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與《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的對比賞析

2021-03-04 00:58:35 字數 6259 閱讀 8571

1樓:木子子木

兩首詩所用的修辭手法不同:

答:杜詩「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個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樣。這是作者以雄闊之景反襯哀傷之情。

李詩「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是說大雁飛過,把他原來的因為流放而愁苦的心情全部帶走了,對面的君山為他銜來了好看的月光,這裡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兩首詩的意境不同

答:杜詩的前四句寫景,寫得開闊巨集大,

五、六兩句敘述自己身世又寫得那麼淒涼落寞,

七、八兩句寫憂國憂民之情寫得那麼蒼涼淒楚,整個意境沉鬱悲壯。李詩寫岳陽樓、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巨集麗美好,人物的心情輕鬆歡樂,交融成乙個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整個意境巨集麗迷人,令人陶醉。同樣是寫岳陽樓,意境與杜詩迥然不同。

對比賞析:

這兩首詩都是登岳陽樓的五律,但它們的物態層、形象層、生活層、人性層、作者意識層、集體無意識層卻各具特點。

嚴羽《滄浪詩話》雲:「太白髮句,謂之開門見山。」李白此詩正是這樣,開筆便寫在岳陽樓上的所見然後是所聞所感。

所見者,天岳之南、川、洞庭;所聞者,浪聲、雁鳴、夏十二與「我」等人豪飲語;所感者,開闊、渺遠的視野和胸襟。高張揚厲,誇飾鋪排,意象繁複卻不嫌冗雜,似醉後之語卻又以能一貫之,字裡行間無不瀰漫著酒氣,無不衝斥著豪氣,大有「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州」之感。

杜甫《登岳陽樓》卻不同,首先拉長時間、記憶的線段,沉穩厚重地起筆,然後描寫登臨之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恢巨集雄大。

史料記載,洞庭湖廣圓五百多裡,日月若出沒其中。杜詩雖不如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的崇高(口氣大、力氣大、才氣大),但因寄寓了江山紛亂之事,又比孟詩來得凝重,來得有神。

透視李白、杜甫這兩首詩,我們完全可以剝離出兩個豐滿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李詩

一、二句深層處隱然可見一胸襟博大之人,唯其胸襟博大,方悠然而覺宇宙寬;

三、四句「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點明登臨前胸有塊壘,睹物移情,被物感染;

五、六句說不敢也不能辜負良辰美景,縱酒助興;《唐詩鑑賞辭典》中何國治這樣鑑賞

七、八句:「涼風習習吹人,衣袖翩翩飄舞。儀表何等瀟灑自如,情調何等舒展流暢,態度又何其超脫豁達,豪情逸志,溢於言表。

」如此看來,則全詩應散發著一股喜氣、一股輕快。我們以為不然。李白遇赦後是驚喜交加的,旋即放舟東下江夏,《早發白帝城》可證。

在江夏活動的那段時間內,他還奢望朝廷起用,但現實是「我獨不得出」,幻想的破滅,使得他不得不「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況且,此詩當作於肅宗乾元二年秋,一方面他逗留江夏時期寫的「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南湖秋水夜無菸,耐可乘流直上天?」「人悶還心悶,苦辛長苦辛」「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詩句,無不流溢位千古愁、萬古憤;另一方面「涼風」即「秋風」,自屈原「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王勃「肅肅涼風生」、陳子昂「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直到歐陽修《秋聲賦》、范仲淹《岳陽樓記》、秋瑾「秋風秋雨愁煞人」都借「秋風」說悲愁,說現實羈絆。這是人與的合

一、對應,同為萬物,自有其血脈相通之處,所以人與自然方能生生不息、互相觀照感應。尼采的話或可作為歷代文人借「秋風」說事的別解:於是,也有人走進大自然,不是為使自身顯現於其中,而是為了沉迷於自然,忘掉自身,這種「置身度外」乃是所有弱者和對自身不滿者的願望。

因此,李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應是情感跌宕、斷續開合經歷了「愁—喜—愁」的人了。縱觀李白詩歌,以詩證人,他正是這樣乙個大悲大喜、個性張揚的人。

李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可暫時忘卻痛苦飲酒作樂,杜詩卻不同。他永遠排遣不了痛苦,痛苦已融進他的血液中、他的追求中、他的生命歷程中。即使是早聞大名的洞庭水、岳陽樓今方得一睹,他固然有點滴喜意、點滴快意,卻只是淡淡的。

他胸中裝著滿滿的對家國的思念、關愛,於是,我們感受到他的博大,他始終是愁的,因他愁,於是萬物都愁,皆著他之色彩;我心傷悲,於是萬物皆是黍離之悲,皆是的擬人化,「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有人說:王者的盛衰決定著文學的盛衰。這話未必全對。

回顧李、杜時代,李白生活在繁榮昌盛、歌舞昇平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唐時期,安史之亂的罡風他雖也領略了一些,但盛唐奮勵向上、可進可退的社會已內化為他的個人人生哲學;杜甫《登岳陽樓》作於大曆三年,此時,安史之亂已告結束,但邊塞又重點烽火,內戰外爭,國家離亂,百姓羸弱,「小我」飄搖。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為哲學思想,就必從社會中來,必從主宰社會的人類中來,然後再返回來指導、制約人類的思想、性格。李、杜的思想、性格就是儒、道思想投射出的模式,二人又把自己的個性滲入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放射出斑斕奪目的光輝。李詩有悲愁,杜詩也有悲愁,悲愁本是人的本性,然而李白的「愁」較收斂、含蓄,杜甫的「愁」較張揚、直接。

有志難伸,報國無門,於是李白人性中寧靜的因素拖引著他「舞袖回」。莊子出世,屈原入世,而李白把二者集於一身,「入世」無功便「出世」,「出世」又為下一次的「入世」鋪墊,順則進,逆則退,正是人性使然。杜甫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抱本守一,愈挫愈奮,不回頭,不旁顧,「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也是人性使然。

登岳陽樓賞析:

登岳陽樓:

此詩是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是觸景感懷之作。開頭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二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

三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末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寫景雖只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然,毫不費力。

全詩對仗工整用韻謹嚴,前後映襯,渾然一體。

頭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讚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

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侷限於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繫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

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賞析: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整首詩,詩人將自己隱在樓、川、雁、山等景觀後,讓樓去觀覽,川去迂迴,讓雁牽愁心飛去,山銜好月走來。天地永珍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載體了。 首聯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巨集麗景色。

登上岳陽樓,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這是從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

站得高,望得遠,「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這一「盡」一「迥」一「開」的渺遠遼闊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詩人立足點之高。這是一種旁敲側擊的襯托手法,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見。 頷聯中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像被賦予了生命,你看,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

「山銜好月來」一句,想像新穎,有獨創性,著一「銜」字而境界全出,寫得詭譎縱逸,詼諧風趣。 頸聯寫詩人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彷彿在天上雲間一般。這裡又用襯托手法寫樓高,誇張地形容其高聳入雲的狀態,這似乎是醉眼朦朧中的幻景。

尾聯收筆寫得氣韻生動,蘊藏著濃厚的生活情趣。樓高風急,高處不勝寒。醉後涼風四起,著筆仍在寫樓高。

涼風習習吹人,衣袖翩翩飄舞,儀表何等瀟灑自如,情調何等舒展流暢,態度又何其超脫豁達,豪情逸志,溢於言表。 整首詩運用陪襯、烘托和誇張的手法,沒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寫樓高,句句從俯視縱觀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渺遠、開闊、高聳等情狀落筆,卻無處不顯出樓高,不露斧鑿痕跡,可謂自然渾成,巧奪天工。

1.「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彩,且更新穎。

(意思對即可)

2.第三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抒發作者遇難呈祥、豁然開朗、得意忘形的心情。

3.詩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高」。情感是歡樂喜悅,超脫豁達。

4.「詩眼」分別「引」「銜」。「引」形象地寫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帶走的情境;「銜」形象地寫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來,與詩人共享歡樂的情境。

《登岳陽樓》與《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的對比賞析

2樓:星星兼午飯

登岳陽樓:

此詩是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是觸景感懷之作。開頭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二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

三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末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寫景雖只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然,毫不費力。

全詩對仗工整用韻謹嚴,前後映襯,渾然一體。

頭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讚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

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侷限於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繫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

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整首詩,詩人將自己隱在樓、川、雁、山等景觀後,讓樓去觀覽,川去迂迴,讓雁牽愁心飛去,山銜好月走來。天地永珍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載體了。 首聯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巨集麗景色。

登上岳陽樓,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這是從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

站得高,望得遠,「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這一「盡」一「迥」一「開」的渺遠遼闊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詩人立足點之高。這是一種旁敲側擊的襯托手法,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見。 頷聯中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像被賦予了生命,你看,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

「山銜好月來」一句,想像新穎,有獨創性,著一「銜」字而境界全出,寫得詭譎縱逸,詼諧風趣。 頸聯寫詩人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彷彿在天上雲間一般。這裡又用襯托手法寫樓高,誇張地形容其高聳入雲的狀態,這似乎是醉眼朦朧中的幻景。

尾聯收筆寫得氣韻生動,蘊藏著濃厚的生活情趣。樓高風急,高處不勝寒。醉後涼風四起,著筆仍在寫樓高。

涼風習習吹人,衣袖翩翩飄舞,儀表何等瀟灑自如,情調何等舒展流暢,態度又何其超脫豁達,豪情逸志,溢於言表。 整首詩運用陪襯、烘托和誇張的手法,沒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寫樓高,句句從俯視縱觀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渺遠、開闊、高聳等情狀落筆,卻無處不顯出樓高,不露斧鑿痕跡,可謂自然渾成,巧奪天工。

1.「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彩,且更新穎。

(意思對即可)

2.第三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抒發作者遇難呈祥、豁然開朗、得意忘形的心情。

3.詩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高」。情感是歡樂喜悅,超脫豁達。

4.「詩眼」分別「引」「銜」。「引」形象地寫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帶走的情境;「銜」形象地寫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來,與詩人共享歡樂的情境。

杜甫《登岳陽樓》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的異同點

相同 都是五言律詩 無論李白 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還是杜甫得 登岳陽樓 都是描寫岳陽樓的佳作 都以寫景抒情為主 異 則是 表現的感情不同 杜詩將個人際遇與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 詩歌意蘊渾厚蒼涼 李詩則超脫豁達,豪情萬丈 也許這個與兩個唐代詩人的所處時代 個人經歷有關係 杜甫的登岳陽樓與李白的與夏十二登...

杜甫的登岳陽樓是什麼主旨,《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的主旨是什麼

1 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 登岳陽樓 詩篇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願,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達了報國無門的哀傷。2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3 註釋 以前的日子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願終於登上岳...

登岳陽樓的名句是什麼,登岳陽樓名句

登岳陽樓 共有三個版本,杜甫作的五言律詩,陳與義作的七言律詩,蕭德藻作的五言律詩。杜甫作的五言律詩 登岳陽樓 是唐代詩人杜甫於大曆三年 768年 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篇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願,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達了報國無門的哀傷。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