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人住什麼,與草原有什麼聯絡

2021-03-04 09:00:27 字數 5779 閱讀 2955

1樓:王顯濤

90%的人都住樓房,平房,都是磚瓦水泥鋼筋的,跟其他民族沒有差別,只有在某些版有草原

權的地方如霍林郭勒大草原偶有蒙古包,也只有在重大節日或婚禮時才穿蒙古族服裝 這是現在的情況 在未現代化以前 大多是住蒙古包,隨水草遷移。 因為蒙古包容易拆卸安裝,搬遷比較容易。放牧的時候一片草地吃完了,或者因為自然原因,要經常搬家。

所以叫 游牧民族。

內蒙人有什麼風俗和讚美草原的詩句

2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族風俗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中較為發達的乙個民族。蒙古族在青海省主要聚居在海西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海北、海南州及其地區也有散居。 青海的蒙古族通用本民族語文,由於長期與藏、漢、回、土等兄弟民族雜居,不少地區的蒙古族兼通藏語、土語和漢語文。

信仰喇嘛教。 青海蒙古族的祖先原居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統兵西進時,曾到柴達木盆地一帶。

公元2023年,攻滅西夏,回師中原途中,又西渡黃河,攻破積石州(今循化縣),占領西寧州;接著又佔據了青海湖周圍及柴達木東部地區,並在此留兵屯牧。元朝覆滅後,青海境內的部分蒙古族退到長城以北的荒漠地帶,部分則分散到崑崙山、西傾山、祁連山等地游牧。明正德年間,今內蒙酉亦卜剌和阿爾禿斯起兵反抗東蒙古達延汗,失敗後,率部萬餘人遷徙青海湖一帶。

以後,又有新疆等地的蒙古 族也東遷柴達木一帶。到十七世紀,青海蒙古族人口已發展到20餘萬。十八世紀,居青蒙古親王蘿蔔藏丹津反清失敗後,外逃大半,其餘被清**分編為29旗。

後來由於民族糾紛和反動政權的民族歧視政策,一些部落相繼遷移到甘肅、內蒙地區。解放前夕,青海蒙古族人口不足2萬。 蒙古族居住的大都是圓形的蒙古包,但也有少數地方使用黑色的藏帳。

蒙古包是用樺木製成的可以摺疊的支架和木製的圓形圍架穿連而成,四周及頂端裹以白毛氈,並鑲以青佈做的富有民 族特色雲紋花邊,顯得美觀大方。蒙古包冬暖夏涼,易於搬遷,是蒙古族牧民理想的住室。包內正上方設有佛教廚籠等,兩側放置箱櫃、糧食等物。

**壘有鍋灶,鍋灶周圍鋪有地毯、毛氈等,供人休息。一船長者坐在正上方,男人居左例,女人居右側。蒙古族人家酷愛整潔,講究衛生,包內經常收拾得乾淨利落。

蒙古族,一般是以一對夫妻和未婚子女組成小家庭。子女長大成家後,通常住在父母的蒙古包附近,和父母共同勞動、生活。少數從事農業的,也有父母和兄弟夫妻組成大家庭的,家庭中輩份最高的男子為家長,並握有實權,兒子長大**後,也有在家中主事的。

由於受傳統習慣的影響,男子的地位一般高於女子。但在生活內務等方面多由女子作主。蒙古族不分男女都有財產繼承權,一般長子先分出去,最後由幼子繼承全部財產。

無子者,同宗侄子等可繼承,或作為「布施」捐贈寺院。也有的無子者由親房內和親友收養子女,養**的娶媳或贅婿,以延宗祠。蒙古族人家,老年人地位崇高,很受尊敬,逢年過節,來客或家人首先向老人奉獻哈達,以示祝福,尊老愛幼是蒙古人民的傳統美德。

蒙古族也是個有著獨特風俗的民族,而青海的蒙古族因為長期同藏;漢、回、上等民族雜居,他們的風俗習慣既保留著蒙古族固有的習俗,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某些有益的成份,所以帶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如蒙古族的飲食,以牛羊肉一奶製品和青稞炒麵為主要食物。秋冬季節多食肉、春夏多食奶。

蒙古族的奶製品特別著名,如奶豆腐、奶皮餅、酸奶、馬奶酒等,其中奶皮餅是用熟牛奶凝固的忌廉製成,營養豐富,味美可口,常用於待客及饋贈禮品。海西一帶的蒙古族還喜歡釀製馬奶酒。馬奶酒微酸醇厚,清涼爽口、富含多種維生素,對肺病、胃病、神經衰弱等病症有較好療效。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數蒙古人家也學會了做油炸饃、肉包子、公尺飯等主食。蒙古族一日要吃4次,其中晚飯要在太陽落山後,才能進食。青海蒙古族的服飾更是別具一格。

由於青海氣候寒冷,蒙古族男女絕大多數都習慣於冬天穿藏式的大皮襖,皮襖比較寬大,但袖口卻長而窄,呈馬蹄形,領口也多半向外翻出,保持著蒙古族特有的風格。 夏季則一般穿棉布等製作的長短袍,女的衣服不論長短,一律都是長襟,腰繫紅、綠綢腰帶,腳穿牛皮的長筒馬靴、藏靴。婦女特別講究頭飾,頸上喜歡戴大串珊瑚和珠寶等,頭髮多用黑布縫成漂亮的辮套。

然後縫在辮子上;辮套用金、銀錢和五彩絲線繡成各種美麗的圖案,有的鑲有圓形或方形的銀牌,十分好看。未婚姑娘將頭髮辮成若干小辮,又總成一辮,垂於腦後。辮套上綴有許多銀牌等物,其習俗同當地藏族大同小異。

蒙古族習慣上實行一夫一妻制,其婚姻基本上遵循「媒灼之言,父母之命」的傳統現念。

內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風情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3樓:電森森森

內蒙古的景區有呼和浩特,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包頭。

內蒙古自治區北面鄰蒙古和俄羅斯,東緣嵌著茫茫林海的大興安嶺,嶺東南山麓西遼河平原,是我國跨經度最大的省份,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決定了當地旅遊資源的豐富多樣。

內蒙古最吸引人的當屬獨特的自然風光,境內同時並存有大面積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個大小湖泊。其北部草原居全國牧場之首,呼倫貝爾大草原,中部的錫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風光的好去處。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襯下,天空純淨明亮、草地遼闊壯麗、空氣清新、牛羊成群,對久居都市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那麼遙遠而親切。

內蒙古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比較著名的有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庫布齊沙漠的響沙灣等。而以蒙古族為主體的民族風情更為內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樸自然的神韻。

內蒙古也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故鄉,境內有不少的名勝古蹟,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當召、席力圖召等。

蒙古包一般為圓形,大多用條木做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頂**有圓形天窗,容易拆裝,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摻和著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飲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製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盤子裡做點心,並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習慣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詩詞也很多`如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迎賓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迎賓禮節。預約的會客,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私人會面,主人總是遠遠的迎候著客人。有人會在路邊等候,有的騎馬飛馳而來,有的騎著摩托、乘著越野吉普車趕來,在隆重的場合還會分幾個梯隊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遊,您一定會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為這是蒙古族從古到今的傳統。當來到這裡,您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讚美主人的住處,「這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會用臨時學會的蒙語「賽努!

賽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懷,一句蒙古語說出來,這裡的主人會由衷地高興。

當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進蒙古包後,賓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側。一般來了十分尊貴的賓客,主人會主動讓您坐在正北(男坐進包後的西側,女坐進包後的東側)位置上。這時候,主婦會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然後端上一碗滾燙飄香的奶茶,請客人們品嚐。

接著在問候和笑聲中開始敬酒,主人手捧哈達,托著銀碗、齊眉舉盤,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飲而盡,主人會非常高興,頓時主客情融,氣氛很快會熱烈起來;如果您不善飲酒,接過銀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這表達了對主人的尊重與親密。

待客 這裡的主人首先給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擺上奶食、糕點、炒公尺等茶食為客人壓飢解渴,有的還做點麵條,讓客人們少吃一點墊個頻祝?然後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

酒盅)向客人們每人敬一杯,這就是敬酒的開始。接著用大杯(比銀碗小一點專用敬酒的銀製器皿)從客人中的年長者開始,依次一一進行;敬酒達一定杯數就要奏樂唱歌為客人們喝酒助興;酒後用飯,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為整羊宴,其次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說草原是綠色的大海,蒙古包則是大海中的點點白帆。蒙古包作為草原上特有的建築,既美觀又實用,而且結構簡單,便於拆運。

蒙古包具有結構簡單,便於拆遷組裝,就地取材,自產自用等特點,非常適於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聰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綠色草原上,星羅棋布的蒙古包白帆點點,會使人感悟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圓形尖頂,外用一層或二層羊毛氈圍裹,裡面用「哈那」和「烏尼杆」支撐。

「哈那」是數十根同樣粗細、拋光後的木棍,用牛皮繩連線,構成可以伸縮的網狀支架。「烏尼杆」是用木棍支撐的傘狀包頂支架。蒙古包頂端還有「陶腦」——天窗,既可通氣又可採光。

整個蒙古包用數根毛繩牢 牢固定,抵禦風的侵害。

華麗的民族服裝

蒙古族的服飾包括衣、帶、靴及頭飾等,款式講究,裝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裝。蒙古袍衣體寬大,袖子較長,下端不開叉,衣領較高,服帶中圍,非常適應廣闊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

腰帶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帶一般由綢、緞等料製成,長達數公尺,顏色視袍子的顏色而定。男子扎腰帶時,袍子向上提,下擺束得較短,即顯得精幹瀟灑,騎乘或勞動時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時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顯示身材的苗條健美。

穿蒙古袍系腰帶除裝服飾上的需要外,實用價值也很大,系上腰帶騎馬時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穩定和垂直,冬天還可保暖。

「查干薩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干薩日」(漢語意為「白月」);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並且從農曆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查干薩日)達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來以祭火的習俗迎接春節,因為燃旺的火焰象徵著一年裡一切幸運吉祥。祭火在過去比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戶」(貧民)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貴族)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戶把系有五色彩綢的五小捆蘆葦插在門外樹上,將劈成細條的柞樹放在燃旺的火撐子上方的四條腿上,戶主穿好禮服跪在正門處的墊子上,把用油網包好的羊胸骨奉獻給聖火。

婦女們則將美酒、黃油灑進聖火,並按順序站立,叩頭。富裕的牧戶則搞大型祭火,祭祀時用整羊,並將左鄰右舍請來喝茶吃酒。有的將聖火點燃後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許遷場,不許在聖火上烤腳。

目前,傳統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舉行了,但是在草原旅遊點和慶祝的喜慶日子,人們還是點一堆篝火助興。

祝壽 春節期間牧民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祝壽的物件為正當「本年」的長者。祝壽開始時,先為85、73高齡者祝壽,時間一般在臘月25或26日,臘月27至除夕的幾天裡,則為61、49的本年者祝壽。

給長者祝壽時,晚輩除要行禮祝賀外,還要贈送壽禮以示尊敬。祝壽禮的輕重多寡,一般視祝壽物件的年齡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節的高潮,附近的牧民們都要相互喝茶,然後人們扶老攜幼聚集在年長者的家裡,進行除夕「乃日」 (宴會)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電視節目。接著牧人們要到邀請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時因戶多,宴會往往通宵達旦。

除夕時,牧民家家都要擺放「花盤」即將點心、奶食、糖果等整齊地擺放在乙個**子裡,擺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圓柱體,也有方形的,每層一種,很有規則。這一習俗,不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襲著這傳統。

拜年 草原上春節最隆重的活動,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時候開始,牧民們先祭敖包,然後開始家庭內部拜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後由長者祝福晚輩幸福長壽。拜年時,晚輩要衣帽端正,手捧哈達進行。

家庭拜年後,牧民們相互互拜。互拜時,先到年長者的家裡,隨著互拜的進行,人們自動結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齡大小依次而入。

拜年時,牧民們一般要獻上一兩首頌辭或頌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會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頌祝辭。草原上的春節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們辛勤勞動一年後歡歌笑語的時刻。

草原宗教

內蒙古自治區也是乙個多種宗教並存的民族地區,現有喇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教、東正教、漢佛教和道教7種宗教。漢佛教在我區有悠久的歷史,其它宗教從十七世紀後先後傳入。

錫盟的喇嘛教是屬**佛教格魯派,傳播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解放前,錫盟有喇嘛教寺廟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區的蘇木。2023年廟宇減少為102座,喇嘛 3542人,2023年廟宇減少到92座,喇嘛2290人。

在十年內亂期間,黨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壞,喇嘛受到了很大的衝擊,絕大多數寺廟被破壞,經書被焚毀;寺廟停止了活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錫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眾逐漸恢復他們的正常宗教活動,有的寺廟國家還撥給維修經費加以修繕,一些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喇嘛領取了生活補貼,自養事業有所發展。

內蒙古人說 寡逼 是什麼意思呀,內蒙古人的生活習性

這是乙個貶義詞,惡語。形容多事,亂七八糟的。內蒙古人的生活習性 1 飲食 內蒙古人的傳統飲食比較粗獷,以羊肉 奶 野菜及麵食為主要原料。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崇尚豐滿實在,注重原料的本味。特色美食有烤羊腿 全羊席 手抓羊肉 乳酪 馬奶酒 莜麥面 資山燻雞 肉乾 哈達餅 蒙古餡餅 蜜麻葉...

內蒙古的人都住蒙古包嗎,蒙古人為什麼喜歡住蒙古包

當然不是,他們同樣也有高樓,同樣的柏油馬路,同樣擁擠的人群!蒙古人為什麼喜歡住蒙古包 蒙古包蒙古包 mongolianyurts 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 穹廬,又稱氈帳 帳幕 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

內蒙古人一般偏愛喝什麼茶,蒙古人喝什麼茶葉

蒙古人家基本都是喝磚茶,然後用磚茶熬奶茶來喝,漢族人家如果喜歡喝濃茶的話,也會首選磚茶,據說磚茶和普爾茶差不多,當然也有人喜歡喝綠茶 茉莉花茶等,根據各人的喜好不同,如果去矇族人家的話,最好是帶磚茶,然後是酒,還有哈達之類的 磚茶是喝奶茶時用的 其餘的時候喝紅茶 蒙古人喝什麼茶葉 奶茶是他們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