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二期課改高一語文文言文整理,要全的。求物理高一暑假生

2021-03-05 07:57:30 字數 7869 閱讀 4779

1樓:匿名使用者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係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借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係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於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後置

常用「者」作標誌,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後置

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型別:一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誌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史記.屈原列傳》)這裡「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鑑》)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裡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

用「為」,「為......所.....。」表被動。

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鑑》)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誌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資治通鑑》)這裡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判斷句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方柯是語文小棧**的站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

」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

「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鑑》)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

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

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戰國策.齊策》)

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鉅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狀語後置\定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語後置

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置於中心詞之後。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閹之亂,紹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4.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裡,介詞結構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裡有則往往置後作補語。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得雙石於潭上。(蘇軾《石鐘山記》)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司馬遷《陳涉世家》)

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 (《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

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如:《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介詞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如:《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

「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型別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第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

「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第

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乙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餘欺也。(不欺餘) (蘇軾《石鐘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

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 (操何) (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為學》)

微斯人,吾誰與歸? (與誰) (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馬遷《鴻門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求 初中語文文言文整理,求 初中語文文言文21篇整理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一單元 5 童趣 沈復 第二單元 10 論語 十則 第三單元 15 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灣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西江月 辛棄疾 天淨沙 秋思 馬致遠 第四單元 20 山市 蒲松齡 第五單元 25 世說新語 兩則 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第六單元 30...

高一語文文言文必背篇目有哪些,高一語文必修一必背的文言文有哪些?

高一語文文言文必背篇目,包括必修 一 二的 必背文言文 1.荊軻刺秦王 易水訣別一段,必修1 戰國策 2.蘭亭集序 全文,必修2 王羲之 3.遊褒禪山記 第三段,必修2 王安石 4.赤壁賦 全文,必修2 蘇軾 高一語文必修一必背的文言文有哪些?1 沁園春 長沙 2 雨巷 戴望舒 3 再別康橋 徐志摩...

求粵教版高一語文必修四的文言文知識歸納

14 孔孟兩章 通假字無乃爾是過與 與 通 歟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無 通 毋 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 通 斑 塗有餓殍而不知發 塗 通 途 實詞 於 冉有 季路見於孔子曰 到 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對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 從,在 固而近於費 和,同,跟 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在 寡人之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