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兵於農,兵農合一什麼意思

2021-03-07 05:53:12 字數 5467 閱讀 2171

1樓:檸檬一家人

寓兵於農,指給農民以一定軍事訓練,平時務農,戰時參戰,或指軍隊屯墾。寓兵於農即是屯田制,與其相反的政策是寓農於兵。

"兵農合一"是周代兵役制度的乙個基本特點。這一特點在春秋時代仍然表現得很鮮明。《周禮·地官·大司徒》在談到周代居民組織時說:

"令民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

《小司徒》談到周代軍事組織時說:"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

2樓:紫金骷髏

中國古代兵民合一的軍事組織制度

所謂兵農合一,就是既當兵,又從事農業生產,是農民。

府兵制:府兵制建立於西魏,北周時得到發展,是與均田制結合的兵農合一的軍制,府兵不列入州縣戶籍。隋文帝統一全國後(590年),為集中軍權進行改革,由**機構統領,全國府兵直轄於皇帝;軍人戶籍編入州縣與均田制更緊密結合,「寓兵於農」、「兵農合一」。

由此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有利於農業生產,增加**管理的戶口和賦稅收入,擴大了兵源,清除了胡漢分治的遺跡,有益於國家統一和民族融合。

唐太宗時,調整健全府兵制,使軍府組織和府兵的編制完全制度化,軍府雖分布全國各地,地方軍府主要負責練兵,調遣指揮之權歸於**。同時,增加軍府的數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軍府駐守關中。軍事上形成內重外輕,有利於加強**集權。

這種兵制有利之處:①與均田制緊密結合,有利於社會生活安定、發展生產和鞏固國家的統

一、民族融合。②府兵「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既可減少國家軍費開支,又可防止將帥擁兵自重。③兵權集中於**,有利於**集權。

其弊病在於:①府兵出征時要自備軍械、糧食,沉重的軍費負擔加於農民身上。②府兵每年輪番宿衛京師,戍守邊地。

往來路途消耗大,不利於農民生產活動。到唐玄宗開元年間,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崩潰,被募兵制取代。

保甲制:保甲制度產生於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實行保甲制。以五戶為一保,五小戶為一大保,十大戶為都保。

保丁平時務農,戰時作戰。保甲制度是一種兵農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明中後期實行的保甲制也較為典型。

保甲制是利用家族制度和倫理觀念建立基層行政機構,進行統治的一種社會管理制度,「為共同擔保,共同責任」,其作用「可為增進地方行政體系整肅之方,故其目的,將使無一家無一人不得其治焉。」它的本質特徵是以「戶」即家庭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以一定的戶數組成甲,再由甲組成保。儒家的政治學說是把國家關係和宗法關係融合為一,家族觀念被納入君統觀念之中,保甲組織正是這一學說的體現。

自宋朝以後,歷代封建統治階級都利用保甲制度維護和強化地方基層控制。清王朝被推翻以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由於政局動盪不安,****首腦更迭頻繁,因而基層社會組織多無明文規定,保甲制度也就自然鬆弛下來。國民黨統治時期,重建保甲組織,賦予與其政治統治相適應的內容,這一組織是國民黨在基層社會統治的基石。

猛安謀克制:猛安謀克制是金朝特有的一種軍事和行政制度。猛安謀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組織,以後擴充套件為地區性的軍事組織。

規定以戶為單位,每三百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各戶壯丁均是士兵,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出生作戰。猛安謀克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這種兵民合一的制度,對金的經濟發展和軍事鬥爭起了重要作用。隨著金朝統治區域的擴大,猛安謀克戶採用了新的剝削方式,這就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程序。

八旗制度:

明朝後期,建州女真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過程中推行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行政管理,軍事征伐和組織生產,是一種軍政合

一、兵民一體的社會組織。這種制度,把渙散的女真各部聯結起來,形成乙個嚴密的社會機體,對滿族的形成和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3樓:無數的聖龍

先秦最基本的軍事制度特點是「兵農合一」。夏、商、周三代通行,每乙個具有士兵身分的村社社員都得到一塊由村社代表國家分給的足以維持自己和家屬生活的份地,而他則為國家服兵役。份地是他為國家服兵役的基礎,兵役是他對國家應盡的義務。

就這一點,恩格斯所論及的馬爾克公社的軍事制度與三代「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據周金《散氏盤》、《衛(「禾」字下面加「皿」字)》、《衛鼎》等銘文,周代的司馬還參與勘察、移交田產、訂立契約等項民事事務,這是由中國古代奴隸制軍制「寓兵於農」、「寓將於卿」的特點決定的。在周代,司徒、司馬、司空叄有司的職司是既有分工,又互相聯絡的。其時,「兵農合一」,國人平時務農,歸司徒管理;農閒習武,歸司馬管理;修築公共工程時,歸司空管理。

其實「寓兵於農」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基本軍事思想,儘管不同時期的形式和內容都存在差異,但「兵」具有「農」的職能這一特徵,卻一直貫穿於整個中國帝國數千年,即使到新中國成立仍然。據《宋史·兵志一》卷187載「秦、漢而下得寓兵於農之遺意者,惟唐府衛為近之。」明初朱元璋「立民兵萬戶府,寓兵於農,其法最善。

」(《明史·食貨志》卷77)而明朝實行的衛所制度則尤其體現了「兵農合一」的思想。(參閱:小隱網《中國古代史》扶風:

《明代耕地數字之謎》)這種「寓兵於農」的軍事思想,可能與當時軍隊的給養和時局形勢有密切的關係。如漢、唐時期的軍屯制度和府兵制度。茲不贅述。

二先秦時期的軍事制度的第二個特點是:「國人當兵,野人不當兵」。先秦國、野分制。

「兵農合一」是由原始部落「全民武裝」發展來的,而三代出現了社會地位的不平等,使軍事制度發生了相應變化。國人與野人的對立,必然導致軍事制度上軍兵的排他性,即軍隊主要由統治者的同族及其異姓姻親成員組成,反之,則不准組織軍隊或受到嚴格限制。這一制度在脫胎於氏族部落的國家政權裡,尤其明顯。

如北朝時期、金朝、蒙元和清朝兵制中,都呈現出軍隊的排他性特徵。而在非常成熟的漢族政權體制下,軍兵的多元化**就明顯一些,如明朝皇家衛戍軍是就有大量的蒙古族士兵,清朝則對滿族和矇族軍兵以外的民族軍兵有極其嚴格的限制。(參閱小隱網扶風:

《明代內地衛所達官考》)

據《周禮》,周代的國人當兵,實行兩級兵役制,其一曰正卒;其二曰羨卒。《周禮·地官·小司徒》說,「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餘為羨。唯田與追胥竭作」。

羨卒作為預備役人員,在西周時一般是不參加戰爭的。但是,由於春秋時期戰爭規模不斷壯大,兵源不足,所以羨卒也不斷被徵調到戰場上來。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說,晉國在彭城之役前,「發命於軍曰,歸老幼,反孤疾,二人役,歸一人。

」老幼孤疾上了前線,一家之中有二人在軍中服役,這當然就突破了「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的舊例,開始使用羨卒了。《國語·吳語》在越王勾踐起兵伐吳說,「明日徇於軍,曰:有兄弟四五人皆在此者,以告。

」一家之中居然有四五個兄弟在軍中服役,這就不僅突破了從軍「毋過家一人」的舊制,而且幾乎全部羨卒都走上戰場了。這當然就為戰國以後普遍兵役制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這種正、餘搭配的軍役制度對其後產生了重大影響。明朝衛所制度是朱元璋借鑑歷代軍事制度而建立,衛所軍戶實行世襲制,一人入伍,全家從軍,正軍缺額,由衛所軍餘替補,戶下無丁,則從祖籍州縣軍戶中遞補,以保證軍役。衛所旗軍及軍餉所需主要通過屯軍及其家屬屯種土地收入加以解決,即所謂「寓兵於農」和「以兵養兵」,在邊地民戶較少的地區尤其如此。

明代的軍餘與前代軍余竟有驚人相似的命運。由於正軍軍戶家庭負擔沉重、生活艱難,旗軍逃亡日多,而清勾的效果又不甚理想,軍伍缺額現象日益嚴重。為補足正軍額數,也由於明中期以後,戰爭與防守形勢日趨緊張,大量的軍餘被抽。

由於軍余是明中期以後從事屯田生產最主要的勞動力,軍餘入伍又加劇了屯田荒蕪,子粒銳減,明初「以兵養兵」和「寓農於兵」的政策走向衰落已成必然。以招募為主、結合鄉勇和民壯的地方防禦體系占居地方防守的重要地位。 三

「兵農合一」和「國人當兵、野人不當兵」的存在,取決於井田制度和農村公社制度。早在春秋中期以後,由於晉、魯、鄭等國相繼打破傳統的國、野界限,徵召野人當兵,已使兵役制度尚未徹底瓦解。商鞅變法後,井田制度廢除,由此形成的是一套由國家直接授田給編戶齊民的新制度。

井田制的徹底廢除,使得以它為基礎的農村公社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走上了消亡的道路。同時,商鞅變法在廢除井田制的過程中還曾直接改組過村社制度。秦孝公十二年「並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

」(《史記。秦本紀》)小鄉、聚,就是一種居民往往是聚而居住的農村組織的自然存在形態,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國家按地域關係來劃分國民。這就使自古以來存在的國、野界限被徹底打破了,國人與野人在權利和義務方面存在的法律差別也最後消失了。

農村公社組織的破壞,國野界限的最後消失,導致了「兵農合一」的兵役制度的根本變革。普遍兵役制正是常備軍賴以建立的基礎,七國普遍實行兵役制,說明他們都已建立了常備軍。這是勿庸置疑的。

4樓:大蛇丸7代

就是和諸葛亮屯兵一樣,把兵養在乙個地方讓他們也種糧食學做農民,就是讓兵墾荒種地的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和平時期種地 戰爭時期打仗 兩面手

以「農」開頭的成語有哪些?

6樓:三思

沒有「農」字開頭的成語。

帶有「農」字的成語:

讀音:gǔ jiàn shāng nóng

釋義:谷:糧食。指糧價過低,使農民受到損害。

造句:1.穀賤傷農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國歷代統治者對這一點都很重視。

2.既防止「公尺貴傷民」,也要防止「穀賤傷農」。

3.包括周望軍在內,許多中國**擔心「穀賤傷農,公尺貴傷民」。

4.如果是在二十世紀,我一定會非常著急,因為穀賤傷農是我不願意看到的。

5.他建議,調控既要防止「公尺貴傷民」,也要避免「穀賤傷農」。

讀音:yù bīng yú nóng

釋義:寓:寄寓,包含。指給農民以一定軍事訓練,平時務農,戰時參戰。或指軍隊屯墾。

造句:1.古者寓兵於農,有事則戰,無事則耕,暇則講武。

2、五是推行「保甲法」,即寓兵於農,於2023年開始,在鄉村設立保甲組織,規定每10家為1保,50家為1大保,10大保為1都保,全國保甲總數達到693萬人。

3、這一時期的募兵,寓兵於農,兵農合一。

4、此時老將軍的心卻異常平靜,他連上奏摺反覆陳明「寓兵於農、耕戰兩利」的策略。

5、至於務農兵即是寓兵於農,兵農合一。

讀音:sī nóng yǎng wū

釋義:主管錢糧的**一籌莫展,無計可施。 形容國庫空虛,財政拮据。

造句:河流故道,可復不可復,尚不暇辯;據國計民生上立論,府庫日虛,司農仰屋,若再興大工,尤恐支絀!是顧及國計。

讀音:bù wéi nóng shí

釋義:違:不遵守。不耽誤農作物的耕種時節。

造句:1.為了不違農時,部隊官兵利用假日幫助我們搶種玉公尺。

2.孟子說,不違農時,糧食就吃不完。

3.農家因地制宜,不違農時。

4.不違農時,減少誤工,也十分重要。

5.在農村工作,各級領導安排各項活動時,都要注意不違農時,俗話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

讀音:shì nóng gōng shāng

釋義:古代所謂四民,指讀書的、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

造句:1.「士農工商」是傳統中國社會的核心結構。

2.凡人行運,最怕羊刃,主作事稽遲,士農工商皆厭之,經云:「執行羊刃,財物耗散」。

3.也因此,士農工商,只有讀書才能光宗耀祖,若是做了商人,即便腰纏萬貫也不過卑賤之人罷了。

4.自古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士農工商的順序基本上沒有變動過,商人一直被視為賤業。

5.士農工商,雖然商為末技,卻也不能忽視。

什麼是天人合一啊,天人合一是什麼意思

天人互泰 是指天與人 人與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 和諧美好的常態關係。天人互泰 天人合一是什麼意思?天人合一 為中國哲學思想,儒 道 釋等諸家各有闡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還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說的天,多指自然 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與道合而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應。在...

紙上談兵什麼意思,紙上談兵什麼意思

讀音 zh sh ng t n b ng 釋義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出處 清 曹雪芹 紅樓夢 現有這樣詩人在此 卻天天去紙上談兵。造句 1 大家動手幹吧,不要紙上談兵,浪費時間了。2 學習上光會紙上談兵是不行的。3 讀書如果草草而過,不求甚解,那...

星農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星農,小非農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小非農

一 非農就是大非農,兩者是乙個意思,定義介紹如下 非農即美國非農就業人口,顧名思義,就是反映美國非農業人口的就業狀況的資料指標。常被稱作大非農 二 小非農定義 小非農 是在美國勞工部釋出非農業人口 簡稱 非農 資料之前公布的私營部門非農資料,該資料由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