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詩選中的我愛這土地讓我感受到了什麼

2021-03-04 08:53:56 字數 5456 閱讀 5258

1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把自己比作鳥,連自己死後也要把自己的一切付出給大地,說明作者對這片大地的喜愛

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所讀到的感悟 10

2樓:唉俺無語了

「假如我是乙隻鳥」,這不是一種簡單的形象比附,而是一種情感上的虛擬。以鳥的種回種願望答

來表達詩人內心對祖國誠摯的愛,委婉的抒情手法中融匯著詩人深切的感受和真摯的情感。接著詩人排列了一組意象來表示自己歌唱的內容,詩人內心強烈激情的滲入使意象充滿了生動豐富的內涵:「土地」是被暴風雨打擊著的,「河流」是悲憤的,「風」是激怒的,「黎明」是溫柔的。

聯絡詩人寫作的年代,我們可以意會到詩人筆下所展示的是乙個山河破碎、國土沉淪的悲壯年代。可貴的是詩人並沒有因此而絕望,他在黑暗中仍滿懷希望,所以黎明是「溫柔的」。「——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詩句巧妙地借用鳥兒自然、被動的結局來表現詩人主動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現了詩人的獻身精神。

最後直截了當地抒發自己的憂國之情和愛國之心,既點明了題旨,又與前半部分在邏輯上順理成章地形成因果呼應。如果說前八句是感情的蓄積,最後兩句便是感情閘門的開啟,感情洪流的急衝而下 .

艾青詩選我愛這片土地藝術特色分析

3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艾青名作《我愛這片土地》的分析,一定要結合它創作的時代背景。抗日戰爭爆發後,艾青懷著高昂的愛國熱情、同仇敵愾的民族義憤,拿起詩筆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我愛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於抗戰初期,是藉土地激發詩人情緒的代表作。

這首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寫出歌唱的內容,並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後魂歸大地,最後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

作者把自己虛擬為「乙隻鳥」,借鳥兒與土地的關係來全詩的藝術境界,使詩的整體構架顯得巧妙自然,渾然不覺。「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動、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詩句,也是全詩中深化作者對土地感情的乙個奇異的亮點。本來,鳥聲是優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啞」的聲音,但作者卻特別亮出「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是當時悲壯的時代氛圍(抗戰初期)、作者特殊的個性與氣質以及作者特殊的表達需要等,共同作用於鳥兒形象而產生的審美意象,它大大提公升和強化了形象的審美表現力,從中更能感到作者對土地的愛是如此的執著、堅貞和頑強:即使是面對這樣一片浸透著苦難的土地,作者也要無條件地去愛,要永遠不知疲倦、竭盡全力地去為這片土地而歌唱!

接下來,作者用類似電影蒙太奇式的特寫鏡頭,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物件:土地、河流、風、黎明。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有動有靜,有近有遠,境界開闊,氣勢恢弘。

作者在「土地、河流、風、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帶有感**彩的形容詞或修飾語,使它們乙個個都轉化成了富有象徵意味和暗示力的畫面。從構思的角度看,到這裡,作者仍然緊扣「鳥兒」這個虛擬的形象(「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作者借這個形象,象徵性地表現了自己決心生於土地、歌於土地、葬於土地,與土地生死相依、忠貞不渝的強烈情感。至此,詩的感情已達到了高潮。

之後,作者筆鋒一轉換成實寫的視角,即從作者自我的視角去實寫自己「常含淚水的眼睛」,傾訴自己對土地的「深沉」之愛,是直抒胸臆。這樣,虛境和實境的結合與對應,構築了全詩內在完整的藝術空間;結果與原因的關聯與對照,又構成了支撐全詩的內在邏輯結構。

滿意請採納。

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賞析

4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寫於抗戰初期,它集中展現了艾青對土地的一片赤誠之愛。在個體生命的渺小、短暫與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恆之間,詩人為了表達自己對土地最真摯深沉的愛,把自己想像成是「乙隻鳥」,永遠不知疲倦地圍繞著祖國大地飛翔,永遠不停歇地為祖國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難與悲憤,也唱出大地的歡樂與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將整個身軀融進祖國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對土地的深沉之愛。全詩的感情是強烈而內在的,基調是深沉而憂鬱的。

可以說,時代的投影與真實的感受相結合,使得這首詩的感情顯得極為真誠,更有感染力,更能撥動讀者的心弦。寫作藝術

這首詩的顯著特點是篇幅短小,構思精巧。土地是個博大的意象,詩人選擇它作為寄情的物件、傾訴的物件,其境界極其廣闊,意象極其豐富,詩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層次的,詩人的想像和詩思的迴旋天地也是無限自由、廣闊的。但他沒有把詩的篇幅拉長,不讓詩的情思散漫開去,而只把詩人對土地廣闊而深厚的愛濃縮在10行詩中,並且取得了最佳的藝術效果。

寫作手法

詩人不是從實處落筆,而是從虛處落筆,通過想像把自己虛擬為「乙隻鳥」,借鳥兒與土地的關係來全詩的藝術境界,使詩的整體構架顯得巧妙自然,使人渾然不覺。詩以「假如」開頭,顯得新奇,富有獨創性,便於化人為鳥,把詩境推向虛擬的藝術境界。當然,詩中的「鳥」,僅是泛指,具有象徵性,不像古詩詞中那些實指(如杜鵑、鶴鴿等)。

「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動、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詩句,也是全詩中深化詩人對土地感情的乙個奇異的亮點。這是當時悲壯的時代氛圍(抗戰初期)、詩人特殊的個性與氣質(艾青自稱是「悲哀的詩人」)以及詩人特殊的表達需要等等,共同作用於鳥兒形象而產生的審美意象。它大大提公升和強化了形象的審美表現力—從中我們不僅能感到時代的氛圍、詩人的個性和氣質,更能感到詩人對土地的愛是如此的執著、堅貞和頑強。

歌唱物件

從句式上看,用的是排比句;從方法上看,用的是類似電影蒙太奇式的特寫鏡頭,向我們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物件:土地、河流、風、黎明。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但詩人選擇了這幾種典型的形象,極其簡潔、鮮明,卻又能讓我們產生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引起深刻的沉思。

值得指出的是,詩人在「土地、河流、風、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帶有感**彩的形容詞或修飾語,使它們乙個個都轉化成了富有象徵意味和暗示力的畫面,既暗示了祖國多災多難的命運,也暗示著人民的不屈與抗爭,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長著的希望,同時還暗示著詩人要竭盡全力,與其共命運,為他們而歌唱;即使死了,也要埋進這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軀去肥沃這片土地。從構思的角度看,到這裡,詩人仍然緊扣「鳥兒」這個虛擬的形象(「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讓其生前與死後形成強烈的對比,於對比中表現出鳥兒對土地的執著、赤誠之愛,從而也藝術地塑造了乙個土地忠誠的歌者形象。

這首詩的特點是巧妙轉換,另闢詩境。按理,詩情到達高潮之後,再接下來抒寫難度就很大。但詩人卻巧妙地宕開一筆,隔開一行,作了必要的間歇和停頓後,開始了巧妙轉換,寫下了兩行形象突出、感情進一步昇華的結尾。

令人讀後怦然心動,過目難忘,吟誦不已。總結把握

第一,抒情視角作了轉換。詩的第一節是從虛擬的視角,即從鳥兒的視角去想像,去表現鳥兒對土地的忠誠與摯愛,顯得形象含蓄;第二節卻換成實寫的視角,即從詩人自我的視角去實寫自己「常含淚水的眼睛」,傾訴自己對土地的「深沉」之愛,是直抒胸臆。這樣,虛境和實境的結合與對應,構築了全詩內在完整的藝術空間;結果與原因的關聯與對照,又構成了支撐全詩的內在邏輯結構。

第二,寫作手法作了轉換。前一節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後一節用的是賦,是直抒胸臆的寫實。全詩由前面蒙太奇鏡頭式的畫面暗示轉到了後面詩人的直接指點,以乙個強有力的情感抒發結束了全篇,從而把讀者的注意力引進了乙個濃郁的情感氛圍,再一次感受到詩人對土地的忠貞與摯愛。

太陽與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詩歌特色的兩個概念。詩人對於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陽這一意象得以表現,艾青彷彿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尋著太陽、光明和理想;作為另一面,與詩人血脈相連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無法割捨的眷戀。他曾說過:

「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獻給鄉村的詩·序》)艾青對土地的關注,就是對農民、民族、祖國的摯愛。寫於抗戰爆發後2023年的《我愛這土地》就是艾青這種特有的土地情結的代表作。

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艾青向祖國捧出一顆赤子之心,愛國深情的抒發,波瀾起伏,層層推進。

艾青《我愛這土地》賞析

5樓:熱心網友

這首詩以「假如」開頭,這個頭開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詩中的「鳥」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歷代詩人所反覆詠唱的杜鵑、鷓鴣那樣,稍一點染,即具有一種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蘊,而是全靠作者在無所依傍的情況下作出新的藝術追求。

再則,詩中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也和古典詩詞中棲枝的黃鶯、啼血的杜鵑、沖天的白鷺等大異其趣,它純粹是抗戰初期悲壯的時代氛圍對於作者的影響所致,同時也是這位「悲哀的詩人」(作者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和個性的深情流露。

6樓:匿名使用者

樸實意象凝聚深愛,悲愴詩句道出真情——《我愛這土地》賞析

抗日戰爭爆發後,艾青懷著高昂的愛國熱情、同仇敵愾的民族義憤,投身於反侵略的偉大鬥爭,他拿起詩筆,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我愛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於抗戰初期,是藉土地激發詩人情緒的代表作。我們學習這首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掌握:

一、樸實的意象,凝聚深沉的愛

意象即意境。「土地」和「太陽」是艾青詩中的兩個主導意象,「土地」象徵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對祖國和人民最深沉的愛,對民族危難和人民疾苦的深廣憂憤。我們從詩的題目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再如「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真實樸素的兩句詩,道出了詩人內心深處永恆的「土地」情結。由此我們不難得出艾青的詩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象世界。

二、悲愴的詩句,反映熱切的情

作為抒情的藝術,詩歌作品需要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撥響讀者的心弦。這首詩中迴盪著憂鬱的調子,鬱積著深深的憂傷。「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句中交織著憂鬱悲愴之情,但這種抒情基調是詩人敏感的心靈對民族苦難現實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應,是感情極度熱切的反映。

人非鳥獸,不言自明,此詩偏以「假如」開頭,這是第一層強化。誰不知道鳥聲優美清脆,此詩偏以「嘶啞」相形容,這是第二層強化。光有這兩層強化還不夠,於是詩中接連出現了所歌唱的物件:

土地、河流、風、黎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在描寫這些物件時達到了窮形盡相、淋漓酣暢的地步,充分體現了這位自由體詩人的藝術特色。我們知道,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

艾青則不然,他敢於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物件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物件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是艾青的自由詩創作不同於其他自由詩作者(如田間)的乙個重要特色。《我愛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試看詩人在「土地」「河流」「風」「黎明」這樣的中心詞語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憤的」「激烈的」「溫柔的」等許多修飾語,就不難窺見其中的奧秘了。以上所說的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觀的長句,可說是第三層強化。

三、強烈的對比,對映執著的愛

「假如我是乙隻鳥」,全詩以這樣乙個出人意料的假設開頭,使讀者不禁發出疑問,「鳥」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頌的「土地」有著什麼樣的聯絡呢?這是作者在開頭留給我們的懸念。正當讀者為詩人不斷的歌唱——頑強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時,沒料到詩篇陡然來了乙個大的轉折,乙個破折號之後突出「我死了」,讓身軀肥沃土地,於是,生前和死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的執著的愛,這真是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至死不渝!

至此上面的懸念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後需要指出,詩中的「鳥」是泛指,是共名,是詩人在無所依傍的情況下作出的新的藝術追求。詩中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它純粹是抗戰初期悲壯的時代氛圍對於詩人的影響所致,同時也是這位「悲哀的詩人」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和個性的深情流露。

艾青《我愛這土地》有什麼含義,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中,每個意象分別象徵著什麼?

我愛這土地 是一首在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以乙隻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人艾青用 嘶啞 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更能表達詩人為祖國前途 命運擔憂,心力交瘁的情狀。艾青的 我愛這土地 中,每個意象分別象徵著什麼?艾青的 我愛這土地 中土地象徵什麼?艾青 我愛這土地...

艾青我愛這土地中土地象徵什麼,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中,每個意象分別象徵著什麼?

不會。艾青的 我愛這土地 中,每個意象分別象徵著什麼?我愛這土地.艾青 中土地河流風和黎明分別象徵了什麼 土地 祖國的坎坷經歷。河流 風 人民的愛國熱情抗爭精神。黎明 象徵光明美好的勝利或充滿生機的解放區。我愛這土地 寫於1938年11月17日,發表於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 十日文萃 1938年10月...

我愛這土地這首詩的開頭有何特點,我愛這土地詩的開頭作者為什麼將自己假設成乙隻鳥

假如我是乙隻鳥 全詩以這樣乙個出人意料的假設開頭,使讀者不禁發出疑問,鳥 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頌的 土地 有著什麼樣的聯絡呢?作者對此作出了闡釋。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在炮火連天 國運危急的時刻,乙隻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鳥也要奮力抗爭,用自己的歌喉發出不屈的聲音。這使人聯想到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嘶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