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字型主要是什麼,春秋時期是用什麼字型

2021-03-04 08:55:06 字數 3962 閱讀 5286

1樓:楚國遺臣

篆或者甲骨文。但篆字用的多,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篆字。秦國是秦篆,齊國是齊篆,楚國有楚篆。秦國一統天下,只有一種篆字,秦篆,又稱小篆。篆字書寫時候很漂亮,個人覺得比漢字漂亮。

2樓:神隱之國

那個時期字型很不統一呀

3樓:花狐貂兒

各國都有自己的文字,包括金文等,這些文字因為是在小篆以前,所以也被統稱為大篆,大篆是一系列的統稱

春秋時期是用什麼字型

4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說到底還是從西周金文發展來的。

大致是這樣:商人用甲骨文——周人沿用(就把周的叫大篆吧)——周初分封的各諸侯國同樣用官方文字大篆——到了春秋戰國由於各國分立有數百年字型有了一些變化——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再稍稍整理重歸統一

經常看考古節目的會發現,春秋前各個諸侯國出土的器具上的文字幾乎一樣,不管這兩個國家隔多遠。因為他們都是在用當時國家的法定統一的文字——西周大篆。只是由於東周朝廷的威信下降了,所以各國分立,久而久之原本一樣的字型在各國發生了一些變化。

但是各國文字的源頭是一致的。秦始皇只不過是將文字重新規範而已。

我覺得當時七國文字的差異就象現在「大陸漢字——台灣漢字——日本漢字——南韓漢字」之間的差別一樣。原本都是一樣的,只是被各國使用久了,沒有個文字委員會時時加以規範造成的結果。

春秋早期因接近西周,故此時期列國金文皆不同程度的保留有西周晚期金文的一些特徵,體現在文字結構及書體上。其中,尤以一些重要的諸侯國的金文更與西周晚期金文形似,文字作長方形,端莊凝重,布局較整齊、規範。如:

晉姜鼎、齊侯匜之

一、魯伯厚父盤、曾侯簠等等。春秋早期的秦國金文尤與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盤銘文在字形結構與風格上很相近,這可由2023年寶雞太公廟出土之春秋早期偏晚的秦公鎛銘文與虢季子白盤銘文相比較得知,如上文所言,這說明秦國文字繼承了西周晚期王纖地區內西部區域的文字特徵。但是此期列國金文也呈現與西周晚期金文一定的差別。

這主要表現為:

(一)部分器銘布局較散,橫不成排,字形亦不規整,大小不一,也非皆長方形,如蘇甫人匜、匽公匜、鄭姜白匜。此種字型,可能較接於當時流行的俗體,或稱手寫體,而上述與西周晚期金文相近同的規整的文字當屬特意加工的,比較鄭重的正體。

(二)淮河,漢水流域與漢淮間諸國,有的在春秋早期即較明顯地體現出與西周晚期不同的風格。如陳伯元匜銘文,又如楚贏匜銘文,文字皆大小不一,多曲筆、並有故意將筆畫拉長之趨勢。

至春秋中晚期,列國金文在形體上均已形成較鮮明的時代特色,不同地理區域,甚至區域相鄰的不同國家間的金文也有了較大的差別。但當時大小國眾多,今日所能掌握的金文資料,尚不足以逐一作細緻的、分國別的研究。下面僅根據現有資料,將這一階段金文大致分四個區域作概述,這四個區域即是東方之齊魯,中原之晉、南方諸國。

關中。這一地區以齊國金文的資料較為豐富。從春秋中期時,齊金文出現兩種風格,第一種風格:字形瘦長而工整,筆畫流暢,豎筆往往長垂而迂曲,顯得莊重而又典雅。

例如出土於易縣的所謂齊侯四器(鼎、敦、盤、匜)之銘文。然齊侯盂銘文,此盂銘文本型與易縣所出齊侯器銘文極相近。

在此同時,齊國金文還有另一種風格。字形較方、筆畫舒張,風格比較豪放,如國差黵銘文,傳世之洹子孟姜壺的銘文《大系》也可歸屬此種形式,惟布局較為草率。以上春秋齊國金文的這兩種形式雖書法不同,但字形結構卻是相一致的,這只要將以上齊侯盂銘文、筋鎛銘文與國差黵銘文比較一下即可知。

兩種形式中,前者當是一種著意加工的藝術字型,後者則是接近於平時流行的手寫體,或稱俗體。

魯國與齊國相毗鄰,但現所見到的春秋中晚期魯國金文罕見齊金文那種瘦長,工整而多垂筆的字型,多數器銘

之書體仍較多地保留西周晚期金文的風格,穩重而敦厚,這也許與魯國儲存周禮最多有關。惟此階段金文本形大小已不盡同,相比西周晚期,個別字型筆畫亦迂曲,布局多顯得較寬鬆。體現了時代之風格。

比較典型的字型,如魯大司徒厚氏元鋪銘文、魯大司徒子中白匜銘文。

此一階段齊、魯金文不僅在書體上有一定差別,而且在習慣採用的字形結構上也不盡同,當然,在某些字上有共同的、較特殊的寫法,如「壽」字上部筆畫(「老」字頭),此點曾為學者所注意。但是齊魯金文本型結構的差別還是更引人注目的,如比較一下魯大司徒子中白匜銘文與齊侯盂銘文,由「其」、「壽」、「萬」、「保」等字的寫法,即可看出字型結構上定差異。以上齊魯金文的不同,說明列國政治上獨立性之增強與地域上割據之狀態加深了文化上的隔閡,即使地域鄰近亦未可免。

春秋中晚期時晉國政治中心還在晉南,地可歸屬中原。屬於這一階段晉國的金文發現得不多。現歸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之欒書缶,因銘文中「欒書」之名見於《左傳》,為晉景公、晉厲公時人,活動於春秋中期偏晚,故一般認為這件缶即欒書所作。

近年有學者提出此器乃楚器形制,文字亦屬楚系。持此說者對該器之年代則有戰 國時期、春秋晚期二說。

目前可以見到的這一階段有銘晉器中,晉公奠為春秋晚期器,器銘之晉公,有平公(前 557一前532)、定公(前511一前477)等說法。器銘布局較散,橫不成排,字大小亦不同,但筆畫細勁而多方折,其書體接近於侯馬盟書,所以應屬於當時流行之手寫體,而未經刻意加工。約屬春秋末葉的郘鐘,為魏氏之器,其銘文書體近於晉公奠,但圓筆較多。

此外還有長子購臣簠(《文物》2023年7期),長子在春秋時屬晉國,其布局鬆散,字型仍帶西周晚期遺風,惟亦多圓筆,風格較柔弱。另一件著名的春秋晚期晉國有銘器物是出土於河南輝縣的趙孟庎壺,今藏英國博物院。其銘文記前482年晉定公與吳王夫差黃池之會,知器當製於春秋末葉。

銘文與晉公奠明顯不同,字形修長,筆畫工整而流暢,顯然是鄭重的藝術型字型。

由上面提到的幾件器銘,可知春秋中晚期晉國金文書體較紛雜,但大致可歸屬手寫體(或稱俗體)與藝術形字型兩種,前者又有方折筆與圓筆之分。

這裡所謂南方列國,主要是指當時江淮流域或鄰近江淮流域的諸國,包括蔡、許、徐,楚,吳,越等國。宋國比較靠北,但從其金文本形看,亦可歸入於此介紹。這一區域的金文大致有三種形式:

其一,較為隨意的字型,亦可稱為手寫體或俗體。特點是,字形長方或較瘦長,圓筆較多,稍顯粗獷,筆畫多拉長,末端彎曲。這種書體當是襲自于上述春秋早期陳伯元匜、楚贏匜銘文的風格。

此種形式之銘文本的大小不統一,布局亦不甚規整,如以下諸器銘文:徐王義楚鍴、宋公欒簠、楚王子申盞。

其二,較工整的藝術型字型。其字形碩長,筆畫細勁,豎筆挺直,撇捺多迂曲,並列筆畫喜作平行婉蜒之態,帶有很強的修飾性。如以下器銘:

吳王孫無壬鼎,蔡公子義工簠、許子妝簠。楚王孫遺者鐘銘文稍顯草率,但亦大致可歸屬此種形式。

其三,特殊的圖案化字型,即所謂鳥蟲書,常以錯金形式出現,高貴而華麗,富有裝飾效果,流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此類書體可細分為蟲書,鳥書兩種,但有時兼用於同一銘文中。鳥書亦稱鳥篆,筆畫作鳥形,即文字與鳥形融為一體,或在字旁與字的上下附加鳥形作裝飾,如越王勾踐劍銘、越王州勾劍銘。

多見於兵器,少數見於容器、璽印,至漢代禮器、漢印,乃至唐代碑額上仍可見。蟲書筆畫故作蜿蜒盤曲之狀,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長腳下垂,猶如蟲類身體之彎曲,故名。春秋晚期楚王子午鼎銘,除少數幾個字近鳥書外,餘多當屬於蟲書。

吳王子於戈銘亦是鳥書與蟲書。蟲書不僅見於容器,兵器,亦見於戰國古璽及兩漢銅器、印章、瓦當。

春秋中晚期之秦金文發現較少,僅就現有資料看,它與當時東方及南方諸國金文在字形結構與書體上均有比較明顯的差別。2023年甘肅天水出土的春秋中期偏早之秦公簋銘文,即是本階段秦金文的代表。將此銘與春秋早期秦公鎛銘文比較,可以看到,此時的秦金文較多地承繼著春秋早期秦金文之特徵,即依然有西周晚期金文的遺風。

秦公鎛,秦公簋銘與石鼓文無淪在字形結構還是書體上均相近。對於石鼓文年代;學者間有不同看法,但多數學者還是認為其時間範圍約在春秋中晚期之內。秦公簋的文字結構與書體特徵較之秦公鎛更近於石鼓文。

秦公鎛文字較舒展,多圓轉,而秦公簋文字與石鼓文一樣,均顯得在結構上較為謹嚴,方正,在字形上更加規整,且在筆法上改圓轉為圓折之筆,這說明秦金文本型是在春秋中期開始得到進一步改造,從而更規範化、漸接近於小篆。

5樓:匿名使用者

篆書或 金文 (甲骨文)小篆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型,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型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本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6樓:匿名使用者

大多用小纂 金文 偶爾甲骨文 極少出現隸書

春秋時期主要有哪些國家爭霸,春秋時期主要的諸侯國有哪些

齊國 晉國 宋國 陳國 鄭國 衛國 魯國 曹國 楚國 秦國 吳國 越國 燕國等。東周前期又稱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 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 三家分晉 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西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範圍方圓不...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目的是什麼,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

一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目的主要有兩個方面 1.為了爭奪人口土地。2.爭取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二 曾有歷史學家這樣概括春秋時期的諸侯混戰 春秋戰國無義戰。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混戰並不是為了統一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造福百姓或者促進民族融合,目的其實很單純,就是為了領土擴張和更大的支配地位。但是,事物都有...

春秋時期的「春秋」什麼意思。春秋是什麼意思

春秋戰國 西元前770年 西元前221年 春秋戰國時期合稱東周時期 西周時期,周朝君王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王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同時,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