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周公解夢的看法佛教對人做夢是怎樣解釋的

2021-03-04 09:06:58 字數 4354 閱讀 5247

1樓:匿名使用者

夢境其實就是人的妄想所形成的,夢到什麼,代表什麼吉凶禍福,沒有根據,不可信。不要說做夢了,佛教認為我們所謂的現實生活也是像做夢一樣,是一種虛幻的假象。就像佛在《金剛經》裡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但是因為眾生活在六道輪迴的夢中,從來就沒有醒過,所以,把一切都當成真,確實是夠愚痴了。

而佛菩薩已經醒過來了,對於我們的夢境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用無量的方法將我們眾生也從夢中喚醒。

所以,做夢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事,真正的修行人妄想雜念極少,幾乎不做夢。但是佛菩薩有無量的方便智慧型,往往也會利用夢境來點化有緣眾生。

2樓:匿名使用者

周公解夢屬於民俗文化的部分,跟佛教沒有直接關係。按照佛教的觀點,一切都是因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此勸世間人都能行善,以期獲得善報。周公解夢僅僅是對夢境做出解釋或**,對結果的發生沒有直接作用,佛教是不提倡的。

關於算命、看相、看風水、占卜之類的做法,佛教一向不允許。《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記載:為佛**,不得卜問:

請禁、符.咒、厭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擇良日、良時。《漸備一切智德經》:

舍於貪事虛偽之術。吉良之日。不擇時節。

《大般涅盤經》:如來法中,無有選擇良日吉星。

佛教對人做夢是怎樣解釋的

3樓:莫文靈雲南

太虛大師——對夢的精闢開示

夢的意義

佛學上說「夢」是什麼東西?佛學謂一切眾生有八種識:

一、眼識,

二、耳識,

三、鼻識,

四、舌識,

五、身識,

六、意識,

七、末那識,

八、阿賴耶識。夢既不是前五識,也不是末那及阿賴耶兩識,乃是第六意識在睡眠時的心心所相應活動,這種活動就是夢。所以夢是睡眠相應的第六意識心心所,而與他識無關。

在第六意識有有漏無漏之分,在諸佛聖人的意識是無漏的,在平常人類的意識是有漏的。有漏之意識,又有五俱及獨行之分;五俱意識是眼識乃至身識之五官感覺之一,與第六意識同起的作用,此在醒時才有,如見色、聞聲等。獨行意識乃離開眼、耳、鼻、舌、身五官感覺之後,單獨構成的。

但獨行意識的範圍亦甚寬大,又分三位:

一、清醒的時候,心力分散而非集中統一的為散位獨行意識;

二、經過修定工夫而增加許多超越的力量,為定位獨行意識;

三、夢時前五識不起現行,唯是第六意識之分別現憶,為夢位獨行意識。而不稱為睡眠意識者,因平常所謂睡眠,只是指血液的休息狀態,而夢是睡眠時的意識現起活動,此可知夢是第六意識在睡眠中現出來的。有了夢位意識的見分相分同時現起,就是有夢了。

睡眠心所

夢是在睡眠中演成的。要知道夢是什麼,兼要知道睡眠。通常所謂睡眠,但是生理的;而佛典所謂睡眠心所,則是心理的。

成唯識論雲:「眠謂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為性,障觀為業」。「謂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極□劣,一門轉故。

昧簡在定,略別寤時,令顯睡眠非無體用,有無心位假立此名,如余蓋纏心相應故」。睡眠心所,乃第六意識作用之一,謂意識心理作用與定心所合作,則成定位意識;與睡眠心所共起活動,就成為夢。

夢的**

睡眠不定就成為夢。佛典善見律說夢的**有四種,大智度論、毗婆娑論說有五種,內容所講大同小異。今用毗婆娑論的五種:

第一種、是由「諸病」:即身體上四大不調發生出來的病態,如身體在冷則夢水,身體感暖則夢火,即由生理關係而生夢。第二種,是由「思惟」:

即心理有所希求,因感情和思想的不安寧就生夢,略同前心理說中的觀念復起及想像二說。第三種,是由「曾更」:即前所經過留下來的習氣,在夢中重演出來;凡人生的經驗,都謂之曾更。

第四種、是由「當有」:這種、在現代科學沒有講到,所謂當有,就是將來要實現的事情,先在睡眠的夢中發現出來。到了某時某月某日所發現的事情,果如睡眠的夢中所夢見的。

餘從前在湖北聽乙個人說,他在武漢起義前,有一晚上夢見許多人沒有辮子,過了幾天果然革命軍**成立,大家都剪了辮子,這是由當有的夢底乙個例證。這種夢的性質,雖然有時發現,不過不是常有的。第五種、是由「他引」:

由人心力底關係,所引生的夢,簡名之曰「他引」。他字所包括的很廣,凡他心等關係皆屬之。譬如母親愛子的關係,心理上有種像磁石相引的力一樣,子女遠別,常常夢見母親的現狀。

從前伍廷芳說:可由夢中和朋友通訊會晤,亦是「他引」的功用吧!

夢位意識與其他七識及五根關係

做夢的本身固然是第六意識睡眠相應心心所的活動,但是第六意識與眼識,乃至末那、阿賴耶識及五根亦有間接底關係。第七識與第八識是永不相離的,平常經驗的印象,普通心理學以為是藏在腦府,在佛典則謂藏在第八識裡;可知「曾更」及「思惟」的夢,都是與七識或八識所受薰的習氣有關係。至於與前五識所依的五根底關係,不過沒有十分顯明,譬如以磨墨的聲音影響到夢舂公尺,尤其是與身根的關係更切。

由此可知夢位意識與七八二識一定有關係,與前五根識亦有相當的間接關係。

夢的空有及俱非

在佛典或說夢是空無的:如一般的經論多用夢來講空,如人生如夢等說。或說是實有的:

一切有部以為除自我是空,其餘一切法都是有的;如現代「新實在論」所說,不惟具體的事物是有,即概念也是有的。這一切有部以為夢的事物雖有時不合事實,其實夢的構成是實在的;如夢有角之馬,乃從角與馬相加而成。或說非有非無的,如二十唯識的即空即有說:

以夢喻天地人物都是唯識所現,如夢位意識所現的宇宙萬有一樣。然實際上,南普陀有一定的處所,開花有一定的時節,如何是唯識?故二十唯識以夢的功用來顯唯識,以平常根身、器界都是共不共業所感所變的,都是如幻如化沒有實體的,故二十唯識以夢位意識所現,既不是實有,亦不是全空,構成即空即有、非有非空的如幻有說。

但照二十唯識論所說,則醒時的世界與夢時的世界殆無分別。然則前所言夢的幾種特徵,不幾可以推翻嗎?以醒與夢既無分別,自無特徵可言了。

故應進一步更討論到夢與醒覺!

夢與醒覺

夢位的意識比較醒覺時與五根身同時現起來的五俱意識薄弱。復次、醒覺的根身、器界乃是第八識共同變現,夢時只第六意識睡眠相應心心所活動而有。更簡單的說:

醒覺位乃八個識所現,夢位但意識所現,範圍之大小自不全同。在佛典上以醒覺時人生為「業識所現的夢」,經相當的訓練修證,也有再醒的希望,所謂大夢然後大覺。乃指無明業力空掉了,成為大覺而言,猶之睡眠亦可醒覺一樣。

無如睡眠,業識所現如夢中境象;不過吾人破無明的盲動,完成大覺,與睡眠後的醒覺是不一樣的。佛學的目的,端在求破無明後的大覺。

人間本是一大夢,朗然覺醒即為佛

太虛法師《唯識觀大綱》雲:

今更可以夢喻之:吾人入夢時,或見花鳥人物,或感苦樂悲歡,當其時何嘗不聲色俱備,情懷真切;卻至南柯醒後,都杳無所得。究竟真耶?

妄耶?推之現前所見事事物物,非不在在是實,一一逼真;如得無明豁破,慧目開朗,反觀現在之境,亦等如夢中所見,畢竟一無所得矣。是故對於現在之境,先應作如夢觀,以遣意識上偏計所執之我法,則根身器界,宛然唯識心變現之虛幻相而已。

或謂夢境既空,夢心亦空,應雲唯空,何謂唯識?不知夢中之心即醒時之心,境異夢醒,心貫醒夢,故醒後心中亦能了然夢中之境物,而欲求夢物於醒境,則必不可得也,是以夢境實空,夢心幻有。境空不離心有,心有元即真覺,境空心有,善成唯識。

然則心可通幻,亦可通真,真妄之轉,統依一心。是為悟入唯識之第二步。

夢幻觀且初諸法如夢幻觀者(即當事法界觀)謂常觀一切染淨諸法,全體不實,皆如夢幻。此能觀智,亦如夢幻。《華嚴經》雲:

「譬如夢中見,種種諸異相。世間亦如是,與夢無差別。」又雲「度脫諸眾生,令知法如幻。

眾生不**,了幻無眾生。」又《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肇公雲:「虛兮妄兮,三界不實;夢兮幻兮,六道無物。」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執一切法而為實有,致使起惑造業,迴圈六道。若常想一切名利怨親、三界六道,全體不實,皆如夢幻,則愛惡之心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此夢幻觀,《圓覺疏》中名起幻消塵觀。

天台名假觀。亦名方便隨緣止。謂分明鑑照曰觀,寂然不亂曰止,即觀中便有止,止中便具觀,乃止觀雙運也。

餘諸止觀準此解之。

4樓:召喚者的靈魂

夢還是意識心的作用,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唯識的經典,裡面講的很詳細。

佛教對占卜的看法?

5樓:江右人言石郎

佛法裡,佛**種善因修善果,占卜算命求籤吉時通通遠離,不刻意避害趨利。注重反省改過如法修行實踐。

做夢能見佛菩薩,到底好不好

6樓:aaa**王

當然好了

點化你該供養佛菩薩 該修行佛法了

看書 淨土五經、地藏經 藥師經、普門品等等,了解佛家 五戒 、十善 、菩薩六度萬行

每天念誦心經 普門品為好······

7樓:liao惜緣

很好。一般人是夢不到的

8樓:搶閘吃貸

要看夢到的是那尊菩薩

9樓:千代一號

可能是鬼神的暗示 為了培養信徒

不要輕信

大家對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看法,佛教大乘與小乘在佛法教義上有何區別

所謂大乘佛教,文學優美,直接在生活中修正自己的行為 所謂小乘佛教,簡單直接,直指真相,先尋求自己解脫再去幫助別人 二者來說,大乘佛教是基於小乘佛教的,脫離不了阿含部的基礎,無我 空 是小乘行者的果證,也是大乘佛教行者必須體驗到的,如果沒有體驗到,那就受用不了,只存在嘴巴上的大。個人建議別執著執著於大...

尋找佛教入門書籍及我對佛教的理解對嗎

一定要先看看淨空老法師的 認識佛教 認識佛教看懂了,您就知道該怎麼繼續修學了。入門可以聽講經 請聽淨空法師講的 認識佛教 了凡四訓 太上感應篇 地藏經 無量壽經 體方法師講的 解脫之道 阿含經 心經 金剛經 母音老人講的 拈花錄 阿彌陀佛 有一本很好的普及入門書,並茂,較權威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

佛教三魂七魄,佛教對三魂七魄的看法是什麼樣的

佛教沒有三魂七魄的說法,這是道教的說法。佛教只有色 聲 香 味 觸 法 末那 阿賴耶這八識。願您如願!天魂,地魂,命魂。其魄有七,一魄天衝,二魄靈慧,三魄為氣,四魄為力,五魄中樞,六魄為精,七魄為英。一.靈魂 天魂跟主魂 二.覺魂 地魂跟視魂 三.生魂 人魂跟象魂 七魄分為 喜.怒.哀.懼.愛.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