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哪首詩能與楊昌浚的《恭送左公西行甘棠》相對應

2021-03-20 00:05:05 字數 5763 閱讀 6485

1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恭頌左公西行甘棠》吧?全詩如下:

上相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遍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顯然,這是與王之渙的《涼州詞》相對的(老兄,應該是後作與前作相對,而不是你說的前作與後作相對吧?

再者說了,也不在乙個層次上啊…)全詩如下: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樓:匿名使用者

涼 州 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恭送左公西行甘棠》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恭誦左公西行甘棠   恭誦左公西行甘棠 (清) 楊昌浚大將籌邊尚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

引得春風渡玉關

與唐代詩人王之渙慷慨悲涼的「春風不度玉門關」相映照(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新疆自漢代就是我國的領土。2023年,浩罕汗國阿古柏入侵新疆,自立國號為哲德沙爾汗國,宣布脫離清廷。**乘機佔據了伊犁,英國也虎視眈眈,意圖瓜分西北。

2023年,在左宗棠的率領下,湘軍進入新疆,清軍收復新疆之戰開始。9月,首先攻下烏魯木齊。又攻克瑪納斯城,從而北路蕩平。

接著集結兵力轉攻南路。第二年3月,又先後收復達板城和托克遜城。不久,左宗棠軍又收復吐魯番。

阿古柏在此時猝死!同年八月,大軍從正道向西挺進,先收復南疆東四城:焉耆、庫車、阿克蘇、烏什;接著收復西四城:

喀什、英吉沙、葉爾羌與和田。至此,這場由英、俄兩國支援的阿古柏之亂乃告平息

王之渙的什麼詩能與楊昌浚的《恭頌左公西行甘棠》對應

4樓:匿名使用者

涼 州 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

【增記】

唐時玉門關外沒有楊柳,故王之渙詩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清代左宗棠收復新疆,想到王之渙這兩句詩,就命令各地**在天山南路大道兩旁種了幾十萬株揚柳。

當時稱為左公柳。左宗棠幕下詩人、將軍都作詩歌頌。

鄧廷楨詩云:

羽林壯士唱刀環,齊裹貂褕振旅還。

千騎桃花萬行柳,春風吹過玉門關。

又楊昌浚詩云:恭頌左公西行甘棠

上相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遍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近來從清人筆記中見到這兩首詩,我以為可作唐詩佳話,故附錄於此。

【恭頌左公西行甘棠】詩中的『大將』和『左公』指的是誰?

5樓:°迷島

指的都是左宗棠,大將說的是左宗棠,代指他是一代名將,左公是對他的尊稱。

麻煩採納,謝謝!

寫出於唐朝詩人王之渙可與《恭頌左公西行甘棠》相對應的一首詩,並對兩首詩作比較欣賞

6樓:守護天使夢囈

8年級歷史同步導學p9三.

恭誦左公西行甘棠 (清) 楊昌浚

大將籌邊尚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

引得春風渡玉關

與唐代詩人王之渙慷慨悲涼的「春風不度玉門關」相映照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新疆自漢代就是我國的領土。2023年,浩罕汗國阿古柏入侵新疆,自立國號為哲德沙爾汗國,宣布脫離清廷。**乘機佔據了伊犁,英國也虎視眈眈,意圖瓜分西北。

2023年,在左宗棠的率領下,湘軍進入新疆,清軍收復新疆之戰開始。9月,首先攻下烏魯木齊。又攻克瑪納斯城,從而北路蕩平。

接著集結兵力轉攻南路。第二年3月,又先後收復達板城和托克遜城。不久,左宗棠軍又收復吐魯番。

阿古柏在此時猝死!同年八月,大軍從正道向西挺進,先收復南疆東四城:焉耆、庫車、阿克蘇、烏什;接著收復西四城:

喀什、英吉沙、葉爾羌與和田。至此,這場由英、俄兩國支援的阿古柏之亂乃告平息.

縱觀左宗棠的一生,最輝煌的是收復六分之一的國土。這是他個人的榮耀和驕傲,更是國家之福。浙江巡撫、左宗棠的老友楊昌浚在清廷恢復新疆建省後到西域,所到之處,楊柳成蔭,鳥鳴枝頭,人來車往,百業興旺,當即吟出一首《恭誦左公西行甘棠》: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載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與唐代詩人王之渙慷慨悲涼的「春風不度玉門關」相映照,玉門關外,何止是楊柳撩起的春意呢?

前者是對左宗棠收復新疆功績的讚頌,後者卻是詩人面對玉門關外邊塞荒涼景象內心湧起悲涼之意所作。

7樓:夢飛綠

前者是對左宗棠收復新疆功績的讚頌,後者卻是詩人面對玉門關外邊塞荒涼景象內心湧起悲涼之意所作。

楊柳成蔭,鳥鳴枝頭,人來車往,百業興旺,當即吟出一首《恭誦左公西行甘棠》: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載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8樓:匿名使用者

王 之 渙

王之渙,或作王之奐,字季凌,盛唐著名詩人,至今享有盛譽。如此名流,新舊《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所記也甚簡。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誌銘並序》的發現,提供了王之渙的一些情況。

《唐才子傳》說王之渙為薊門人,或因他少有俠氣、從五陵年少遊、擊劍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誌銘記載,之渙「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則晉陽(今太原)為其原籍,家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墓誌銘說王之渙卒於天寶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歲,推之可知生於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渙出身於太原王家,為當時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后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父王昱,鴻臚主簿、浚儀縣令。從曾祖到父親,雖然皆為官,但均為小官。

王之渙出身於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聰穎好學,年齡還不到 20 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典之奧。不知何故,王之渙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

王之渙與李氏的婚姻,可能還有一段羅曼史。開元十年( 722年)兩人結婚時,王之渙是已婚並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歲,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渙小17歲,正是妙齡女子。縣令的千餘,嫁給父親部屬、35歲又已婚的小小縣尉,頗耐人尋味。

這一定是為王之渙的才華所傾倒。

王之渙才高氣盛,不願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化遊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里,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閒放。

」在家過了15年閒散自由的生活。後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於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後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

他在職風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地百姓稱道。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於官舍。

靳能在墓誌銘中稱王之渙「孝聞於家,義聞於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可謂對王之渙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給王之渙後,兩人恩愛。王之渙在家賦閒 15 年,李氏安貧樂素,跟他過著清苦的生活。王之渙再入宦場,生活剛有了轉機,卻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歲而守寡。

王之渙死後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正之渙有前妻,兩人竟不能合葬。

因史料關係,後世對王之渙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為乙個名詩人,卻幾乎盡人皆知。他那首膾炙人口的《涼州詞》,即「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歷代被人們廣為傳誦,被章太炎先生稱為「絕句之最」。

《登鶴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為千古名句。王之渙的詩流傳下來的甚少,今可見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渙詩名與宇宙共存。

王之渙詩名,不但後世萬分景仰,即他在世時,便已聲震海內。他常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暢當等名詩人交遊,所作之詩「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便可說明當時人們對王之渙詩名的崇拜。

開元中,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齊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來旗亭小飲,正好有10多個梨園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來此會宴,他們三人便在旁邊一面烤火一面**。王昌齡提議說,我們各擅詩名,究竟誰勝於誰,今天我們可看她們所唱誰的詩多,誰便為優者。

第乙個歌妓唱的是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在壁上為自己畫了一道。第二個唱的是高適的「開篋淚沾臆」,高適也為自己畫了一道。隨後王昌齡又添得一道。

王之渙說,這幾位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應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誰的詩。若唱的不是我詩,剛終身不敢與你們二位爭衡了。

待那名妓唱時,果然為王之渙之詩,三人不覺開心笑起來。諸伶因他們大笑而見問,知是王之渙等,非常高興,即拜請他們人席。旗亭畫壁,遂成典故。

元人還編成雜劇上演。從此可見當時王之渙詩名之盛。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一切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局。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首,確為我國古典文學寶庫的精華。

9樓:匿名使用者

《恭頌左公西行甘棠》

八大柳除了左公柳和灞橋柳還有什麼

10樓:匿名使用者

如下:1、左公柳 源自清代詩人楊昌浚的七絕《恭送左公西行甘棠》:「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遍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這首詩歌頌左宗棠在引兵入疆,立功於萬里絕域期間,更悉心於改善邊陲,發動軍士於天山南北夾道植柳的善舉。於是人們便將這些連綿千里,綠如帷幄的柳樹稱為「左公柳」。

2、灞陵柳 《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做橋,漢人送客至詞橋,折柳贈別。

」隋唐時期,文人雅士們不斷寫詩作賦,變把灞橋折柳贈別的那種離愁別緒的和深情厚誼定格下來。如李白的《憶秦蛾》:「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李商隱《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灞陵柳色無離恨,莫枉長條贈所思。」

3、隋堤柳 隋煬帝開鑿通濟渠,沿渠築堤種柳,後成為隋堤。後人多以「隋堤柳」來諷刺隋煬帝的荒淫亡國,抒發世事無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如白居易《隋堤柳》:

「後王何以鑑前王,請看隋堤亡國柳。」秦韜玉《隋堤》:「種柳開河為勝遊,堤前常使路人愁。

」4、沈園柳 南宋大詩人陸遊曾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城南禹跡寺的沈園與迫於母命、被迫離異的前妻唐琬意外相逢,於沈園內壁題《釵頭鳳》一詞,愴然而別。唐琬讀罷和其詞,不久即鬱悶怨愁而死。後陸遊寫下「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的詩句,以「沈園柳」來表達舊情難忘、衷情難訴的苦楚。

5、金雪柳 古代元宵節女子裝扮在頭上的飾物,就是用捻金線製成的柳絲。《大宋宣和遺事》中有「京師民有似雲浪,盡頭上戴著玉梅、雪柳、鬧蛾兒,直到鰲山看燈」的記載。如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蛾兒雪柳**縷,笑語盈盈暗香去。」李清照《永遇樂》「翠鋪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6、寒食柳 寒食節插柳的風俗由來已久。《歲時雜記》記宋代風俗:「今日寒食節,家家折柳插門上,唯江淮尤盛,無一家不插者。

」詩人常常借寒食插柳的風俗來表達思親戀鄉之情。如宋代張炎《朝中措》曾云:「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意思是自己離鄉客遊,恰逢寒食清明時節,隨手折一枝楊柳,卻不知將柳插何處。

7、章臺柳 據唐傳奇《柳氏傳》(許堯佐)載:寒士寒翊與富有愛才的李生為友。李有美妾柳氏,愛慕寒翊,李知其意,便於長安的章臺街置宅,將柳嫁寒。

後翊及第,柳氏留在長安。適逢安祿山作亂,柳寄身佛寺。長安收復後,寒翊使人潛尋柳氏,並寄以詩曰:

「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他人手。」寒以章臺柳暗喻愛姬柳氏,後人多以「章臺柳」指落如烟花的女子。

8、宛溪柳 源自宋代賀鑄《六玄令》:「已恨歸期不早,枉負狂年少。無奈風月多情,此去應相笑。

心記新聲縹緲,翻是相思調。明年春杪,宛溪楊柳,依舊青青為誰好?」後人以「宛溪柳」喻相思之情。

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副怎樣

唐 王之渙的 涼州詞 如下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的涼州詞描繪的畫面是 首句抓住茫茫的戈壁,孤獨的邊塞,悽切的羌笛的特點,描繪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畫面。被風捲起的黃沙,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

唐代王維的詩,唐朝詩人王維的詩有哪些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 唐 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唐 王維。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山居秋暝 唐 王維。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山居秋暝 唐 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 唐 王維。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使至塞上 唐 王維。蕭關逢候吏,都護在燕然。使至塞上 唐...

唐朝杜甫的詩?唐代詩人杜甫寫的古詩。

杜甫 712年 770年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 李杜 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 小李杜 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 大李杜 杜甫也常被稱為 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