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到2019經濟危機時蘇聯是什麼政策

2021-03-04 08:53:41 字數 5447 閱讀 9910

1樓:大唐二十少

從題目上說 選擇史達林模式

因為記得蘇聯是從1927就開始實施五年計畫,實行的是史達林的經濟政策,也可以說是史達林模式的開始。

美國1929~1933經濟危機時期,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同時發生經濟危機了嗎?採取什麼措施?

2樓:匿名使用者

美國1929~1933經濟危機時期,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沒有發生經濟危機,而是獲得發展。詳情如下:

一、西方鬧危機,「蘇聯」獲良機2023年,**終於結束了長達7年的一戰和內戰。到2023年,在「新經濟政策」推行5年之後,工農業產量已經達到2023年一戰以前的水平。2023年,蘇聯開始執行第乙個五年計畫。

在2023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席捲西方各國的時候,蘇聯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經濟危機,恰恰成了蘇聯大國崛起的良機。當時的蘇聯採取了下面的對外經濟政策:

第一,引進技術。2023年,蘇聯同西方專家簽訂的技術援助協定已達70多個專案,涉及冶金、工業機械、金屬加工、燃料動力、石油化工、交通運輸、農業機械、農業灌溉工程、汽車、輪船和飛機製造等多個重要經濟部門。截至2023年,蘇聯接受技術援助的專案增加到124個,總值為8300萬盧布(當時,1盧布約合0.

5美元)。第乙個五年計畫期間建立的一大批現代化骨幹企業,尤其是在鋼鐵、機械、燃料動力、化工、汽車、拖拉機、飛機、造船等新的工業部門,許多是利用西方先進裝置技術,甚至是在外國專家的直接幫助下建立的。據美國人薩頓《西方技術與蘇聯經濟的發展(1930~2023年)》一書介紹,史達林曾說,「在蘇聯,約有2/3的大型企業是在美國的幫助或技術援助下建成的……其餘的,也大多是在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的技術援助下建立的。

」第二,大量進口機器。這個時期,蘇聯成為世界市場上機器的最大買主。2023年,美國出口的機器裝置中,有50%是賣給蘇聯。

1929 ~2023年,英國機器出口總量的70%是銷往蘇聯,到2023年這個數字為90%。2023年,世界機器出口總量的 30%是銷往蘇聯,2023年這個數字上公升到50%。在蘇聯的進口總額中,2023年機器裝置的進口佔了30.

1%, 2023年則高達55.7%。1929~2023年,蘇聯進口機器裝置的資金總計60.

1億盧布。第三,重視「智力進口」。西方在經濟危機中,出現了大量的失業技術人員,他們被招聘到蘇聯工作。

2023年,在蘇聯工作的外國專家達1919 人,技術人員10655人,分別比2023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同時,蘇聯也通過「技術援助協定」等渠道,派遣人員出國學習。1929~2023年,僅蘇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派往國外學習的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就達2000人。

第四,吸引國外貸款。2023年之前,西方大國都不願貸款給蘇聯,即使貸款也附有苛刻的條件。但西方在經濟危機中出現了大量的過剩資本,使得蘇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處於有利地位。

1929~2023年,蘇聯先後從德國、奧地利、英國、義大利、美國、芬蘭、日本、挪威、瑞典、丹麥、比利時、法國等十幾個國家的私人銀行獲得貸款,到2023年底,蘇聯獲得的貸款總計已達14億盧布。第五,在國際經濟關係中,提出合作共贏的建議。2023年6月,蘇聯在倫敦召開的世界經濟會議上,提出一項發展對外**,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的計畫,建議西方國家向蘇聯提供長期貸款,以保證蘇聯正常出口,蘇聯則準備在短期內向國外提供總值約為10億美元的訂單,並可能在近期內購買1億美元的有色金屬,2億美元的黑色金屬,約1億美元的紡織品、皮革原料和橡膠,約4億美元的裝置和5000萬美元的消費品。

這些建議,既有利於蘇聯經濟發展,也有利於西方國家緩解危機,應該說展現了在國際舞台上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二、蘇聯是世界經濟大蕭條時期的贏家蘇聯人民的艱苦努力和蘇聯領導人基本正確的對外經濟政策,使得蘇聯成為大蕭條時期的大贏家。到2023年底第乙個五年計畫結束時,蘇聯的工業產量已從世界的第五位上公升到第二位。這一驚人的激增不僅是因為蘇聯生產率的提高,也是因為大蕭條造成的西方各國生產率的下降。

2023年與2023年相比,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44 %,德國下降45%,法國下降25%,英國下降20%。從當時標誌國家工業實力的重要指標——鋼鐵產量來看,蘇聯的生鐵產量從2023年的330萬噸增加到2023年的620萬噸,鋼產量從430萬噸增加到590萬噸,軋鋼生產從340 萬噸增加到440萬噸。機器製造業的水平也達到世界第二位。

與蘇聯經濟的高歌猛進相對應,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影響力也隨之上公升。在西方經濟崩潰的同時,蘇聯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社會主義不再被看作空想家的美夢,而被認為是發展中的事業。

美國著名新聞記者林肯·史蒂芬從蘇聯回國後發表宣告:「我看到了未來,它行得通。」在西方大量失業的情況下,蘇聯在2023年消滅了失業者。

2023年,世界各地所有人都在認真思考並坦率討論著西方的社會制度也許會失敗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2023年,美國共產黨領導人威廉·福斯特參加**競選,獲得了美共有史以來的最高選票。當時,美國失業工人甚至到蘇聯駐美使館排隊領取簽證。

德國共產黨主席臺爾曼在2023年的德國**選舉中排名第三。當時的法國《時報》寫道:「共產主義正在用極快的速度完成改造事業……布林什維克在和我們的比賽中成為勝利者。

」2023年,美蘇復交的談判在華盛頓舉行,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先後與美國**羅斯福、國務卿赫爾和**國防部長摩根索會談,雙方表示遵守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互相保證不支援旨在反對對方政治制度的一切活動。2023年11 月16日,美蘇宣布恢復邦交。與美國關係的正常化推動了其他國家與蘇聯關係的改善。

2023年,蘇聯加入國際聯盟,並成為國際聯盟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國。

三、錯誤政策也曾導致烏克蘭大飢荒大蕭條時期,蘇聯的一些經濟政策也有爭議:第一,加強對外匯和關稅的管理,構建經濟安全的「防火牆」。在新經濟政策時期,蘇聯一度允許有限的私人外匯業務,2023年則實行了對外貿、外匯、關稅在國家壟斷下進行嚴格管制的制度,完全取締外匯和有價**交易所的一切活動。

這一臨時性措施在當時有利於防止金融危機向蘇聯本土擴散,但在國際經濟危機結束後,特別是在二戰後沒有放寬,反而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經濟應有的重要特徵。這些穩定經濟秩序的積極措施,最終轉變為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第二,逐步取消租讓制度,贖買外資企業。

在新經濟政策時期,蘇聯曾鼓勵外資以租讓企業的形式在蘇聯存在。2023年,蘇聯頒布了廢除租讓制的法令。在大蕭條期間,蘇聯利用外資的方式,逐漸由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為主,變為向國外借貸和有償技術引進為主。

但借外債需要支付利息,容易造成償還壓力;有償技術引進的效果,往往不如開辦合資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直接學習。蘇聯日益孤立於發達國家擴大相互投資的潮流之外,長遠來看阻礙了經濟發展。第三,初級產品****,卻擴大出口。

史達林當時判斷,下一次世界大戰正在醞釀。因此,他要求全黨全國人民必須努力在10~15年內基本完成工業化,為此不惜忍受暫時的艱苦生活。蘇聯為了加速工業化,不得不依靠農產品和原料出口來換取外匯,以支付機器裝置等進口費用。

當時國際市場上的農產品和原料**都**,蘇聯卻擴大出口,因此蒙受巨大經濟損失。特別可怕的是,蘇聯擴大農產品出口時,國內農產品大幅減產。而隨著工業化的進展,需要供養的城鎮人口卻大量增長。

在農業集體化運動中,糧食、肉、奶的**都嚴重短缺,不得不開始憑證**。這樣,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大,一些地區有所下降,烏克蘭甚至出現大飢荒。烏克蘭在20世紀90年代獨立後,議會通過了「以***罪譴責史達林領導的蘇聯**在烏克蘭政策」的法案。

四、蘇**結的閉關鎖國「經驗」史達林執政前期的蘇聯,本不是乙個閉關鎖國的國家。但蘇聯後來卻很少提及對外經濟關係對「一五」計畫的重要作用。2023年蘇聯社會經濟出版社出版的《蘇聯國民經濟史講義》,就突出表現出這種傾向。

該書總結說:「蘇聯不能指望資本主義國家的幫助。資本主義國家竭力阻礙和破壞我國的工業化……社會主義工業化積累資金的惟一方法是依靠內部源泉的資金積累。

」於是,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後,蘇聯對外**又恢復到較小的規模。蘇聯在大蕭條中的經濟政策,對今天的中國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不過,也要注意到,目前發生的只是國際金融危機,尚未引起全面的世界經濟危機,特別是沒有引發全球性的物價**。

像蘇聯當年那樣大買技術、機器裝置的條件尚不具備。不過,蘇聯的一些經驗教訓還是很有啟發價值的。蘇聯能基本避免大蕭條的衝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實行了前無古人的五年計畫。

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並非簡單的轉軌,而是制度創新。筆者認為,建立適合本國在一定時期內具體情況的體制,而不迷信某種在別國曾經成功的制度,是戰勝危機的關鍵。另外,大蕭條中,迷信自由市場的西方國家損失慘重。

蘇聯當時處於計畫與市場相結合,公有制經濟與民營經濟相結合的階段,卻獲得成功。然而,蘇聯後來卻錯誤地總結「經驗」,走上單一的計畫經濟道路。真至解體,這是後話。

而西方國家則通過經濟危機加強了國家管制,逐步在市場經濟發展上超過蘇聯。

1929-1933經濟危機 為什麼不影響蘇聯 那時中國處於怎樣的形勢?

3樓:麻木

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危機是發生在資本主義世界的,自然不會對蘇聯產生影響。蘇聯是計畫經濟,國家管理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原因是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蘇聯的公有制不會引發這種經濟危機。

而且當時蘇聯與資本主義經濟聯絡少。

在2023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席捲西方各國的時候,蘇聯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經濟危機,恰恰成了蘇聯大國崛起的良機。

中國當時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時期。但是官僚資本主義也在此時產生。

擴充套件資料:

經濟危機表現

(1)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

危機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37.2%,其中美國下降40.6%,法國下降28.

4%,英國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國家的生產退回到20世紀初或19世紀末的水平。

(2)企業大批破產,工人大量失業,經濟損失嚴重。

危機時期,倒閉的企業數,美國達14萬家(另外還有近1萬家銀行),德國為6萬家,英國為3.2萬家。資本主義世界的全失業工人超過3000萬,加上半失業者,則達4000~4500萬。

2023年,按完全失業工人計算的失業率,德國為43.8%,美國為32%,英國為22%。由於股價**和生產停工而遭受的經濟損失達2600億美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

(3)世界商品市場急劇萎縮,關稅戰、**戰加劇。

美國於2023年將應稅進口商品平均稅率提高到53.2%;英國從2023年起實行帝國特惠制;德國限制進口量;法國實行進口配額制。結果,1929~2023年間資本主義世界**額縮小2/3,退到2023年的水平。

(4)世界貨幣秩序遭到破壞,金本位制崩潰。

2023年7月,德國實行外匯管制;同年9月,英國率先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匯率自由浮動,與**脫鉤;美國於2023年限制**出口和私人擁有**,實行美元貶值;法國於2023年籌組金集團,失敗後於2023年也放棄了金本位制。

到20世紀30年代中,幾乎所有國家都放棄了金本位制,逐漸形成英鎊區、美元區和法郎區,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瓦解了。

30年代大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是個沉重的打擊。世界工業生產直到2023年才恢復到2023年水平。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大大激化了。

大危機進一步表明,現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容納不了高度發達的生產力。

美、德、英、法等國為了維持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大力實行生產關係的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私人壟斷資本進一步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美國2019到2019的經濟危機跟2023年的金融危機有什麼

其實1929到1933的經濟大蕭條根本沒有通過政策解決,而是通過第2次世界大戰把整個世界格局重新 洗牌 才解決的。時代不同,造就的經濟危機當然不同 1929 1933年的經濟危機和2008年的經濟危機有哪些共同影響 中國會發生1929 1933美國那次經濟危機和現在的次貸危機有哪些依據?2008年的...

經濟危機時候我們怎麼找工作啊,經濟危機如何找工作

星光 說的太好 我都不知要怎麼說呢 不過 還是說一句吧 不管什麼時候 只要你在某一方面確實能達到行業領先 第一更好 就不愁找工作 你有聽清 要努力的方向麼?經濟危機如何找工作 經濟危機通常都是先影響 銀行業導致銀行資金緊張,放發放貸款的風險增大,銀行就不願意發放過多的貸款,很多的大中企業因為難不到貸...

2023年經濟危機和2023年金融危機的相同和不同?與此相類

時代不同,社會背景不同,當然會有所不同.1929年經濟危機側重於美國,那時中國市場還未開放,國外經濟未全面滲入中國,對中國影響相對小些 而2008年是由美國房地產泡沫導致的經濟危機,進而曼延全世界.影響當然大.這種經濟危機將來還是會出現的,但是表現形式都會有所不同.首先導致的原因就不同嘛。1929年...