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在六國論對六國和對北宋的態度分別是怎麼樣的

2021-03-04 08:53:44 字數 4474 閱讀 1944

1樓:擼管醬油男

《六國論》是蘇洵政**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並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闢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六國被秦國滅亡的教訓,是許多文史家關注的話題.

僅「三蘇」就每人寫了一篇《六國論》.蘇軾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

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蘇轍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於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戰,滅國是咎由自取.蘇洵的《六國論》不同於以上兩篇.

蘇洵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揮.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於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於警告宋朝統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借古喻今,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治者借鑑,這是蘇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

從歷史情況看,六國滅亡的原因並不是「賂秦」.六國的失敗,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舊,不重視改革,不能堅持「合縱」政策去對付秦國的「連橫」政策,被秦國遠交近攻的手段各個擊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了統一中國的實力.

加上戰國長期的戰亂,民不聊生,由**到統一,符合人們的願望.秦國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蘇洵對此並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認這一點: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圖是點明賂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統治者,不要用賄賂的方法對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說過:

「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

蘇洵和蘇轍的六國論那個的見解更為精到,為什麼

2樓:heaven昔昔

宋代蘇洵、蘇轍父子各有《六國論》傳世;兩篇文章珠聯璧合,各放異彩,可稱得上是古代議**的名篇佳作。然而對照起來看兩者的立論角度、論證方式、文字風格各不相同。品評其成敗得失,或許對今人會有所裨益。

兩篇文章都以六國破滅作為議題,借史論政。寫借史論政的文章,應該根據時代所提出的問題,從歷史材料中選擇乙個恰當的角度,以便把歷史問題的評析同現實的社會問題聯絡起來,起到以古鑑今的作用。

蘇洵的《六國論》從「賂秦而力虧」的角度論證六國破滅的原因最後引出「為國者無為積威之所劫」的歷史教訓。蘇轍的《六國論》則從「韓魏附秦」招致六國相繼破滅的角度,批評六國之士的「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這兩篇文章所選擇的不同角度何者更具有思想性和現實意義呢?

聯絡北宋中期的社會現實來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北宋中期面臨遼與西夏的嚴重威脅,外患頻仍。北宋王朝軟弱無能,一味屈辱苟安。一○○五年,宋真宗景德元年,一月與遼國訂立屈辱條約,每年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以白溝河為界,史稱:

「澶淵之盟」。一○四四年,宋仁宗慶歷四年,宋與西夏議和,答應每年給西夏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二千匹、茶三萬斤。這些屈辱和約的簽訂,雖然換來了暫時的安寧,卻給人民增加的沉重負擔, 加據了宋王朝的積貧積弱的局面, 推進了它走向滅亡的程序。

蘇洵的 《六國論》 抓住「賂秦而力虧」生髮議論,實際上是借批評六國的賂秦來影射北宋王朝對遼與西夏的屈辱苟安政策借六國破滅的教訓告誡當權者改弦更張,免得重演覆亡的悲劇。文章的思想性戰鬥性很強。

蘇轍的《六國論》所選取的角度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卻很難聯絡起來。誠然,「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擊中了北宋統治者的弊病,不無鞭笞告誡的意味。但北宋王朝畢竟不是象六國那樣外於**狀態,它的「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並非表現在犧牲「韓魏」自毀屏障這一方面。

因此蘇轍所選的角度也就缺乏現實的針對性,不可能強烈**撼人心,迸發出思想光彩和戰鬥鋒芒。當然,蘇轍不因襲乃父,勇於提出新的見解,舊題翻新意,其獨到精神還是應該肯定的。

南宋陳騤認為「文貴其簡也。文簡而理周斯得其簡也。讀之疑有闕焉,非簡也,疏也」。

《文則·甲·四》 ,蘇洵的《六國論》文簡而理周。文章開頭論證六國破滅的原因,一言以弊之曰,「弊在賂秦」。旋即補充道,「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故曰弊在賂秦也。 」通過設問和答疑, 使論點的提出周密完備, 無懈可擊。 論證部分 在著力論證「賂秦而力虧」必然導致破滅的道理後,文章又對並非賂秦而敗亡的齊、燕、趙一一剖析,揭示它們自走向敗亡的原因,以印證「不賂秦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的論點。

文章抓住「賂秦而力虧」這個主要矛盾開掘生髮,引出歷史教訓,以諷喻時政,但又沒有把複雜的事物簡單化,而是注意對複雜的事物作具體分析,揭示各自的特殊矛盾,並找出這些特殊矛盾與主要矛盾的內在聯絡。這樣就豐富和加強了對主要矛盾的論證,避免了說理的簡單化和片面性,防止了立論和論證上的偏頗和疏漏,從而使自己的立論立於不敗之地。

蘇轍的《六國論》在立論和論證上就有偏頗和疏漏之處。他把六國之士一概斥之為「慮患之疏 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是不大公平的。其實,六國人士中並非沒有審時度勢具有遠見卓識者。

主張聯齊抗秦的屈原;竊符救趙的信陵君,義不帝秦的魯仲連;便都是這樣的人物。豈能一筆抹熬,在論證過程中作者以「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作為韓魏附秦的反證,也未必允當,西元前二五七年,秦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信陵君挺身而出,矯魏王令,奪晉鄙軍,建樹了卻秦救趙的偉績。

這在史書上寫得明明白白,怎能斷言「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呢!

誠然,六國當權者中,「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的昏君佞臣比比皆是,他們或苟安於一時,或伺機擴張,政治上鼠目寸光,出爾反爾,結果把國家推向破滅的絕境。批判他們的「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是完全應該的。但籠統地把當時六國之士一概罵倒;就有點不分青紅皂白了。

如果蘇轍學他父親那樣,對自己的論點和論證作一點補充;將當時六國有識之士提上一筆,不是既可以避免立論上的偏頗,又可以藉此更加襯托出昏君佞臣們的「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來嗎,可惜蘇轍對於複雜的歷史現象不願做具體分析,他一味貪圖說理的方便簡捷,依賴氣勢和推理來加強論辯的力量。殊不知迴避了對複雜事物的具體分析,割斷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有機聯絡,就不能準確地說明問題,就很難避免片面性。蘇轍《六國論》立論和論證上的偏頗和疏漏,其源蓋出於此。

從語言風格上看,蘇洵的《六國論》以冷峻老辣而取勝,在縝密的說理中時見動人的情采,蘇轍的《六國論》長於氣勢,善於推理;具有縱橫家的雄辯氣派。 蘇洵的《六國論》語氣沉穩遒勁,意味辛辣而雋永。且以結尾一段為例,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這段文字影射現實,諷喻時政,字挾風霜而又委婉出之,有耳提面命之意,而無捶頓足之態,沉著老辣,令人徹骨銘心。 蘇轍的《六國論》則是另一種風味。行文簡捷明快,縱橫捭闔,勢如破竹。

且看開端一節文字!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 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這段話長達近百字,一氣呵成,文句長,轉折多,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氣勢磅礴,一腔激情全在紙上,與蘇洵的沉著冷峻大不相同。

蘇洵的《六國論》樸質簡鍊,不事藻飾,看起來不象蘇轍那樣注重語言形式。但是蘇洵在論說過程中善於借助形象描寫和貼切的比喻,增強說理的形象性和活潑的機趣。如闡述賂秦弊端一段,文章寫賂秦者忘記祖先蓽路藍縷之艱辛,將國土拱手送人,「如棄草芥」,結果並沒有換來太平和安寧,「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借助這一諷刺性的生動畫面的勾勒, 諸侯賂秦的狼狽情狀宛然在目, 賂秦必亡之理昭然若揭。

面對這一繪形繪神的諷刺畫面,讀者不由得觸發起對北宋統治者屈辱苟安的聯想,從心底湧出強熱的痛憤之情。又如,用「秦人食之不得下嚥」比擬六國如果合力抗秦,互相支援,秦國的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將不可得逞,即使一時得手,也必將如魚吞鉤不得下嚥。這個比喻可謂新奇貼切,妙攝神理。

蘇轍的文章氣勢充沛,雄辯 有力,但文字的活潑生動與乃父相比,卻似稍遜一籌。

3樓:蠍

蘇洵和蘇轍的《六國論》都有精到之處。

宋代蘇洵、蘇轍父子各有《六國論》傳世;兩篇文章珠聯璧合,各放異彩,可稱得上是古代議**的名篇佳作。然而對照起來看兩者的立論角度、論證方式、文字風格各不相同。品評其成敗得失,或許對今人會有所裨益。

兩篇文章都以六國破滅作為議題,借史論政。寫借史論政的文章,應該根據時代所提出的問題,從歷史材料中選擇乙個恰當的角度,以便把歷史問題的評析同現實的社會問題聯絡起來,起到以古鑑今的作用。

蘇洵的《六國論》從「賂秦而力虧」的角度論證六國破滅的原因最後引出「為國者無為積威之所劫」的歷史教訓。蘇轍的《六國論》則從「韓魏附秦」招致六國相繼破滅的角度,批評六國之士的「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這兩篇文章所選擇的不同角度何者更具有思想性和現實意義呢?

聯絡北宋中期的社會現實來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蘇轍的《六國論》所選取的角度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卻很難聯絡起來。誠然,「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擊中了北宋統治者的弊病,不無鞭笞告誡的意味。但北宋王朝畢竟不是象六國那樣外於**狀態,它的「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並非表現在犧牲「韓魏」自毀屏障這一方面。

因此蘇轍所選的角度也就缺乏現實的針對性,不可能強烈**撼人心,迸發出思想光彩和戰鬥鋒芒。當然,蘇轍不因襲乃父,勇於提出新的見解,舊題翻新意,其獨到精神還是應該肯定的。

《六國論》原文及翻譯是什麼,蘇洵《六國論》原文與翻譯

原文 六國論 宋代.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 弊在賂秦 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國之所大欲,諸...

秦滅六國的時候哪個國家最難打,秦在滅六國時,哪個國家最難打?

在統一六國時期,最難打的應該是楚國。楚國自春秋至戰國始終是南方大國,疆域面積廣闊,領有疆域5000裡,擁有百萬精銳士兵,地大物博,為諸侯國中最具有實力的大國。而且楚國以武治國,戰鬥經驗十足,所以他們是最難攻打的乙個國家。在攻打楚國時,秦國花費了更多的時間與兵力。秦王先委以李信將軍重任,認為年少壯勇的...

庖丁解牛阿房宮賦六國論伶官傳序哪篇考的可能性較大

阿房宮賦 六國論 因為這兩篇比較有名,有許多名句,還是名篇,兩個作者寫著兩篇文章都有借古諷今的意味 我想應該從這兩篇中考 本人也是高二 伶官傳序和六國論的相似點 六國論 是一篇史論 作者借史抒懷 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理解六國滅亡的歷史教訓。主要是講宋王朝的時弊?他在文中通過評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