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歷史事實說明下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亡的根本原因

2021-03-24 14:28:52 字數 1482 閱讀 5309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眾多的民族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民族之間的交往和融合,培育發展出團結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表現多種多樣。有的是將分散的部落融合成統一的民族,促進本民族的發展壯大;有的是英勇抵禦異族的侵擾,保衛本民族的家園和生命財產;有的是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的統一完整。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這種精神匯合成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

中華民族素來以勤勞勇敢、艱苦奮鬥著稱於世。「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與命運的頑強搏鬥和抗爭,培育出艱苦奮鬥的自立精神。

民族精神表現在為國為民辛勤勞作、不辭勞苦、廉潔奉公、潔身自好等方面。從大禹治水的「三過家門而不入」開始,這種精神就成為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動力之一。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以身作則,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

明代的於謙,在巡撫山西、河南等地時,興利除害,革除弊政,為官清廉,一塵不染,在蒙古瓦刺入侵、英宗被虜、國家危亡的緊急關頭,沉著應變,不計自身利害,擁立代宗,守衛北京,擊退敵人,實現了他「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志願。正是這種憂國憂民的精神,鋪墊了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道路。

2樓:匿名使用者

民族的精神,人民的凝聚力。劫難太多,各種人禍天災疾病,只要不是全部死亡,剩餘的人總會抱有期望,去努力的生活,去改變現狀,奔博向上的精神。對生存的渴望。

對新生活的期望,為了就是這些,從古到今,人為的都這這些。 劫難不單單指天災人禍。 秦時商鞅變法。

舊制度,也也已說是一種劫難,保守老的東西帶來的只能是失敗。更改制度,也是生存壯大的原因。 劫難不好找,但是體現集體凝聚力,精神力的卻很多。

舉例:偉大的長城,雖然是在壓迫百姓的情況下建造。但是你不可以否認它在當時的作用以及今天的歷史價值。

到康熙,卻永不修長城,因為這時候的人們已經思想公升級、況且太依賴外力。需認清,靠外力不行,靠我們自己人,靠中華民族千萬子民共同來抵禦。用自己的雙手創出一片太平盛世。

虎門銷煙,這也可以算是,如果長期以往,中華民族將墮落。但是這時候林則徐站出來制止,憑他一己之力怎可成功,還是很多人,很多國人一起努力。骨子裡便有一股為國強大發展的心的人。

一起,便成功,否則他一人又怎行? 各種事實說明中華民族,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精神。從生存,希望。

凝聚力。到現在發展,追求。高科技。

~~也就是這種勤奮、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

3樓:匿名使用者

都是扯淡,崖山之後沒中華,明末之後沒中國不知道?我們現在身上的血液都不是純正的漢族血

。都「名族大融合」了,統稱華人。。。其實中華民族不滅亡的基本原因在於文化,只要文化流傳下來了,繼承這個文化的都是中華民族同胞!不分黃**白**黑**

4樓:匿名使用者

麵團為什麼切成兩半還能揉在一起?。黏性和韌性!

5樓:匿名使用者

西安事變,張學良將軍和楊虎城將軍逼迫蔣介石聯共一致抗日

紀念屈原是真的歷史事實嗎

屈原 約西元前340或339年 西元前278年 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 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 今河南南陽淅川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 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 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提倡 美政 ...

有誰知道關於昭君出塞的全部歷史事實

王昭君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呼韓邪是第乙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乙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

用史實說明孫中山為什麼受到中國人民的敬仰?孫中山身上體現出哪

孫中山是三民主義的創始人,通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我們應學習他的百折不撓的精神,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中華 和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 辛亥革命和三民主義,推翻了封建制度,1 用史實簡要說明,孫中山是怎樣愈挫愈奮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