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各地都有什麼樣的風俗,全國各地有哪些不同的鬧元宵習俗?

2021-03-21 06:43:53 字數 4836 閱讀 4286

1樓:傻子歡兒

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吃元宵:

吃元宵,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公尺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公尺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

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元宵節代表性食物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

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燈謎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型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耍龍燈:

耍龍燈,舞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踩高蹺:

踩高蹺,民間傳統節目--舞獅子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

"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

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逐鼠:逐鼠是一項元宵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公尺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乙個神仙下凡到乙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送孩兒燈:

元宵節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

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2樓:匿名使用者

1.吃元宵

吃元宵又叫吃湯圓,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

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乙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不管是不是個吃貨,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

2.看花燈

看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古時城裡鄉間,到處張燈結綵,盛況空前。屆時,不論皇室貴戚,平民百姓,均可破常規,出遊嬉鬧。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乙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

3.猜燈謎

既然有花燈怎麼能不猜燈謎呢?燈謎是元宵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元宵節的一種獨特民俗文化。

4.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佇列奔跑。龍就像活了一樣,民間以此習俗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5.踩高蹺

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活動。

3樓:遺忘記憶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乙個重要節令。[1]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乙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2][3]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天官節)﹑中元節(地官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乙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4]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1]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2023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各地有哪些不同的鬧元宵習俗?

元宵節北方風俗有哪些?

4樓:6688小溪流

風俗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

元宵,「元宵」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吃元宵代表著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耍龍燈:

舞龍是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龍是中國古老的圖騰,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裡面節目之一。

舞獅子: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闢鬼。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型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送花燈:

送燈又稱送花燈,漢族傳統民俗,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踩高蹺:

踩高蹺亦作「 踩高蹻 」,一種民間雜技。表演者裝扮戲劇或傳說中的人物,踩著有踏腳裝置的木棍,邊走邊表演。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

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迎紫姑:

迎紫姑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漢族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

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漢族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逐鼠:逐鼠是一項元宵活動,這項活動始於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公尺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5樓:匿名使用者

正月十五在北方絕對不叫元宵節。元宵以甜品居多,是南方傳統食品。而北方以鹹味為主。

2023年以前北方基本上也很少見到元宵食品。正月十五北方一般按照春節習俗吃餃子,放烟花。慶祝新的一年更加燦爛。

至於後來到現在為什麼統一為元宵節了,實在搞不清楚怎麼回事。

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元宵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有團圓美滿之意。其次元宵觀燈,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另外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1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 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

了解元宵節的風俗,關於元宵節的習俗

關於元宵節的習俗 一 正月十五鬧元宵年俗 1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 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 後稱 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 元寶 元宵即 湯圓 以白糖 玫瑰 芝麻 豆沙 黃桂 核桃仁 果仁 棗泥等為餡,用糯公尺粉包成圓形,...

元宵節的習俗是什麼,全國元宵節的習俗是什麼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 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 後稱 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 元寶 元宵即 湯圓 以白糖 玫瑰 芝麻 豆沙 黃桂 核桃仁 果仁 棗泥等為餡,用糯公尺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 油炸 蒸食,有團圓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