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八十年代的三大論爭是什麼

2021-03-20 00:48:34 字數 3880 閱讀 2304

1樓:匿名使用者

八十年代文學的三大論爭:

1、關於西方現代派的論爭

引起對西方現代派文藝論爭的是2023年《外國文學研究》發表徐遲的《現代化與現代派》一文。徐文的著眼點是在我國大規模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文學如何適應並創造出與之相匹配的「現代化」文學。由於徐文直接把西方現代派與中國新時期文藝的未來發展結合在一起,自然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葉君健、馮驥才等著名作家撰文予以支援,他們認為.流行於西方的現代派文學思潮,決不是一群怪物們興風作浪的產物,而是當今文壇世界必然會出現的易象,是文學史上的一場革命。現代派文藝不僅**於現實,而且反映了各種物質關係總和的精神內在,我國文壇應當有「馬克思主義的現代主義」、「中國文學需要現代派」。

其實在這篇文章發表前後,西方現代漢文學話題已被人們廣泛注意,並逐步上公升為熱點問題。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一直到2023年初,《外國文學研究》開闢「西方現代派文學研究」專欄,對此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在這場討論逐漸深入的過程中,爭論的焦點集中在西方現代派產生的原因、對西方現代派的價值重估等問題上。

2、關於人性、人情、人道主義問題的論爭

對文學中人性、人情、人道主義問題的論爭,是80年代前期規模最大、對文學產生廣遠影響的、最深刻的文藝思想激盪。這場論爭的特點不僅體現在具體作品的爭鳴中,更主要地體現在大量的理**章中,不僅是文學領域,也還涉及到哲學等其他人文學科。討論的主題詞是「異化」,即人的異化和所謂社會主義異化問題。

對人性、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關注,是從對「文 革」十年的歷史反思開始的,隨後逐步演化到對新中國成立前後歷次政治運動,特別是「反 右」運動全面反思。基於過去政 治運動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對人的踐踏情形,反思中人們開始呼喚人的尊嚴、人的價值和人的權利。在這場討論中,文學所受到的啟示要比其參與其中的討論顯得更為重要,它給文學創作所開啟的命題無疑是巨大的、深刻的,同時也是充滿著艱難曲折的。

最直接的是啟發文學從「人」的角度來反思歷史,以「異化」來對人的悲劇進行形象的解釋。早在2023年,存在主義繼荒誕派文學之後被介紹到我國,到2023年前後,對於存在主義文藝的介紹已經形成對西方文學介紹的主要部分,並且為相當一批青年所接受。其間所興起的「薩特熱」、「存在主義熱」、「卡夫卡熱」等,都無不與理論界「異化」討論熱有關。

在此情況下,文藝創作上出現了一些描寫陰暗的、灰色的作品,由此形成了現實主義悲劇創作的另一種形態。

3、關於文學主體性的論爭

從2023年到2023年,劉再**表了一系列圍繞「人的主體性」而的對文學進行研究的論著,呼喚確立「人」的「創造」、「物件」、「接受」三位一體的「主體性」地位。他同時申明「主體性問題,包括個體的主體性、民族的主體性、人類的主體性。這是強化人的創見性、能動性、自主性觀念。

」他認為自己的研究是「人的研究'的一種式。」對「主體性」問題,他分別從一般主體性構成,文學主體性內涵和文學主體性的實現途徑進行了論述。針對上述論點,陳湧在2023年4期《紅旗》雜誌上發表的《文藝學方**問題》,對劉再復的觀點提出了反駁與批評。

陳文首先重申「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的政治的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極大的影響於一定的政治和經濟。」並強調這是整個文藝形態的文化的各個部門的共同的普遍的本質。他認為,劉文把人「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和「作為行動者的人」分割開,把人的「受動性」歸屬前者,而把人的「能動性」歸屬於後者是錯誤的。

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超越時間空間,超越社會歷史條件的'行動著人'的主體性。離開社會實踐,談論人的受動性和能動性,不是回到機械唯物主義的直觀反映論,就是走向主觀唯心主義。」陸梅林、敏澤等人也著文提出了劉文「主體性」觀點的「人文主義」的思想基礎。

總體上看,有關文學「主體性」的爭論焦點是「人」的「主體性」的認識和人的主體性與社會的關係問題。有關「文學主體性」問題的大討論是80年代後期在文藝界產生廣泛影響的觀念論爭,它表明了新時期文學從一開始就關注的「人」的問題的深化。雖然由於各種原因所致,討論未能深入地持續下去,但無疑對80年代後期乃至90年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2樓:匿名使用者

回到過去,我寧願選擇不認識你

中國當代文學中有出現過哪些文學爭論?

3樓:浮生愛自由

戊戌變法中,梁啟超和康有為的貢獻誰比較大,雖然他們是師徒關係

中國現代文學史歷年試題及答案

中國當代文學史 50—70年代以來的文學思潮與理論論爭線索,並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4樓:苟家林

50——70年代中期文學思潮

第一次文代會,建國初期三次文藝思想鬥爭,

五、六十年代的文藝政策調整

了解建國——70年代中期的文學思潮,掌握「雙百」方針及文藝政策調整的三次會議,能運用文藝理論分析重大文藝思想鬥爭

第二章 50——70年代中期**

50——70年代**發展概況,楊沫、柳青、茹志娟、王濛、趙樹理**代表作及特色

了解50——70年代**的發展特點,並能運用文藝理論研究分析作家作品第三章 50——70年代中期詩歌

建國——70年代詩歌發展軌跡,賀敬之、郭小川、聞捷的詩歌代表作及特色了解詩歌發展概況,能運用文藝理論分析作家作品第四章 50——70年代中期散文

50——76年散文發展概況,楊朔、秦牧、劉自羽散文代表作及特色了解本時期散文發展情況與不足,能運用文藝理論分析作家作品第五章 50——70年代中期戲劇

50——70年代戲劇發展概況,田漢、郭沫若的歷史劇,老舍戲劇代表作及特色

了解本時期戲劇發展情況,能運用文藝理論分析作家作品

5樓:匿名使用者

發你郵箱了親= =注意查收= =

中國當代文學開始於哪一年,分為幾個時期?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大後方文學—80年代文學)

6樓:好大一顆紅蘋果

1 形成了解放區文學傳統

2最典型的是2023年那次

3沖淡平和

4象徵性和意義性

5現代派和後現代主義

6偽知內

識分子的怯弱和知容識分子精神缺失的感喟

7《更衣記》等

8革命的合法化內容

9通俗、口語化和反諷

10三紅一創,保山青林

11反啟蒙的寫作

12以王朔為代表的犬儒化寫作

什麼是文學的內部研究和文學的外部研究

7樓:z另一種

內部研究:

以語言為中心,主要研究文學的內在特質,如語言、形式和文體外部研究:主要研究文學的外部世界,如文化、政治、歷史等問題。

文學的外部與內部很難分開,從文字的外部也可以分析文學的內在特質,如語言、形式和文體的選擇。同樣,從文字的內部也可以抵達文學的外部世界,如文化、政治、歷史等問題。文學內部研究不應該是完全脫離社會、歷史的形式主義研究,文學的外部研究也不應是背棄語言、形式和文體的外圍背景研究。

文學的內部與外部都是文學研究的相對概念,沒有根本的實質性的差別。看重或強調它們之間的差別是對不同文學的一種建構和想象,文學是被人們按照不同的目的建構和塑造起來的,表面上有不同的文學觀念的存在,實際上是不同的文學意圖的差異,文學意圖是介於作者、作品和讀者之間的一種關係性存在,是對文學與社會、時代文化關係的不同表述。

所謂的文學外部和內部的研究不過是文學研究的兩個不同視點而已,二者之間並非是完全矛盾的對立關係。文學是用語言、結構、形式、文體來表達對社會、人生、文化的思考,那麼對文學的研究就必然會出現外和內的兩個不同視點。如果站在文學立場或以文學研究為目的,即使研究文學的外部,發現和分析出來也是文學問題;站在非文學立場或非文學目的,研究文學的內部所發現的也是非文學的問題。

文學的外部與內部研究的關係不能被簡單理解,也不能被機械化,被庸俗化,被二元對立地看待,而應該綜合、全面地看待它們的關係。

8樓:山海軒

文學的內部研究:研究文學文字本身

文學的外部研究:研究作家、版本、創作環境等

20世紀八十年代後的外國文學作品有哪些

1 船長與大尉 上下 蘇 卡維林 2 穿破褲子的慈善家 上下 英 特萊塞爾 3 乙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愛爾蘭 詹姆斯.喬伊斯 4 斯.茨威格 選 奧 5 西線無戰事 德 雷馬克 6 憤怒的葡萄 美 斯坦貝卡 7 起義 羅 李.列勃裡亞努 8 恰巴耶夫 蘇聯 富爾曼諾夫 9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蘇聯 奧...

人民文學等出版社七八十年代出版印刷的小說,比較舊有殘損的,現

原價一般幾毛錢到2塊錢不等 現在看什麼 有收藏價值的一般50到200,沒有的話就不好說了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舊版書質量怎麼樣,七八十年代的,可以看嗎?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圖書質量相當不錯,可以看。諮詢一下,我寫了一篇 想出版,在什麼地方才可以出版?印刷的廣告店嗎?怎麼才是出版社 你對出書是完全不了解麼?如...

變形金剛這個玩具是八十年代初期興起的吧

國外是84年興起的 引進國內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了 當時tf玩具很貴的,簡直就成為了美國和日本的斂財工具。當時乙個擎天柱相當與上海市一家三口乙個月的糧票錢 第一代變形金剛在中國第一次播出應該是在1988 1989年間,總共96集,前後經歷了兩代首領的領導,分別是 擎天柱 vs 威震天 補天士 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