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榫卯結構古建築榫卯結構與斗拱結構

2021-03-05 22:53:52 字數 5028 閱讀 9569

1樓:匿名使用者

1、穿斗式 漢時成熟,南方各省多用。沿進深方向布柱,柱比較密,而柱徑略小,不用梁,用「穿」貫於柱間,上可立短柱,柱頂直接承檁。優點是用料較小,山面抗風性能好;缺點是室內柱密而空間不夠開闊。

2、抬梁式 春秋時成熟,北方各省多用。沿進深方向布置石礎,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樑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構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絡柱頂,梁頭與瓜柱頂做橫向的檁,檁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連成乙個整體優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可獲得較大的空間;缺點是梁柱等用材較大,消耗木材較多。

3、井乾式 將圓木或半圓木兩端開凹榫,組合成矩形的木框,層層相疊作為牆壁——實際是木承重結構牆。它耗材量大,建築面闊和進深受木材長度限制,外觀厚重,應用不廣。

4、幹闌式:西雙版納的傣族村寨為了避免貼地潮濕,使樓面通風,防避蟲獸侵害,防洪排澇,隨形就勢等原因.形成了一種上下兩層的建築,上層住人,下層餵養牲畜.

斗拱:中國古建築中用以鏈結柱,梁,桁,枋的一種獨特構件.始見周代銅器,到漢代其特點已基本形成,唐代是我國斗拱發展的又一重要階段。斗拱是我國木構架建築特有的結構構件,由方形的斗公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承重,並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傳到柱上.斗是鬥形木墊塊,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鬥,這樣逐層縱橫交錯疊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結構包括:鬥:立方塊上開是自口,位於下昂翹之間。

公升:立方塊上開橫向口,位於栱頭上。昂:

斜出的梁桁。栱:曲木如弓,與枋平行。

翹:曲木如弓,與枋垂直,與栱相似。坐鬥:

鬥之特殊型別,全攢斗拱最下之座託。

斗拱的作用:①增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擠壓面(原始作用).③撐跳簷檁.以上兩點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④防雨,早期用夯土牆,怕雨水,但挑簷長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檁,以增其長.⑤抗震,純靠榫(音損sun)卯結構,在外力不大時是剛性的,外力大時是可活動的,抵消了**所產生的能量。⑥裝飾作用。

⑦等級標誌,明清結構作用已漸消失,成了純粹的裝飾,等級的標誌。⑧模數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階的官式建築上,大體分為外簷斗拱和內簷兩類.從具體部位分為柱頭斗拱,柱間斗拱,轉角斗拱.

1鬥口:坐鬥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為衡量建築尺度的 標準。

鬥耳:鬥口兩側凸起的部分

鬥腰:鬥口下垂直部分

斗底:鬥下傾斜的部分

平盤鬥:沒有鬥耳的,常用於角科 29栱:是置於坐斗內或跳頭上的 短橫木栱的名稱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內外出跳的 栱,清式叫翹(華栱或捲頭)

.1 瓜栱(宋稱瓜子栱):跳頭上第一層橫栱

.2 萬栱(慢栱):跳頭上第二層橫栱

.3 廂栱(金栱):最外跳在挑簷檁下的 ,最內跳在天花枋下的

.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鬥左右的 第一層橫栱。正心萬栱:(慢栱)出坐鬥左右的 第二層橫栱。

.單栱:坐鬥口內或跳頭上只置一層栱的,二層的叫重栱。

.計心造:跳頭上置橫栱的

.偷心造:跳頭上不置橫栱的

主要構件:昂: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槓桿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為多,上昂用於室內,平坐斗拱或斗拱裡跳之上。

鬥口制:取平身科大鬥所開口的尺寸為一斗口,相當於材的九分,鬥口分十一等,最大鬥口用六寸,每一等級差半寸,十一等鬥口則為一寸,如柱徑為六斗口,柱高為六十鬥口。鬥口制是單向模數,等分十一級,計算簡化。

.4、單槽: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 兩個區域。(山西晉祠聖母殿)

5、東西堂制:大朝居中,兩側為常朝。漢代開東西堂制之先河,晉、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東西堂制。隋及以後均行三朝縱列之周制。

6、都柱:秦漢宮室遺址與崖墓中,有的平面**僅設一根柱子。

7、倒座房:為外客廳及賬房、門房;正廳為內客廳.

另外,倒座還有另外乙個意思,如果說房屋的位置(尤其指朝向), 還是與正房相比較來講, 正房是座北朝南,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倒座房", 也就是座南朝北啦.在北方的民俗中,倒座房是不吉利的表示.

e.1、額枋(闌額):柱子上端聯絡與承重的構件。

有時兩根疊用,上面的清謂之大額枋,下面叫小額枋(宋稱由額)。二者之間用墊板(宋稱由額墊板),使用於內柱間的叫內額,位於柱腳的叫地栿。

2樓:匿名使用者

建議 買 「《營造法式》解讀」 潘谷西寫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恩 是的 中國古代建築史著本在書上有的 **買本很便宜的

4樓:

中國古代建築史,有這本書的,網上你可以搜搜看

古建築榫卯結構與斗拱結構

5樓:匿名使用者

古建築建卵結構與斗拱結構,這個得請教老師給解答一下吧,這個我謝謝老師啦!

6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榫卯是說木材構件接合的構造方式,鬥栱是大木結構的一部分。構造和結構,兩個問題。

中國古代建築的主體部分,絕大部分都以木材為材料。對構件進行加工時,將端部加工為榫或卯的形式,方便互相咬合、搭接。但是很多導遊所說的全部結構不用一根鐵釘是不合實際的。

後世維修加固時,會使用金屬類零件幫助維護大木結構的安全。但是木材本身是以榫卯構造這種有機的形式結合的。

鬥栱是中國古代建築最具特色的部分。鬥栱是乙個結構單元,有一組構件組成,經常用「攢」作為單位。它可以在很多位置出現,比如簷部、樑架。

在較早的時候,如唐、宋,鬥栱有著支撐簷部並使其向外出挑的力學結構作用。而到了晚期,如清代官式建築,鬥栱用材變小,裝飾意味加強而結構效能減退,因此梁思成受西方結構理性主義的影響對清代建築評價不如早期建築。

不知道這樣講是不是明白。

7樓:匿名使用者

古建築這種木製結構很巧妙的,很多手藝要失傳了,現在都是在不斷的修復保護中。

8樓:飛天大飛俠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

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鬥、井幹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

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鬥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

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 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

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與西方古建築相比,中國古建築在材料的選擇上偏愛木材,幾前年來一直如此,並以木構架結構為主。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及順檁等主要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的結點用榫卯相結合,構成了富有彈性的框架。

這種榫卯結合的形式,便於施工,最能抗震,但較難建成大形殿閣樓台,所以我國南方民居和較小的殿堂樓閣多採用這種形式。 三是「抬梁式」(也稱為疊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樑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可以使建築物的面闊和進深加大,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成了大型宮殿、壇廟、寺觀、王府、宅第等豪華壯麗建築物所採取的主要結構形式。

有些建築物還採用了抬梁與穿鬥相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牆倒屋不塌」這一句中國民間的俗語,充分表達了上述梁柱式結構體系的特點。由於這種結構主要以柱梁承重,牆壁只作間隔之用,並不承受上部屋頂的重量,因此牆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而安設,並可以隨時按需要而改動。正因為牆壁不承重,牆壁上的門窗也可以按需要而開設,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開成空窗、敞廳或涼亭。

由於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結構,是乙個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使它還具有乙個突出的優點即抗震效能強。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這對於多**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因此,有許多建於重災**區的木構建築,上千年來至今仍然儲存完好。如像高達67公尺多的山西應縣遼代木塔,為現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薊縣遼代獨樂寺觀音閣高達23公尺,這兩處木構已經近千年或超過了2023年。後者曾經經歷了在附近發生的八級以上的大**,2023年又受到唐山大**的衝擊,還安然無恙,充分顯示了這一結構體系的抗震效能的優越性。

這是中國古建築的特點之一。

中國古代建築以它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變化多樣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讚賞。但是這樣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適應內部結構的效能和實際用途的需要而產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蓋,飛簷翹角的大屋頂,即是為了排除雨水、遮陰納陽的需要,適應內部結構的條件而形成的。

兩千多年前的詩人們就曾經以「如翬斯飛」這樣的詩句來描寫大屋頂的形式。在建築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處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頭內傾,讓柱腳外側的「側腳」呈現上小下大的形式,還把柱子的高度從中間向外逐漸加高,使之呈現出柱頭外高內低的曲線形式。這些做法既解決了建築物的穩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築物外形的優美曲線,把實用與美觀恰當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適用與美觀的統一佳例。

中國古建築的平面、立面和屋頂的形式豐富多彩,有方形的、長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圓形的、半圓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圓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頂的形式有平頂、坡頂、圓拱頂、尖頂等等。坡頂中又分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十字交*等種類。

還有的把幾種不同的屋頂形式組合成複雜曲折、變化多端的新樣式。

榫卯結構主要是將柱、梁等相應構件連線。

斗拱結構在起構架連線的作用下主要承擔和傳遞建築的主體荷載。

如何通俗地解釋古建築中「斗拱結構」和「榫卯結構」的

9樓:靈魂天宮

1、斗拱架在樑上支撐簷口往外長,架的層數越多簷口就能外擴越多,本質上是分擔上部承重轉嫁到梁柱承重結構上去

2、榫卯用來相互咬合固定兩個部件的接頭,本質就是在兩個部件相銜接的位置製造相稱形式的一凸一凹,從而固定住這個點

3、鬥和拱的咬合,斗拱和枋及簷檁的咬合,都是榫卯結構的體現4、這個解釋夠通俗易懂吧?要專業全面和書面的解說,我就不說了,那個不是**並茂或者看著實物解說,還真不容易搞明白斗拱結構

5、趕緊採納和點讚吧

什麼是古建築,什麼是古建築,古建築

沒有明確的界定。1 古建築是指具有歷史意義的建國之前的民用建築和公共建築,其包括 時期的建築。在中國,很多古鎮以及大部分的大城市還保留著一些古建築。然而,在大興土木的現在,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以及保護古代建築及其蘊含的文化特質 做到既讓古代建築文化儲存於世,也讓古代文化遺產產生現代價值。2 雖然...

古建築木構架結構有什麼優點,古建築木構架結構的優點是什麼

1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2便於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無論抬梁或穿斗式木構架的房屋,只要在房屋高度 牆壁與屋面的材料和厚薄 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加以變化,便能廣泛地適應各地區寒暖不同的氣候。3有減少 危害的可能性,木構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節點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而在一定限...

中國古建築的結構方式有哪些,中國古建築常用木材有哪些?

中國古建築由五種基本形式的木構架所組成 硬山式建築木構架 懸山式建築木構架 廡殿式建築木構架 歇山式建築木構架 攢尖頂建築木構架。中國古建築常用木材有哪些?中國古建築中常用的木材有 一般為原木和鋸成片的板方材,最常用的是杉木 松木 粟木 櫸木 柏木 楠木 紅木 橡木 橡膠木 水曲柳 櫟木 銀杏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