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孩頭上扎的辮子,叫什麼,古代男性扎辮子的講究?

2021-03-21 00:40:32 字數 4724 閱讀 8831

1樓:夕陽專賣

好像叫冠,男子20歲的時候叫弱冠之年,好像就是跟他頭上的辮子有關

2樓:百度使用者

都是叫《男人》,只不過扎了辮子,所以叫《扎了辮子的男人》

古代男性扎辮子的講究?

3樓:

抱歉,只能找到清朝的。

看過表現清代故事的電視劇集,總會產生一種疑問:既然嚴令剃髮,為什麼還留有辮子呢?這是因為我國歷代全是「束髮而冠」。

所謂「束髮」,就是有別於「蠻夷」的「披髮左衽」。到了清代,就實行「剃髮留辮」。即是把周圈的頭髮剃光,中間留有辮頂。

這樣的髮式,是否類似京劇花臉的意思--突出臉龐,以顯示男子的英武剽悍

呢?亦未可知。不過,就圍繞這一「剃髮、留辮」的髮式問題,也曾經歷過一段嚴酷的歷史。這大概分為三個步驟。

(一)降臣「積極分子」孫之獬的建議:

清世祖福臨(順治帝)是在2023年進北京,定鼎中原,代明而有天下的;始頒「剃髮令」是在2023年。起先,朝賀時分成滿漢兩班。滿員自是剃髮留辮,身著滿裝;漢員(指明朝降臣)仍是束髮冠帶而朝。

如此二十年來,彼此相安,未生異議。偏偏有個明末天啟進士孫之獬別出心裁,自發地剃髮滿裝,站入滿班。而滿員以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驅之出列。

其再回漢班,漢員又以其滿裝而不納。孫之獬羞憤之餘,乃上折奏請改制,疏中說:「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

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這使世祖順治頗受震動,深嘆曰:

「不意降臣中有作此說者。」遂下令剃髮。

此令一行,天下譁然。有的涕泣就剃,有的寧死不屈。從此,原本心理上的滿漢矛盾更加激化(在古代,髮式服裝很代表乙個民族的尊嚴)。

嚴令既下:「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辯者,決不輕貸。」當下檄至各縣,曾有「留頭不留發,留髮不留頭」之說。

各地官府令剃匠負擔於市,強行剃髮。據後世人議論此劫:「此皆孫之獬一念躁進而釀此奇禍。

」至於順治帝對孫之獬奏摺的考語,是讚其忠,還是嘆其佞,不知孫之獬本人是怎樣理解的。

不過從孫之獬的「作為」,可見其為人。他還真不是「假積極」,而是「真漢奸」。他在明朝,官至侍講,祿位不低。

事清後,曾因操練鄉勇有功,公升為禮部右侍郎,後又領兵部尚書銜去招撫江西,真可算是自基層而扶搖直上的人物。這種人當然不會顧忌什麼操守,他自有其「處世哲理」,叫做「識時務者為俊傑」。遠比黃道周、倪元璐、孫嘉績(我祖)要「高明」得多。

然而這種人也自有其下場,最終還是落得個「被劾奪職」。2023年山東義民謝遷攻入淄川,殺了孫之獬全家,使萬民稱快。正所謂:

「怨毒之於人也大矣!」有趣的是,這樣乙個人,居然用了「之獬」這樣的官諱。「獬」,是一種名「獬豸(音會)」的獸。

《異物志》說它「一角性忠」,「見人鬥則觸其不直者,聞人論則咋其不正者。」彼孫某者,可當之乎?

(二)順治皇帝為了穩定局勢頒布了「緩剃髮令」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這是儒家「守身如執玉」的基本孝道。孝道又是歷代「以孝治天下」的政教主張,人們世代遵循。甚至生前脫落的頭髮、牙齒,死時也要同殮同葬以「還之父母」。

世祖入北京後,聲言明室並非亡於清軍,而是滅於流寇,清朝的天下不是從明朝手裡得的。這樣說雖似矯情,但卻給亡明降臣的臉上蒙了一層「遮羞布」。就是一般士庶,心理上也得到些緩解。

但是「剃髮令」一下,如同又正式宣布了他們的「亡國奴」的身份。於是舉國各地,群起反對。世祖有鑑於福王在南京的政權還很有號召力,當時反清的情緒還很高漲,全國尚未真正形成大清之一統,從大局出發,不願因乙個髮式問題而使****過於激化,於是曾有一度對「剃髮令」宣布緩行。

但只是緩行,而不是不行。封建**統治者總是要實現那句「中國從陛下也」。只是須要有個節骨眼兒。

上一次由孫之獬提供了,這一次就是由孔文?提供的。只不過提供的角度不同,乙個是出於讒佞,乙個是出於迂腐。

(三)孔文之奏請蓄髮被革職

孔文上疏曰:「禮之大者,莫要於冠服。自漢至明,制度雖有損益,獨臣家服制,三千年來未之或改。

今一旦變更,恐於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備也……」於是乎奏請蓄髮。「剃」沒徹底,已示寬貸,還要「蓄」起來,得寸進尺!就按你們孔家的「君臣父子」之儀說吧,「中外一家。

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孔文沒詞兒了,也因此被革了職。而「剃髮令」卻更加雷厲風行地推行起來。

有句俗話:「剃頭挑子一頭熱。」比喻一廂「情願」。

這句歇後語,包括年輕人,都是很熟悉的。但對剃頭挑子,卻非人人所知了。特別是年輕人,更是無從得見。

解放初期,還能偶爾見到。其形狀是:一副挑子,一頭是個小火爐,上有銅盆,溫著熱水;另一頭是乙個小櫃子,抽屜裡放著理髮工具。

沿著小櫃子後板正中,豎著乙個十字架樣的木架。請注意,專為搭手巾用,「丁」字架即可---說到這套設施,還是專為「發」而設的。而十字架出頭的部分幹什麼用呢,說出來?

人---掛人頭!不是說「留髮不留頭」嗎,實非戲言。「是時檄下各縣,有『留頭不留發,留髮不留頭』之語,令剃匠負擔遊行於市...

」所謂「剃匠」,當時都是頭戴紅纓帽的旗兵,一組三四人。其中乙個掌剃頭刀,另外兩三個人,抱著鬼頭刀。接受剃髮的用剃頭刀,並能享受到諸如熱水、手巾的待遇;抗拒剃髮的,就只享受一樣,冷森森的鬼頭刀,最後把腦袋掛在那個十字架的豎桿上,「剃匠」們又繼續「遊行於市」了。

大抵還是剃髮留頭的人多,不然一根豎桿哪能掛許多人頭。只是有些勞逸不均,掌剃頭刀的忙,掌鬼頭刀的閒。

這就是清朝剃頭挑子的來歷。當然這種挑子早被夾小包袱(內包理髮用具)的所代替,不過手中拿的「喚頭」(又名滑鐵艾)仍然沿襲著。其形狀像個大鑷子,另一手拿著乙個鐵棒,劈中一滑,發出音叉似的響聲,告訴人自己是剃頭的(電視劇集《四世同堂》中那位七爺手中拿的便是),其名「喚頭」,也是「換頭」的諧音。

扁擔上紅、下青、纏有皮條,當時也是打人的刑杖。

從剃頭挑子的這套裝置,足以想見當年為推行「剃髮令」而出現的慘烈景象。就這樣在中國人頭上,辮子被迫留了二百多年。人就是這麼有趣,不管當初為著辮子曾多麼慘烈,辛亥革命提倡剪辮子,竟還真有不少人眷戀那條又粗又黑的大辮子,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我是**二年(2023年)生人,所見到的「剃頭的」或稱「打換頭的」全著便服。據說原來穿官服,清末即著便服,但仍然頭戴紅纓帽,有的還足著官靴。

這種剃頭行業,一直延續無定價,由雇主隨便給錢的做法,從不爭多嫌少。據說這一習慣源於官方強制剃頭,當然免費。2023年我隨學校下放到湖南常德縣,還見有這種剃頭挑子,但有了規定的**。

4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的辮子有「削平四夷,定鼎中原」之意

中國古代男人從哪個朝代開始扎辮子?

5樓:濟南風物似江南

古時候,人們認為毛髮受之於父母,因此不能隨便剪去,以示對父母的尊敬之意。所以,除非特殊情況,比如出家或者成了犯人,一般來說古人都不剪髮、不剃鬚的,並且以須長為光榮,古代對美男子的定義之一便是「面白有須」。

但是,頭髮總是會不斷生長的,披頭散髮總是不好,於是古人便開始束髮,就是把頭髮盤在頭頂,並用一根簪子穿於髮髻上,外面再包上頭巾或者玉冠。漢人的束髮方式和漢服交相輝映,將人襯托得大氣磅礴,風神俊朗。

另外,那時的小孩子不分男女,往往都把頭髮垂下來,然後編成辮子,因此古語也稱小孩為「垂髫」。

但是,自蠻族滿清打進中原,佔我漢人江山之後,出於維護其統治的目的,不但野蠻**抵抗的漢人,更進行了文化傳統上的「去漢化」,在精神上閹割漢人,保證滿清這種相對落後民族的統治。其措施之一便是強迫漢人削髮留辮,滿清出身游牧,其髮型為剃掉前額的頭髮,將頭髮編成一根長辮子拖在腦袋後面。為了強制執行,甚至採取了「留頭不留發,留髮不留頭」的血腥政策。

自清代開始,有著五千多年光輝歷史的漢人被迫放棄了自己引以為自豪的衣著服飾、文化傳統、禮儀風俗,甚至是飲食習慣,開始拖著一條醜陋的長辮子,以奴才的身份在歷史舞台上出現。十九世紀後,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靠著堅船利炮打進中國的歐美列強們看到乙個腦袋後面居然有辮子的奇怪民族,更增添了其輕視之心,至今英語裡有「pig-tail」一詞,也就是「豬尾巴」,就是用來形容清代人的辮子的。

所以,各位漢人同胞們不應忘記這段留辮子的屈辱歷史,不要以為清代是我們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和元代一樣,我們漢人都是人家的牛馬奴才,任由宰割,過那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生活。這兩個所謂的「朝代」其實不過是我們漢人的被殖民時代而已。

6樓:靜靜公主

從資料上看,秦代武士俑髮型多種多樣,有扎辮子的,且纏在頭頂上,可見中國古代男子扎辮子始於先秦。

但男子扎辮子成為漢民族的單一髮式是從清朝開始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古語束髮授書,可見在古代已扎辮子了。

8樓:孫之望

古人說頭髮是父母所生之物,不能剪掉,所以古人都扎辮子!

9樓:匿名使用者

北蠻辮髮,華夏束髮,南夷披髮~~

古代女子扎頭髮的帶子叫什麼

10樓:sall貝爾

絆頭帶子 。在《醒世姻緣傳》第37回中有這麼一段話:「不多一時,只見那個閨女手裡挽著頭髮,頭上勒著絆頭帶子,身上穿著一件小生紗大襟褂子,底下又著一條月白秋羅褲、白花膝褲、高底小小紅鞋,跑將出來。

」說得到是乙個十六七歲的磬頭閨女的舉止打扮。從這段描寫中可以看出,這小女子沒有扎辮子,是用一根絆頭帶子向後勒著頭髮,並用手將長髮捋在胸前把玩。但這種帶子有多長多寬,是什麼顏色和質料,我們無法知道。

「紅網綱」,紅網綱實際就是紅頭繩。依舊時的習俗,幼年女孩兩條小辮,垂於兩鬢,待嫁姑娘梳獨辮,垂於後背。女子婚配後綰纂,民間稱之為「上頭」。

未婚女子的獨辮平時一般不紮紅頭繩,但在過年時就少不了。這一點我們從戲劇《白毛女》楊白勞的唱詞「人家的閨女有花兒戴,你爹我錢少不能買。扯上了二尺紅頭繩,我給我喜兒紮起來」中就可以看出來。

古代女的結婚頭上帶的這個叫什麼,古代女人結婚時頭上帶的頭冠叫什麼?

古代女人結婚時頭上帶的頭冠叫 鳳冠 鳳冠霞帔指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 裝束,以示榮耀。也指古代貴族女子和受朝廷誥封的命婦的裝束。鳳冠霞帔 f ng gu n xi p i 出處 1.元 楊顯之 瀟湘雨 第四折 解下了這金花八寶鳳冠兒,解下了這雲霞五彩帔肩兒,都送與張家小姐妝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聽使。...

古代男子髮髻,怎麼扎,古代男子用來扎頭髮的那個東西叫什麼

在我們現在看的電視上,當然是沒有原本那麼長的頭髮.但在原古漢朝,男的好像有戴帽子,再長的頭髮,就算長到腳上,也是能盤起來的.可能頭髮越長越難盤,所以,就戴了帽子,現在電視上,不一定是全對的.而且,歷史記載也不會那麼詳細,可能怕太長了剪了也是可以的,誰知道呢,但不管多長,都能盤起來,而且越老的時候,頭...

唐朝娘娘頭上帶的叫什麼,古代唐朝妃子常見的髮型叫什麼

古代有種髮髻樣式叫做 鳳髻 還有貴族女子和新娘配合禮服所戴的 鳳冠 博鬢,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下垂過耳,鬢上飾有花鈿 翠葉之類的飾物,為一種假鬢。歷代貴族婦女專用以表貴賤 別等級。這種髮式始於隋,而流行於唐 宋 明各朝的貴族婦女。冊封時的叫旗頭,平常的是絹花和步搖 鳳鬢沒有聽過,古代有種髮髻樣式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