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社會互動的社會理論」,什麼是「社會互動的社會理論」

2021-03-04 09:01:52 字數 4986 閱讀 5392

1樓:匿名使用者

馬克思的社會互動理論

"交往"這個術語,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含義極為廣泛。它既包括個人與個人,團體與團體之間的艾汪,又包括不同國家之間的交往;既包括物質交往,叉包括精神交往。綜觀馬克思的社會互動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這個理論揭示了社會互動的物質條件。

人們的社會互動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馬克思在 《費爾巴哈》一文中揭示了社會互動的物質條件。他說:"迄今為止的一切交往都只是一定條件下個人的交往,而不是單純的個人的交往。

這些條件可以歸結為兩點:積累起來的勞動。或者說私有制,以及現實的勞動。

如果二者缺一,交往就會停止。"在這裡,馬克思從巨集觀的角度,說明了在私有制社會中,交往要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離開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脫離了現實社會,人們之間的社會互動就無從發生。

(2)這個理論指明人的需要是產生社會互動的根本原因。

人為什麼必須進行社會互動,產生社會互動的原因何在?馬克思認為: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是社會存在的首要前提。

要維持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就必須使個人的肉體組織能夠活下去;要使個人的團體組織活下去,就要不斷地滿足肉體的物質需要,就要與外界打交道,從自然界中尋求可以攝入肉體的物質,或者利用外界提供的東西再創造出食物和用品。然而,人與自然界所發的物質交換關係,依靠單個人的力量是難以維持的,要進行生產,人們必須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在共同活動申建立一套分工制度,通過分工合作來滿足個體的需要。

正如馬克思所說:"他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絡和關係。

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絡和社會關係的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係,才會有生產"。馬克思關於需要與社會互動的邏輯關係人的需要是社會互動的根本原因,而社會互動則是滿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3)這個理論分析了社會互動層次,指出經濟互動是其他一切互動的基礎。

儘管馬克思關於社會互動的論述是多方面的,但是,在這些論述中仍呈現出一定的層次性。在社會互動的層次中,經濟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礎,他說:"物質交往----首先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交往,乃是任何另一種交往的基礎。

"既然人們要活下去就必須進行生產,那麼生產過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其他交往的基礎,就是理所當然的。而在物質交往之外,人們還有更多的交往活動,比如思想、觀念、意識,也就是說,人的精神交往,是人們物質交往的直接產物。這是馬克思對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的乙個最明確、最概括的說明。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更清楚地表達了社會互動的層次。在這個層次中,經濟交往是基礎,在經濟交往的基礎上發生政治交往和思想溝通。

2樓:宣仁丁未

社會互動:群體活動和社會過程是由互為條件和結果的社會行動為基礎的。當相關雙方相互採取社會行動時就形成了社會互動。

社會互動也稱社會相互作用或社會交往,它是個體對他人採取社會行動和對方作出反應性社會行動的過程——即我們不斷地意識到我們的行動對別人的效果,反過來,別人的期望影響著我們自己的大多數行為。它是發生於個體之間、群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的社會行動的過程。社會互動是動物存在的重要方式。

任何個體間的互動都是有意義的。互動可以發生在同物種之間,也可以發生在不同物種之間,比如說小孩子和家犬之間的互動,按常理不同物種之間的互動不屬於社會互動,但是這種互動對社會交往也是有益的,因而也算作是社會互動。

什麼是社會互動?早期的社會互動理論家從哪些方面對社會互動作了說明?

3樓:匿名使用者

社會互動:群體活動和社會過程是由互為條件和結果的社會行動為基礎的。當相關雙方相互採取社會行動時就形成了社會互動。

社會互動也稱社會相互作用或社會交往,它是人們對他人採取社會行動和對方作出反應性社會行動的過程——即我們不斷地意識到我們的行動對別人的效果,反過來,別人的期望影響著我們自己的大多數行為。它是發生於個人之間、群體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的相互的社會行動的過程。社會互動是人類存在的重要方式。

與其他動物間的互動相反,人類互動是有意義的。

早期的社會互動理論家從哪些方面對社會互動作了說明

主要理論

社會互動沒有乙個統一的互動理論。 在歐洲,德國的齊美爾被認為是歐洲第一位互動理論家。他認為社會學的研究 社會互動

物件應是與互動內容相對應的互動形式,並對社交、統治與服從、衝突與凝聚等具體互動形式做了詳細的分析。他的研究也影響了美國社會學家。 在美國,作為早期人類互動的研究者和代表人物,喬治.

h.公尺德的研究重點是行動——某個人在某種情境下的全部反應。按照公尺德的觀點,人類反應與動物反應不同,我們在作出反應之前要進行有意識的思考。

而且人類擁有自我——乙個我們與之交流的內在的「人」,就像我們與別人說話一樣。公尺德把與我們自己交流的行動看做人類意識的最重要的特徵。他強調人類互動是以為文化所定義的符號的意義為中介的。

人類互動是基於有意義的符號之上的一種行動過程。

符號互動論

是指強調符號和意義在人類互動中之重要性的一種社會學理論,由公尺德創始。h.布魯默,公尺德的學生,總結了互動論的三個原則:

(1)根據我們對於事物所賦予的意義,我們對之採取行動(2)我們對於事物所賦予的意義是社會互動的結果(3)在任何情境下,這一解釋過程通常包括公尺德所說的角色借用,即假定承擔別人的角色並試圖理解別人的思想和情感——內在闡釋過程,我們與我們自己交流。 w 許多活動是常規性的,並涉及我們無意識中獲得的且想當然的許多定義。我們的共享定義指導著人類活動,甚至當這些定義與客觀現實不一樣時也是如此。

w 有時,社會情境的定義並不很清楚,通過互動,乙個人可以領會期待和被期待。 w 有時,習慣性行為發生變動,人們對某種情境的定義也有可能變化,這些變化常常在實質性問題上為社會價值觀的未來重大轉換奠定了基礎。 w 批評者認為,該理論僅僅關注個體互動方式,造成一種個人擁有無限自由的錯誤印象,忽視了社會結構、社會歷史、社會經濟對我們的約束。

w 後來布魯默、庫恩等人發展了公尺德的思想,分別建立了芝加哥學派和衣阿華學派。(1)芝加哥學派:人文科學方法,人的行為無法**、非決定性的,互動是乙個角色創造的過程,主張用生活史、自傳、日記、信件等,進行個案研究、非結構訪問。

(2)衣阿華學派:實證主義方法,人的行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決定的,根據個體的參照群體,可以**其自我評價,並進而**其行為。互動是乙個角色扮演的過程,用問卷或態度量表來測量人們的自我概念,試圖將互動理論操作化。

本土方**(又稱常人方法學、民族方**)

是分析人們在日常社會互動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規則的一種社會學方法。按照本土方**者的觀點,所有日常社會互動都遵循著某些背景假定或「規則」 ,這些假定或規則形成了有序溝通的基礎。違規試驗已經表明了各種背景假定在人類互動中的重要性。

在這種實驗中,實驗者假裝並不明白談話背後沒有明說的一些假定。 w 許多主流社會學家認為,對於社會學的一些主要(巨集觀)問題——如社會設定的特性以及社會中的權利運用等——而言,本土方**差很遠。但本土方**正是把揭示社會交往的各種規則作為其中心目標的。

角色理論

w 角色和互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互動雙方都需遵循一定的角色規範進行交往,一方角色失調,就可能中斷或改變互動的方向。互動還有賴於人們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這使人們能夠辨別和理解他人,預知他人的反應。

另一方面,沒有另一方來互動,角色就失去了依存的條件。 w 實際上,角色理論和符號互動論的聯絡非常緊密。

擬劇論艾文.戈夫曼關於人類互動的研究被稱為擬劇論,這種理論把人們看成是戲劇中的演員,它宣稱人們是在按照社會劇本的要求扮演各種角色,並且人們的表演要接受觀眾的評判,觀眾對於可能解釋演員真實性格的某些過失非常警惕。這種角色表演的乙個重要方面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現, 社會互動

即向別人表現我們自己,以便他們能夠按照我們的願望看待我們,誘導他們做出我們期望的行為。人們的行為既包括「前台」行為,又包括「後台」行為。前台行為針對的是他們並不熟悉的一般觀眾,後台行為則是針對親密朋友的。

在有些情況下,人們組成劇班以表現某種印象。當印象或形象遭遇別人挑戰時,通常會導致尷尬,表演者的尷尬也伴隨著觀眾的尷尬,觀眾通常「有意忽視」表演中的過失,為表演者保全臉面。 w 批評者認為,1)該理論過於靜態地考察自我,有時,和不同的他人在一起的自我也不一樣,所以不可能在所有互動中盡可能製造出最好印象,2)人們並不總在操縱社會,演戲,有時人們也努力誠實、真實地表白自己。

對此戈夫曼也樂意承認印象管理只是社會現實的一方面。

參照群體理論

w 「參照群體」是指個體在心理上所從屬的群體,是個人認同的為其樹立和維持各種標準、提供比較框架的群體。個體將其參照群體的價值和規範作為評價自身和他人的基準,作為自己的社會觀和價值觀的依據。乙個人的參照群體與他在行政上、組織上或地位上所從屬的群體可以使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w 該理論揭示了非面對面的人際接觸對個人行為的制約作用,反應了個人與群體的互動的特殊方面。對個體來說,參照群體一是規範-對內化價值標準,形成社會態度有重要影響(和某群體認同-熟悉該群體規範-強化或削弱與其他群體的認同),二是比較-群體是個體對自我、他人進行評價時所採用的比較性標準。 w 該理論研究個人的客觀社會地位與其社會觀點之間相互作用的社會心理機制的工具,是探明個體動機與社會結構之間相互作用機制的工具。

社會交換輪

w 著眼於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顯行為——代價和報酬。認為社會互動的實質是人們交換酬賞和懲罰的過程。交換行為存在於包括友誼、愛情在內的多種社會關係中。

涉及內容非常豐富,介紹幾個有關命題: (1) 成功命題:乙個人某種行動越經常得到報酬,越願意從事。

(2) 刺激命題:若某特定刺激的出現曾經成為乙個人行為得到酬賞的原因,那麼現在的刺激越是同過去的相同,越可能採取此類似行動。 (3) 價值命題:

一種行動對某人越有價值,那麼他越有可能採取該行動。 (4) 剝奪-滿足命題:某人在近期內越是經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賞,隨後同樣的酬賞對他越沒價值。

(5) 侵犯-贊同命題:a.當某人的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酬賞或得到未估計的懲罰時,他將會被激怒,並可能採取侵犯行為,所預期的酬賞變得更有價值。

b.當某人的行為獲得了預期的酬賞甚或大於預期的酬賞,或未獲預期的懲罰時,他會很高興,並可能採取贊同行為。該行為的結果變的更有價值。

酬賞:個人與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穫,包括金錢、社會贊同、尊重和服從。價值依次增高。

w 該理論基礎是個人主義與功利主義,認為每個人都盡量避免痛苦和增進快樂。忽略了人類行為社會的前提,帶有濃厚的心理還原主義色彩。

社會支援理論屬於哪個理論體系,什麼是社會支援理論

社會支援這個概念是在精神病學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來的,在上個世紀七 八十年代引起廣泛關注,並逐漸被其它學科所引用 社會支援包括有形和無形支援,但無形支援是起主要方面 所以社會支援在心理學領域被研究的比較透徹和全面 社會支援在心理學中還有定量的分析和研究 總的來說,社會支援屬於心理學理論體系 什麼是社會支...

什麼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理論創新

評價一篇 水平的高低主要有以下幾個標準 第一,符合事實 符合邏輯,也就說一篇好的 盡可能做到每句話要麼有事實依據要麼有理論根據,這樣保證論證的徹底和明了 第二,的參考文獻的質量和數量,正所謂站的更高看的更遠,參考文獻的數量與質量決定著 的視野的廣度和深度 第三,中有沒有提出乙個重要的理論 第四,的理...

社會救助社會工作的特點有哪些,什麼是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的特點是什麼

社會救助社會工作是指在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者根據社會救助的性質和特點,回以社會工作價值理念為指答導,以社會工作的專業理論為依據,採用社會工作抓也方法與技巧,為社會救助物件提供專業服務的過程。主要特點 1 服務物件及救助型別的複雜性 2 工作過程的持續性 3 工作模式的融合性 4 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