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其五最後一句此指什麼真指什麼真意指什麼

2021-03-04 00:43:01 字數 6451 閱讀 7861

1樓:扶朕起來幹

東晉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二》(有的版本為「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隹,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首詩寫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

自己雖構屋居住人間,但沒有世俗車馬往來的喧鬧。這是因為自己的心遠離塵俗,所以即使身居鬧市,也如同在偏遠的地方一樣,不受干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是說無意中偶見南山,從南山勝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與自己隱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蘇軾說:「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日落時分,山景尤佳,飛鳥相伴而還。 「此中」二句:意謂這裡含有人生的真義,有很深的奧妙,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真意」是全詩的中心——從感受大自然的無限美景中領略人生的無限意趣。

需要說明,人教新課本八年級下冊第30課《詩五首》課下註釋中,對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欲辨已忘言」的解釋是:「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

辨識。」而在朱東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卻是「欲辯已忘言」,對此的解釋是:《莊子.

齊物論》:「辯也者,有不辯也,大辯不言。」《莊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意思是說,從大自然得到啟發,領會到人生的真諦,但這是無法用言語表達,也無需用言語表達的。

本人取「辯」字及後一種解釋,認為其理由比較充分。收起

飲酒 其五 「此中有真意」一句中的真意指的是什麼

2樓:阿沾

真意:詩人心目中真正的意趣。

出處: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飲酒·結廬在人境》。

原文: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

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採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麼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裡,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

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結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境的干擾之後所產生的感受。

所謂「心遠」,即心不唸名利之場,情不系權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由於此四句託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前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

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慾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

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乙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

「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閒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採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將「見」改為「望」不好。

「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採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含蓄寄託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還在規勸其他人;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裡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

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閑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這兩句說的是這裡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

「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裡強調乙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這首詩也是陶詩藝術風格的乙個典範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詩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於理趣,詩句更流暢,語氣更自然,情貌更親切。

3樓:文以立仁

真意:詩人心目中真正的意趣。它具體指什麼?

因為詩人自己也「欲辨已忘言」,想解釋不知道怎麼解釋。這就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需要結合全詩自己體會。因為讀者的人生經歷、觀念不同,理解的「真意」不會一樣。

一般認為,是指寧靜安詳的心態、閒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4樓:淡墨淺暈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裡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

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閑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這兩句說的是這裡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

「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裡強調乙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樓:司馬醉卉其傑

「真意」,即人生的樂趣

,陶淵明隱居在他得一方田園之中,他的人生樂趣便是如此,淳樸自然,素華映月。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此中」即「心遠地自偏」的「結廬」之地。「真意」沒有說出是什麼。「欲辯」使人欲知「真意」之所在而又戛然而止。

他「性本愛丘山」「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詩人厭惡官場生活的爾虞我詐,厭惡勾心鬥角的汙濁社會,大自然的純真像另乙個世界,他要在無名利逐的大自然中尋求樂趣,堅守本性,這就是他的「真意」。

《飲酒(其五)》中,第三句妙在何處?最後一句中「真意」指什麼? 20

6樓:石化傷

菊代表清高,具體說來採菊是用來泡酒的,整句讀來感覺很悠然自得。

至於真意,連作者自己也說不清楚,我們又怎能道理明白,只能說是一種心的體悟吧

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指的是什麼?

7樓:番茄水

「真意」,即人生的樂趣,陶淵明隱居在他得一方田園之中,他的人生樂趣便是如此,淳樸自然,素華映月。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此中」即「心遠地自偏」的「結廬」之地。「真意」沒有說出是什麼。「欲辯」使人欲知「真意」之所在而又戛然而止。

他「性本愛丘山」「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詩人厭惡官場生活的爾虞我詐,厭惡勾心鬥角的汙濁社會,大自然的純真像另乙個世界,他要在無名利逐的大自然中尋求樂趣,堅守本性,這就是他的「真意」。

飲灑(其五)中的此中和真意分別指什麼

8樓:呂敬嬌

「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一片化機,天真自具。」此中指「山花人鳥,偶然相對「;真意指」一片化機,天真自具。」

飲酒·其五

(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古學千金譜》說:「籬有菊則採之,採過則已,吾心無菊。忽悠然而見南山,日夕而見山氣之佳,以悅鳥性,與之往還。

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一片化機,天真自具。既無名象,不落言筌,其誰辨之。」

陶淵明《飲酒》(此中有真意)真意指什麼

9樓:海參燉黃瓜

他要在無車馬之喧,無名利之逐的大自然中尋求樂趣,堅守節操,這就是他的「真意」所在。

一、出處

魏晉時期陶淵明的《飲酒》

二、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釋義

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

問我為什麼能這樣,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採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四、重點

1、結廬:建造住宅,這裡指居住的意思。

2、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爾:為什麼能這樣。 爾:如此、這樣。

5、悠然:自得的樣子。

6、見:看見,動詞。

7、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

8、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9、真意:從大自然裡領會到的人生真諦。

10、相與還:結伴而歸。

擴充套件資料

作品賞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麼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裡,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

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汙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

「結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境的干擾之後所產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唸名利之場,情不系權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由於此四句託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前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

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慾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乙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

「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閒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採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將「見」改為「望」不好。

「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採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

見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於峰際;成群的鳥兒,結伴而飛,歸向山林。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

這都是表現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含蓄寄託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還在規勸其他人;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裡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

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閑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這兩句說的是這裡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裡強調乙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其義自見,上一句是什麼,“其義自見”的上一句是什麼?

上一句是 讀書百遍 1.原文 讀書要三到 宋 朱熹 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

《凡卡》最後一段第一句中的“甜蜜的希望”是指什麼

1 凡卡 最後一段中甜蜜的希望指凡卡夢想信很快到達爺爺的手裡,爺爺讀到信後就來接他。2 原文簡介 凡卡 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時,無數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家的小雜貨店裡有兩個小學徒,就常受他父親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學徒的生活,也同情小學徒...

算命裡常見一句父母有刑,指什麼意思啊

父母有刑,是說你與父母有相剋的地方,但縱觀命相,你的貴氣應該會有所抵消,估計也就平日與他們不好相處。在卦中,父母並不是父親母親,是父母爻 相刑為刑害之事,既主傷害之事,又主牢役之災 凡世 用神遭刑者,要遵紀守法,處事小心為佳 有相刑,相生,相害 大家都好厲害 啊嘿嘿 父母有刑傷是父母身體不好。這些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