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更短亭的上一句,「長亭更短亭」一句有什麼含義?

2021-03-04 09:00:42 字數 4498 閱讀 6417

1樓:噢土氣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李白的菩薩蠻「長亭更短亭」一句中更念幾聲,是念一聲還是四聲 30

2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第四聲,根據更字義 作副詞時表示動作行為的重複,相當於「再」、「復」、「又」,這裡應作長亭又短亭解.

如何鑑賞李白的「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3樓:您輸入了違法字

如果說上片的「愁」字還只是處於一種泛泛的心理感受狀態,那麼,現在那種朦朧泛泛的意識逐漸明朗化了。它是由宿鳥急歸導發的。

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處是歸程?」主人公此刻也急於尋求自己的歸宿,來掙脫無限的愁緒。可是歸程在何處呢?只不過是「長亭連短亭」,並沒有乙個實在的答案。

有的仍然是連綿不斷的落拓、惆悵和空寞 ,在那十里五里 、長亭短亭之間 。征途上無數長亭短亭,不但說明歸程遙遠,同時也說明歸期無望,以與過片「空佇立」之「空」字相應。

如此日日空候,思婦的離愁也就永無窮盡了。結句不怨行人忘返,卻愁道路幾千,歸程迢遞,不露哀怨,語甚醞藉。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唐代: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連短亭 一作:更短亭)

譯文遠處舒展的樹林煙霧漾瀠,好像紡織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帶,觸目傷心的碧綠。暮色進了高高的閨樓,有人正在樓上獨自憂愁。

玉石的台階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鳥兒,在歸心催促下急急飛翔。**是我返回的路程?過了長亭接著短亭。

4樓:落雲亭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從字面上我們不難看出是描寫詩人思鄉的情感。

像許多古時候的遊子一般,漂泊在外鄉音難聞,山一程水一程,長路漫漫,看見的卻仍舊是交換更替的亭子,望不到邊得歸途,此情此景豁達如太白也心不禁感嘆。

我們中國的古詩按情感可分為幾類,有離情別緒的,有抒發懷才不遇的.....

還有一種很重要的情感,就是思鄉懷遠。

說到思鄉實在太多,詩仙李白的《靜夜思》,《春夜洛城聞笛》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篇「舉頭望明月」,月是乙個表達思鄉十分常見的意象。蘇軾的「明月幾時有」、王安石的「明月何時照我還」....像這樣以月來表達思鄉之情的詩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枚舉。

有詩人說「月是故鄉明」,其實普天同月,**的月不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只是那乙份鄉情。明月千里寄相思,「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 無論走到何方頭頂這的依舊是那一片天,那一輪月。

所以我們只稍一抬頭,望見那一輪明月便情不自禁的懷想:同一天地間的那個稱之為故鄉的地方,是否也是如此花好明月夜。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這是王灣的《次北固上下》。同樣鄉書,和歸2雁也是思鄉的典型意象。

我們往往看到這些意象就能聯絡起思鄉的情懷,這是中華名族長期文化積澱產生的一種共鳴。我愛我們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愛那華美的服飾,陶冶性情的書畫,情真意濃的詩詞......這是一筆偉大的財富,寶貴的遺產,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無條件的給予呢?

這些民族的精神文化留駐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裡,只消一輪明月,一封家書,一葉孤舟就能引起我們心裡無數的鄉情。

話扯遠了,還是回到正題。「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自問自答,詩人望著漫漫長路嘆見不到歸程,只見到乙個有乙個更替的長亭短亭,道出了詩人無限的惆悵。

這裡沒有明月,沒有孤雁,沒有直說思鄉,卻由歸途上的乙個又乙個的亭子,讓人眼前彷彿現出那條漫漫的歸程。

《涉江採芙蓉》一首南北朝民歌,其中有一句「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這與李太白的是詞並不屬同類,但都有一種道裡悠長之感(道路的道,五里一徘徊的裡)。

鄉愁古今同,只因鄉情乃人之常情。只有當你離家之後才會想家,出國之後發現自己竟然也是乙個愛國人士,家鄉變得那般可愛令人懷念。不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常常忘了自己身處的地方,卻在離開了之後時時想起。看不見愛,其實已置身愛里。

我們也常常忘了自己,因為我們都習慣了向外看,卻忘了回頭看看自己。如果身處異國就盡情的思念,如果還在老地方就重新看看這故土,如果感到麻木乏味就用心的挖掘,細心地體味。如果覺得累了,就閉上那雙忙碌地注視著身外之物的眼睛,休息一下,關心關心自己......

—— 雲亭雜感

5樓:平生只愛才

更讀gēng(一聲), 連續、

接續的意思。

古代道路上每隔一段路程都會有供人休息的亭子,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 詩人極目遠眺問**才是歸程,卻只看到回家的路上長亭連著短亭(形容故鄉極遠)。

李 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此首望遠懷人之詞,寓情於境界之中。一起寫平林寒山境界,蒼茫悲壯梁元

帝賦雲:「登樓一望,唯見遠樹含菸。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此詞境界

似之。然其寫日暮景色,更覺悽黯。此兩句,白內而外。「瞑色」兩句,自外

而內。煙如織、傷心碧,皆瞑色也。兩句折到樓與人,逼出「愁」字,喚醒全

篇。所以覺寒山傷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則以人不歸耳。下片,點明

「歸」字。「空」字,亦從「愁」字來。烏歸飛急,寫出空間動態,寫出鳥之

心情。鳥歸人不歸,故云此首望遠懷人之詞,寓情於境界之中。一起寫平林寒

山境界,蒼茫悲壯。粱元帝賦雲「空佇立」。「何處」兩句,自相呼應,仍以

境界結束。但見歸程,不見歸人,語意含蓄不盡。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

「長亭更短亭」一句有什麼含義?

6樓:匿名使用者

敘離別之情

長亭bai 是陸上的送別之所du。李白《菩薩蠻》:「zhi何處dao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

專永《雨霖屬

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裡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7樓:匿名使用者

形容遙遠,看不到想看的地方,只看到長亭、短亭。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的"更"何意

8樓:於得水

更[gēng]

更,gēng ㄍㄥˉ【陰平】 gèngㄍㄥˋ【去聲】更 [gēng]《動》1.(改變; 改換)變更2.[書] (經歷) 少不更事

《名》1.(舊時一夜分成五更, 每更大約兩小時)2.(姓氏)更 [gèng]《副》1.

(更加)2.(再,又) further; still further; furthermore: 我自己認為應該是:

2.[書] (經歷) 少不更事 或者是:

1.(改變; 改換)變更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後一句什麼意思?

9樓:月圓之夜的橙子

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形容歸路的遙遠。

10樓:水岸菖蒲

李 白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11樓:匿名使用者

長亭又變成短亭。更,變成。(指道路漫長)

12樓:匿名使用者

**才是回家的路程,長長的亭路何是才能變得更短。

古詩文中的「長亭、短亭、離亭」等亭名各包含什麼意思?

13樓:朽木墩子喲

1.「長亭」指的是5裡以外的,秦漢時期在鄉村大約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如《史記》漢高祖本紀記載:

(劉邦)及壯,試為吏, 為泗水亭長。秦制三十里一傳,十里一亭,故又在驛站路上大約每十里設一亭,負責給驛傳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服務。

2.「短亭」是5裡以內的,指舊時城外大道旁的亭子。

3.」離亭「作為禮貌或者說官場潛規則,主人對重要客人是應該在城外的驛站迎接或送別。送別又特別容易引人傷感,所以又叫離亭。越重要的客人送的越遠。

注:古代的亭,很多時候就是驛站,按離城距離,俗稱有3裡亭、5裡亭、10裡亭等。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14樓:喬木查

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

成語出版處: 元·無名氏《權爭報恩》第一折:「則願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從字面上我們不難看出是描寫詩人思鄉的情感。

像許多古時候的遊子一般,漂泊在外鄉音難聞,山一程水一程,長路漫漫,看見的卻仍舊是交換更替的亭子,望不到邊得歸途,此情此景豁達如太白也心不禁感嘆。

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李 白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後一句什麼意思

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形容歸路的遙遠。李 白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長亭又變成短亭。更,變成。指道路漫長 才是回家的路程,長長的亭路何是才能變得更短。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是什麼意思 出處 李白 菩薩蠻 李 ...

宋朝岳飛《池州翠微亭》好山好水看不足,後一句是

池州翠微亭 宋 岳飛 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作者 1103 1142,字鵬舉,湯陰 今屬河南 人。曾為佃農,後投身行伍,刻苦力 學,英勇善戰,曾佐宗澤守汴京,為留守統制。紹興十年 1140 加少保,在 河南大敗金兵,進軍朱仙鎮。秦檜承高宗私意,力主議和。一日...

辛棄疾在《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借那一句詩表達了自己對百姓忘卻國恥 安于異族統治的沉痛之情

可堪 回bai首,佛狸祠 下,一 du片神鴉zhi社鼓 下三句中的 回dao首 應接上句,專由回憶往昔轉入屬寫眼前實景。這裡值得 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當作神來供奉,辛棄疾看到這個情景,不忍回首當年的 烽火揚州路 辛棄疾是用 佛狸 代指金主完顏亮。四十三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