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是包餃子嗎,中國在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2021-03-04 09:00:25 字數 4887 閱讀 8046

1樓:酷酷de喵星人

是,但不止這乙個,還有例如 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吃年夜飯等

中國在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2樓:匿名使用者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

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

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乙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

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

春節的習俗: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

俗話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大年初一,這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民俗專家介紹說,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必不可少的美味。說到過年的吃,總是「初一餃子」打頭兒。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節習俗:過年吃餃子的四個原因

一是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二是餃子形如元寶。

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四是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話。

3樓:匿名使用者

民諺雲:「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農曆每年的臘月三十日,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時候。這一天,人們從早到晚,要準備許多美味食品,舉行各種有意義的活動。人們稱這一天叫做「過年」。

過大年,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最為隆重的節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家一進臘月的門坎,就開始忙年。尤其是從臘月二十三,俗稱過「小年」起,人們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日夜忙個不停。

河南民間有一首流傳很廣的《過年歌》: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殺豬雞; 二十八,蒸棗花; 二十九,去打酒; 年三十,包餃子; 大年初一,蹶著屁股亂作揖。 大年三十包餃子。

是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民間過年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年三十的餃子,由於是節日的重要內容,所以,還規定了許多規矩和約定俗成的習俗內容。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配合過年的氣氛需要。

包餃子的習俗

4樓:

在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期已經相當的盛行,一般在年三十的晚上十二點之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的時候吃,這時正是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因「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關於過年為何吃餃子的傳說,有過很多的版本,一種是說為了紀念盤古開天劈地,結束了宇宙混沌的狀態,於是取「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

另外,民間吃餃子的民俗與女媧造人有關,據傳在女媧捏土造人之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夠固定不掉,女媧在造人的耳朵上扎了乙個小眼,用細線吧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後來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造人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陷」(線),用嘴咬吃。

過年吃餃子,究其原因:一是因為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陷,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陷里,來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而且在包餃子的時候,人們常常將糖,花生,棗和栗子或者硬幣包進餃子裡,誰能吃到,那麼在新的一年裡將心想事成,事事如意。有些地區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求大吉大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順心,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

5樓:匿名使用者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起源: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

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

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乙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

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

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

6樓:匿名使用者

餃子,又名水餃,原名「嬌耳」,是中國的古老傳統麵食,源於中原宛城,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深受中國廣大人民的喜愛,是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每年春節必吃的年節食品,在許多省市也有冬至節吃餃子的習慣。

餃子是中國東漢南陽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它的歷史沿革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明朝末年張自烈做了很好的說明:「水餃耳,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粉角,北方人讀角為嬌,因呼餃餌,偽為餃兒。」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

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比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

南方有些地方過年時會打散雞蛋後加熱做外皮包上肉餡稱之為蛋餃。

春節包餃子的意義,春節吃餃子的意義?

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求願望的特有方式。餃子的諧音 交子 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過春節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在北方,餃子是過年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每逢過年,全家人都會圍在一起包餃子。包餃子 吃餃子,已經成為大多數家庭歡度除夕的乙個重要活動。俗話說 ...

中國春節有什麼習俗,中國春節的習俗都有哪些

倒貼福字,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倒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到家。其次春節前夕,每家每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表達人們迎新納福 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另外吃年夜飯,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春節最重要的習俗。中國春節的習俗都有哪些 春節的習俗主要有買年貨 貼春聯 剪窗花 掛年畫 年夜飯 壓歲...

中國春節有哪些習俗,中國春節的習俗都有哪些

中國春節,是我們流傳已久,並且非常廣泛的傳統節日,風俗習慣也非常多,並且因為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風俗也不一樣,貼春聯,放鞭炮,祭灶神,祈福,守歲等等。中國春節的習俗都有哪些 春節的習俗主要有買年貨 貼春聯 剪窗花 掛年畫 年夜飯 壓歲錢 守歲 吃餃子 吃湯圓 放鞭炮 看春晚 拜年 貼福字 扭秧歌 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