐徐而下。祐臨流浣手。久之,有一脫葉,差大於他葉,遠視之,若有墨跡載於其上。浮紅泛泛,遠意綿綿。祐取而視之,果有四句題於其上。其詩曰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情謝紅葉,好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