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蟬》的後兩句蘊含著怎樣的哲理

2021-03-19 15:11:55 字數 4159 閱讀 2220

1樓:匿名使用者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是從上面兩句引發出來的議論。意思是「蟬兒棲身高處,聲音自然會傳得很遠。這並不是借助秋風的飛傳」。

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寫景,也是抒懷,是唐詩中最早詠蟬的,很為後世稱道。虞世南原是陳隋舊臣,入唐後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於世,顯示出一種內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徵,虞世南借蟬詠懷,表明自己立身高潔,不需任何憑藉,自會揚名。情景交融,顯得十分和諧自然。

這兩句用的是比喻,蟬聲遠傳不是借藉於秋風的傳送,這裡所突出強調的是詩人的人格美,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表現了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讀者可從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蟬兒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可謂巧妙至極。正像曹丕在《典論•**》中所言「不做良臣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名聲自傳達於後」。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展示了乙個清狂自負、躊躇滿志的士大夫形象。

2樓:念舊包子

詩文解釋

你棲息在樹的高枝上,餐風飲露,本來就難以飽腹,何必哀婉地發出恨怨之聲?這一切其實都是徒勞的。由於徹夜鳴叫,到五更時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樹依然如故,毫無表情。

我官職卑微,像桃木偶那樣四處漂泊,而故鄉的田園卻已荒蕪。煩請你用鳴叫之聲給我敲響警鐘,我的家境同樣貧寒而又淒清。

作品賞析

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半首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它餐風飲露,居高   清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一飽。後半首直抒己意,他鄉薄宦,梗枝漂流,   故園荒蕪,胡不歸去?

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全詩層層深入闡發主題:「高難   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實屬   「詠物」佳絕。

古詩《蟬》的後兩句蘊含著怎樣的哲理

3樓:欲想放縱

《人心不可欺》:靜靜山村,芳草依依,幾多風雨,幾多情意。莫道是,良緣本是天作成,只可嘆恩怨情仇,難斷根達地。黃泉茫茫,雖無輪迴路,天地公道,人心不可欺。

在古事《蟬》後兩句蘊含著怎樣的哲理???

4樓:楊

蟬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中,詩人獨特的感受裡蘊含著乙個深刻的哲理:以品格高尚立身,以志存高遠處世,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這裡強調的是人格的魅力,人格的美。

高尚的品格,高尚的境界,自能贏得人們的信賴和尊重。德高望重,事出有因。我們做人要堂堂正正,做事要實實在在。

當然生活中也有心懷叵測、蠅營狗苟之輩,投機鑽營、追名逐利之徒;但正直之人是羞於與此等人為伍的。蒼蠅去的地方,蜜蜂是不去的。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乙個品格低下,為人所不齒的人,即使有點聰明機靈,最終也是難成大事,難有乙個好的結局的。

蟬 虞世南 後兩句告訴我們怎樣的做人道理 20

5樓:古今漢語教育

虞世南寫的《蟬》,後兩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告訴我們這個的做人道理:乙個人要憑藉自身高尚的品格而聲名遠播,而不是依靠其他人的力量而出人頭地。唐代詩人虞世南寫的《蟬》這首五絕,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詩,也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表現獨特的的一首詩,作者通過對蟬這種動物生活習性和清脆叫聲的描述,繼而表達了乙個人應該具有潔身自好情操的思想。

6樓:匿名使用者

最後兩句:

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告訴我們要潔身自好。品格高尚的人自會顯出其獨特、受人尊敬之處,而不需要趨炎附勢。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7樓:

"居高聲自遠,非是籍借秋風"

其字面意思是說蟬聲傳得很遠很遠,乃是它居高能致遠的緣故.

引深的意思是,乙個品德高潔的人,乙個飽學高識的人,並不需要外在的憑籍,如權勢,地位,金錢,財富等,自能聲名遠播.

虞世南的蟬詩詞後兩句揭示了什麼道理

8樓:匿名使用者

蟬蟬(唐)虞世南

垂緌(ruí)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jiè)秋風。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揭示了乙個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揚的道理。

蟬聲遠傳的原因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

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借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乙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寓意君子應象蟬一樣居高而聲遠,而不必憑藉、受制於它物。

表達出了詩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了一種雍容不迫的氣韻風度。

這是一首詠蟬的詩句,謳歌了蟬的高潔品格。但也是托物言志。

《赤壁》這首詩蘊含著怎樣的深刻哲理?

9樓:喵姐說心理

《赤壁》這首詩即物感興,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係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其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蘊含了機遇造人的哲理,又隱含了詩人對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感慨,也說明了要建立一番事業,需要一定的條件,倘若沒有這些條件,就是英雄也無能為力。同時詩人也是在借古諷今,告誡統治者不要寄希望於僥倖。

但他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麼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後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

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麼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在銅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虞世南的《蟬》這首詩告訴了我們乙個什麼樣的哲理?

10樓:吳

詩人筆下的蟬是人格化了的蟬,三四句借蟬抒懷;品格高潔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聲名遠播。

遊園不值中的後兩句蘊含怎樣的哲理

11樓:匿名使用者

遊園不值後兩句是:「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其中蘊含著「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紅杏」必然也一定「出牆來」春天也一定會到來。寓意「一切新生美好的事物是封鎖不住的,它們必定能衝破任何束縛,蓬勃發展。

12樓:匿名使用者

遊園不值後兩句告訴我們: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不可阻擋的,它總會衝破阻礙蓬勃發展。

13樓:夢裡心落

【哲理】一切美好、充滿生命的新鮮事物,必須按照客觀規律發展,任何外力都無法阻擋。

【原詩】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釦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翻譯】

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那愛惜的青苔,輕輕地敲柴門,久久沒有人來開。

可是這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你看,那兒有一枝粉紅色的杏花伸出牆頭來。

【作者】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後嗣於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生卒年不詳。

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賞析】

此詩所寫的大致是江南二月,正值雲淡風輕、陽光明媚的時節。描寫了作者遊園不成,紅杏出牆的動人情景。不但表現了春天有著不能壓抑的生機,而且流露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描寫出田園風光的幽靜安逸、舒適愜意。

14樓:匿名使用者

一切新生美好的事物是封鎖不住的,它們必定能衝破任何束縛,蓬勃發展。

15樓:匿名使用者

其中蘊含著「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紅杏」必然也一定「出牆來」春天也一定會到來。寓意「一切新生美好的事物是封鎖不住的,它們必定能衝破任何束縛,蓬勃發展。

16樓:匿名使用者

新生事物一定會衝破重重困難,脫穎而出,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17樓:匿名使用者

糾結,著春天春天的風國。

18樓:接**喜歡

回**學技術就是就是記得記得就到家額紅就是覺得還上班

19樓:匿名使用者

。。發乙份廣告費,剛剛吃飯v哈根個

給予的故事蘊含著什麼哲理給予的故事蘊含著怎樣的哲理?

告訴人們看待事物,要從各個角度去分析,某一環境中往往不能了解大局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之意 告訴人們看待事物要從各個角度去分析,說明人在置身某一環境中時往往不能了解大局,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之意。我不知道你這個故事,單從字面講,如果每個人都有給予精神,收到給予的人都會很感動,整個世界會變得很溫暖.有時...

2詩的尾聯蘊含著詩人怎樣的感情

尾聯表述了詩人憂國憂時,報國無門的思想感情。詩的尾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尾聯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說來自故鄉之水,行程萬里仍依依不捨送我的行舟.用的是擬人手法.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揭示了村民渴...

次北固山下中蘊含著感嘆時光易逝這一哲理的名句是

次北固山下 中蘊含著感嘆時光易逝這一哲理的名句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 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 春意 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 積極 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次北固山下 中蘊含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這一哲理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